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聚焦

青岛印记:青岛最早的“南京路”,1902, 劈柴院

2018-12-29 10:01聚焦

简介在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这就是说,劈柴院是因为里面盖了许多临时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 关于名称来历有许多...

在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这就是说,劈柴院是因为里面盖了许多临时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 关于名称来历有许多说法,争论不一。

(本文图片南边子拍自青岛中山路劈柴院)

其实劈柴院有个路名叫江宁路,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商业圈,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和天津路围合的街坊

劈柴院的街道是根据古金陵的街道规制设计而成,其风格是仿照江淮流域的商业建筑建造的。最初的劈柴院均是两层小楼,有双挂的木楼梯和精心雕刻的内走廊,屋顶上的檐板都是彩绘的。劈柴院的房子普遍采用砖木结构,有的还用的是江淮地区的灰色青水墙,伴有精美的砖雕。

同时,劈柴院还是旧青岛典型的里院建筑,所谓里院,是欧洲洋行、货栈与中国四合院的结合体。狭窄的道路、比肩而立的小楼、江南水乡特有的木质大门、房间的布局大小等,体现出青岛的殖民史和移民史。值得一提的,老青岛的里院基本上都有吉祥的名号,如庆兴里,而劈柴院的四个里院皆无名号,以门牌注明,几乎能推断受到外国人的影响。

若已了解这些内容,那么在游走在劈柴院里时,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些院子与其他里院区别如此之大;也就能够理解,为何单单建筑群就能成为一种风景的缘故。

当年提起“劈柴院”几乎就意味着“热闹”两字,正因如此,许多来青的客商都喜欢住在劈柴院,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在青居住的文学大家,梁实秋、老舍、臧克家等也经常光顾劈柴院,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

劈柴院可谓当年的娱乐集散地。繁荣时期的劈柴院,集商业、餐饮和娱乐场所为一体,是青岛人最乐意流连忘返的场所。到上世纪40年代馄饨、锅饼、炉包和豆腐脑等名吃汇集劈柴院,这里成为青岛最早的美食城。 江宁路的主街上,两侧主要是饭店,其中有元惠堂、李家饺子楼、增盛楼、天兴楼、协聚福、异美斋等家,其中元惠堂最大,也最有名,除街上两层楼房外,在后院楼上还有几个单间。

鲁菜分济南菜系、胶东菜系,元惠堂是济南菜系的名店。江宁路西段,以卖糖果及花生、瓜子、栗子等炒货为主,多为前店后厂,零售加批发,主街通往北京路一段主要是酒馆,门前则是熟肉摊,经营猪头肉、酱肝、酱牛肉等,有的也是前店后场,酒馆,主要卖散酒,店中一个大缸,红纸写着斗大一个“酒家”,顾客买酒用2两或4两的“酒提子”提出来。只供应豆腐干,花生米酒肴,如需肉食,需从门外的熟肉摊上买了送进来。

当年劈柴院的主要功能是各种演出,次要功能才是吃饭。正因如此,民间艺人在此聚集。1932年,18岁的马三立来青岛闯江湖,与刘宝瑞搭档演出了《对对子》、《大上寿》等节目,大受欢迎。

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当年在劈柴院演出非常成功,“其塑造的‘武老二’形象深入人心,从而使岛城人一提起就联想到高元钧。”评剧大家新凤霞、著名山东琴书演员李金山、高金凤,著名中国戏法演员王傻子(王鼎臣)以及说评书的葛兆鸿、唱太平歌词的大鼻子等,都曾在这里表演。

江淮风格建筑群

一百多年,劈柴院,这座独特的院落里有着人来人往,店起店落,回味一下,犹如快速镜头,闪现过的有诞生、繁华、落寞。劈柴院也有了年纪,在时运变迁中变化着,从原本的最繁华之地,变为破败之地、变为改造之地,幸运的是,相比人类短短数十年的寿命,百年老院还有很远的未来可以期待

青岛印记,回味岛城历史,触摸城市文脉。欢迎关注南边子头条号,谢谢阅读和点赞。个人能力所限,望知情者斧正。

Tags:青岛,印记,早的,南京路,1902,劈柴,刘筠,诗集,青岛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