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青岛

「青岛记忆」人民路的由来

2018-10-25 17:20青岛

简介本文为青岛城市档案论坛网友“9暖阳9”,发表于2009年1月,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群众参与修建的人民路及后来的沧桑巨变,文中图片源自网友“烈火雄心”及网络。 人民路在文革前叫小阳路,南由海泊桥起,经小村庄、电厂宿舍北至四方北岭,沿路的小学有小阳一小...

本文为青岛城市档案论坛网友“9暖阳9”,发表于2009年1月,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群众参与修建的人民路及后来的沧桑巨变,文中图片源自网友“烈火雄心”及网络。


人民路在文革前叫小阳路,南由海泊桥起,经小村庄、电厂宿舍北至四方北岭,沿路的小学有小阳一小,小阳二小, 小阳三小,1958―1964年我在小阳一小上学, 每天上下学都要横穿小阳路。我记忆里青岛的公交线路很少,主要有1、2、3、5路,别的车就没有什么印象了。从四方至湖北路的一路公交车就途经小阳路,它虽然是一条雨天泥泞旱天飞尘的沙土路,但也是当时一条比较宽阔,贯穿四方区的南北干线。


人民路鞍山路交界

文革中的1967年,四方区各居委会接到通知,为了重修小阳路,限时每户上交一地排车石子,并且对石子的大小(拳头大的, 核桃大的, 杏核大的)提出了要求。

现在的瑞昌路44中学一带那时候是个石头窝子(采石场),每天都有人在那里采石头砸石子, 根据石子的大小砸一小车可以挣五分、一毛钱。

每家每户上交一地排车石子, 是个硬指标,也是义务劳动,文革中这个号召一下达,各家各户都忙活了起来没有怠慢的, 学生放学后, 职工下班后全都投入到了砸石子的行列中。大人、孩子带着锤子、铁圈(用3厘米左右宽的铁皮窝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圈,固定在一根约20厘米长的木棍上)、推小车的、拉地排车的、挎篮子的都朝石头窝子涌去。 到了采石场,每家先要找一块脸盆大小的有一个平面的坚硬石头固定在地面上,这就是用来砸石子的砧板了,也就成了各家砸石子的领地。每家人都是有分工的, 有推车的、有挎篮子捡石头的, 为了容易砸碎,他们尽量捡那些块头小, 不太硬的石头,捡到一定数量就搬运到自家领地,负责砸石子的,就把运来的石块一块一块的放到铁圈里,左手用铁圈拢住石头,以免砸石头时碎石飞溅,右手抡起小铁锤,一锤一锤把石块砸碎,再把砸碎的石子用铁圈搂到台面下,然后把身边的未砸石块再放进铁圈继续砸。最后把砸好的石块按照大小分级,全家人一起运回到居委会的验收点,有的为了省力,就选了一些很酥的风化石砸,结果验收不上, 还要重新砸。


全民动员砸石子, 石块就成了稀罕物, 当时我父亲不在青岛, 我们姐弟年龄又小,上山砸石头的本事还不够,所以天天放学后就在路边捡别人车里掉出的石子,因为是捡,我们姐弟几个就商量好了, 都捡拳头大的, 一是好拿,二是捡大石块比捡小石子容易凑够一车,一个星期后交验时,我家一次性过关。


铺设小阳路路面的时候,整条路上真是人山人海, 人们先是把拳头大的石块铺在路的最底层,当压路机滚过时,我才明白为什么不能用那些酥石头,然后铺一层核桃大小的石头,压路机把路面压结实后,工人们用大勺把熬好的沥青均匀地泼向路面,上面再覆盖一层杏核大小的石子,有的地段是用压路机压实,有的路段是居民自动组成了两人组或者四人组,喊着号子打夯砸实的,最后再泼一次沥青,撒一层沙粒,那个义务劳动的场面真是热火朝天。经过人们的奋战,一条沙土路拓宽重修成了人们为之骄傲的沥青路。


不管路的质量怎么样吧,小阳路焕然一新,它是全体居民几个月奋战结果,从此小阳路就改名为人民路了。


现在的人民路经过几次修建已经成了一条繁华大道, 立交桥、 东西快速路也早已飞架之上,人民路为青岛的繁荣正在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Tags:青岛,记忆,人民路,由来,本文,青岛,城市,档案,论坛,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