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聚焦

丁家河村――村西有条河

2019-10-23 17:21聚焦

简介" 今天继续讲述黄岛村庄系列――丁家河村。 传说丁家河村在元朝末年时已经存在,薛家岛薛氏祖先薛遇林首先落脚在该村,其后又去了薛家岛。一个村庄不光是本村村民的世代家园,也是很多人的姥姥家,因此她承载着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 丁家河村,位于烟崮墩山东...

"

今天继续讲述黄岛村庄系列――丁家河村。

传说丁家河村在元朝末年时已经存在,薛家岛薛氏祖先薛遇林首先落脚在该村,其后又去了薛家岛。一个村庄不光是本村村民的世代家园,也是很多人的姥姥家,因此她承载着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

丁家河村,位于烟崮墩山东麓,南濒唐岛湾,东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相连,西与濠南头村交界,山青水碧,环境优美。本村姓氏较多。1949年,全村仅有74户、278口人,就有15个姓氏。2006年,全村有1700户、4200口人,居民有丁、刘、龚、薛、段、毛、许等十几个姓氏,皆为汉族。

丁家河村――村西有条河

(丁家河已变成沿河公园)

据《中国版图》载,很早以前,这里曾设过古城,是明初建于此地最早的村落之一,曾有“先立丁家河,后立薛家岛”的说法。

据传,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丁姓从山西小云南”迁至现胶南藏马山,后又迁至烟崮墩山脚下,在这里一条季节性河流的西岸定居下来,逐渐繁衍成村。该河称“丁家河”,本村故名“丁家河村”。

刘姓,于明崇祯年间从薛家岛迁来,人丁兴旺,繁衍成三大分支,分别住在河东与河西。龚姓,于明末崇祯年间从现胶南灵山卫迁来。薛姓,于清顺治年间从薛家岛迁来。崔姓,于清康熙年间从现胶南迁来。清光绪末年,段学文、段学礼兄弟二人从现胶南隐珠镇杨家庄村迁来,住在河东。闫姓,于清光绪末年从崂山闫家山村迁来。王姓,于清光绪年间从现胶南灵山卫迁来。张姓,于清光绪年间从邻村濠南头迁来。

20世纪初,顾秀堂从附近的顾家岛村迁来。苗姓,于20世纪30年代末从灵山岛迁来,但不久绝户。代姓,于20世纪40年代从灵山卫迁来,在60年代绝户。万姓,于20世纪40年代从邻村兰东迁来,住在河东。宗姓,于20世纪40年代从灵山卫北山迁来。杨姓,于20世纪40年代从竹岔岛迁来。其他诸姓,都是建国后陆续迁来的。

丁家河村――村西有条河

先人们将荆棘丛生、杂草遍地的村东岭、西岭开垦成层层梯田;将对河两岸的涝洼地挑沟打阡,整修成排涝防旱的片片良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泥土夯墙、山草披顶,筑起简易的“草披屋”居住。木棂窗上糊上白纸,用以透光挡风。这种房屋,夏不避暑,冬不御寒,“风来卷茅屋,雨来湿破窗”。后来,采取半土半石为墙,以海带草披顶,建造了“海带叶子屋”。这种房屋,既坚固又冬暖夏凉。20世纪70年代开始,“海带叶子屋”被逐渐拆除。

夏天,人们点燃“山胡椒”、艾嵩等植物烟薰驱蚊。这种古老的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冬季,人们靠火炕御寒。20世纪90年代中期,村民搬进了楼房,冬季实行集中供热。

村里的生产原先主要以农业为主。农闲时,人们到南部的唐岛湾等地“赶小海”,捕鱼摸虾,还有小部分人从事纺织、刻字、木工等手工业。

烟崮墩山,海拔104米,面积0.5平方公里,为村西北部的天然屏障。据《胶州志》载,明朝中期,为防倭寇从海上袭扰,官府在山顶修建了烽火台。如有敌情,“夜则举火,昼则举烟”,传递军情。这时,民躲粮匿,众戎相抗,使百姓免受侵害。

传说,此山很有灵气,山上早年有“康王”的坟墓。清同治年间,捻军进至山下。为防其扰,人们在山顶虚张声势,捻军未敢轻易上山,故此山又名“安岭山”。建国后,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护山育林,山上如今已是松槐茂密、鸟语花香。

1948年11月,国民党军进犯薛家岛,占领了丁家河村,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叫苦不迭。国民党军强征民工、民料在山顶修碉堡、挖战壕、设战防炮阵地。

1949年5月26日夜,解放薛家岛的战斗打响了,解放军奇袭驻本村的敌军战防炮连,消灭了大部分敌军。残余敌军在向台湾逃跑时,抓去本村村民8人。20世纪80年代初,有4人先后回乡探亲。

1985年3月28日,安岭山南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青岛开发区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揭开了本区经济大开发的序幕。1993年,区政府在山顶南部建立了一座电视塔,塔高100米,造价1100余万元。电视塔造型新颖,集电视转播、旅游观光为一体,是开发区的旅游景点之一。

村北山,海拔不足百米,与安岭山相依,与丁家河水库相连。丁家河,为一条季节性河流,发源于濠北头村东山、辛岛村西南山和豹窝村狼虎山,全长2.5公里,河道宽约20米,自北向南流经丁家河村、兰东村,注入唐岛湾。

丁家河村――村西有条河

1958年冬,薛家岛公社组织全社劳力,在村北兴建丁家河水库,后废弃。1966年重建,1968年竣工,水库容水量265万立方米,用于蓄洪和灌溉,自流灌溉面积约7000余亩。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水库开始供应饮用水和工业用水。1995年,薛家岛旅游公司在水库西南岸、丁家河村北,建起了“金湖公园”。

本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民国时期,人们曾集资办过私塾学堂,从薛家岛聘请了一位教师,有学生10人左右。也有学生到薛家岛人开办的私塾上学。当时学生学习“四书”、“五经”等课程。1932年,政府在河西村民王积彬的三间民宅里,设立了青岛市立丁家河初级小学校,由潍县人张善亭任教师。学生有30人左右,学习国语、算术、修身、公民等新式教材。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开课时断时续。

1950年,本村与兰东村共同在兰东村北建立了兰东小学,设初级班。由政府派来的辛安宋家泊子人宋连绥任教。高年级学生则要到薛家岛去求学。20世纪60年代末,实行公助民办教育,村里设有小学初级班。

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们踊跃参军参战,出夫支前。杨守功、杨守成、刘子忠等,在1947年参加了解放军。据《胶南县烈士英明录》记载,刘子忠,1928年生,1947年加入华东野战军某部,1948年在战斗中失踪,1955年被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自1955年实行义务兵役制以来,村中每年都有青年应征入伍。现(2006年)村里已有15户军人家庭。

丁家河村――村西有条河

20世纪70年代,为免遭水患及优化村庄环境,河西岸俗称“河西庄”的40余户居民迁到河东岸居住。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全都住进了宽敞明亮、水泥砖石结构的大瓦房。1997年,进行村庄整体规划,于村北建起了7栋居民楼。2001年,在村南东西大街上建立了农贸市场。2002年,全村的平房被全部拆除,村民都搬进了新楼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丁家河村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办起了海带养殖场、纺绳厂,成立了建筑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1985年开发区的成立,给本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7年,村民全部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年轻人大都成了工人。男55周岁以上、女50周岁以上的老人,村里每人每月发给部分养老金。1998年,大部分老人都参加了养老保险。老人现每月可领取450―800元左右的养老金,真正达到了老有所养。

2000年,村西丁家河边建起了高12层的区政府办公大楼。楼前设有行政中心广场,建有音乐喷泉。广场南侧、长江路以南的区文化广场,设计新颖,充满现代气息。建有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喷泉,健身与休闲等公益设施完善,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2001年,区文化艺术中心在这里建成。

文化广场以南为唐岛湾,近岸浅海区盛产蚶子、逛鱼、鳝鱼等海产品。2001年,区政府开始对唐岛湾进行综合治理,这里已成为黄海之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本村地处开发区行政、商贸中心,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村里加大了固定资产投人和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建设厂房发展租赁业,房地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将位于出口加工区的3554平方米的厂房租赁给了深圳一家塑胶公司,将2400平方米的楼房租赁给了深圳春天幼儿园,将村综合楼中的2000余平方米租赁给了大东方商贸公司,将农贸市场一层租赁给了商家。此外,还引进了青岛澳洲陀玛工程有限公司。

如今,村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有东西大街四条,南北大街四条。长江路由村前通过,有多条公交线路通行,交通非常便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人2亿人均纯收入10026元。

"

Tags:丁家河,村西,有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