您现在的位置是:青岛

「讲述莱西故事」乡村放映员李成江:守护光与影的“最后一公里”

2018-11-09 16:40青岛

简介现如今,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早已成为很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而在农村,多数人接触的仍是朴素的露天电影。一台放映机、一块幕布,电影放映员用一场场露天电影“点亮”着乡村的夜生活。61岁的李成江就是一位基层电影放映员,从业41年来,他奔走在莱西夏格...

现如今,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早已成为很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而在农村,多数人接触的仍是朴素的露天电影。一台放映机、一块幕布,电影放映员用一场场露天电影“点亮”着乡村的夜生活。61岁的李成江就是一位基层电影放映员,从业41年来,他奔走在莱西夏格庄镇50多个村庄,为村民们送去光与影的享受。

晚上6点多,天色渐暗,莱西夏格庄镇东双山村的村民手里摇着蒲扇,拿上马扎,三五成群地来到村子中央的小广场上。这里能吸引他们的,除了纳凉,还因为待会有露天电影可以看。

“小李,今晚放什么电影?(《小官大道》,还有《乔迁》。”村民口中的小李,就是电影放映员李成江。村子里,上到80多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孩童,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尽管李成江已经年过六旬,但村民们见了他,更喜欢亲切地称呼他为“小李”。

李成江告诉记者,“我这边这个大市场,遇上赶集的,称呼还是小李,就这么叫下去了,现在也这么说。就像这么大小孩,我到村里,他就一直问有什么片放,告诉爷爷奶奶,放电影的小李来了,要是说个老李吧,连我都不习惯。”

晚上7点,天色暗了下去,露天电影正式开场。坐在放映机三角架一旁的李成江,认真地看着。走了那么多村子,很多人都对李成江十分羡慕,觉得他们可以边工作边看电影。李师傅却说,他的注意力其实并不在电影本身,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守护设备。

随着胶片放映机“哒哒哒”的响声,一束白光打在幕布上,电影里的故事娓娓展开,观众慢慢沉浸其中。李成江清楚地记得,他刚开始放电影的时候,不管放什么电影,现场都会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要是碰上了像《闪闪的红星》这种经典影片,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赶来观看。

1977年,20岁的李成江被推荐成为莱西市夏格庄镇的电影放映员。当时,放映设备比较落后,放映员用的都是胶片放映机。在李成江的家里,有一台8.75毫米的老式放映机,是他初入行时使用的机器。这种老式机器非常考验放映员的技术,因为一盘胶片放不下一部电影,常常会“断片”,停顿的时候,就需要赶紧换下一盘胶片,放映过程中也需要特别注意,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卡片、烧焦等问题。

特别是夏天有些虫,春天有风刮的沙粒,被灯泡的热度烤糊了就会形成了硬壳,硬壳就把胶片的月膜划伤了,划伤就有一道白线,在幕布上就出现滑道,这都必须好好看着,一出现就得马上抠出来。

好光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改变,随着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的逐渐兴起,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露天电影陷入了低谷。放映场次少了,观众也少了,导致放映员纷纷改行,而李成江选择了坚守。

李成江告诉记者,他经历了从人多到人少的时候,心情也是不好受,很多人也劝他搞家电维修什么的,但是李成江说但凡有这个想法,他早就离开了,那个年代就离开了。

进入新世纪,露天电影又迎来新的曙光。随着国家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推进实施,农村公益电影从2009年开始在青岛铺开,李成江也成了一名公益电影放映员。新片越来越多,很多观众又回到了露天电影的屏幕前,这让他干劲十足。这些年来,他不知疲倦地奔走在莱西夏格庄镇的54个村庄,每年放映的电影超过200场,至今已累计放映了3万多场。对他来说,电影是工作,也是生活,是生命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哪晚上不下乡,就觉得不得劲”,采访结束后李成江坚定的告诉记者,“虽然电影观众少了,但这是国家发展的结果,文化生活多了。不过,我还会坚持我的工作,哪怕还有一个观众,我也会继续给他们放下去。”

(记者 闫莉华 王振 张洪明 孙玉璇)

编辑 孙鹏

Tags:讲述,莱西,故事,乡村,放映,李成江,守护,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