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 着休渔期的到来,薛家岛街道甘水湾社区的打鱼人渐渐少了,之前的时候一年之中有100多天都是在海上度过,为了生计,他们都坚持了下来。由于近年来近海打 鱼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渔民们心里都很清楚,打鱼生活不能再让下一代继续了。原本靠着传统打捞的渔民们为了维持生计而转型其他行业……
几乎找不到打鱼人
近 日,城市信报/信网记者来到了薛家岛街道的甘水湾社区,记者了解到,甘水湾社区位于胶州湾出海口西岸,三面环山,东濒黄海,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既有乡野 情调,又具海岸风光,东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最近距离仅仅2.7海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是常年与大海拼搏的一个典型渔村,渔民们很长时间以来 都是以捕鱼为生。
但是当记者来到了村里之后,却发现村子里面很难见到打鱼的人,很多渔船并没有出海,而是在海边停靠着,这些渔船看上去都十 分破旧。据附近的村民介绍,现在这个季节已经进入了休渔期,很多船都不出海了,而现在村里打鱼的渔民们也越来越少,上了年纪的村民都在转型做一些其他的行 业。记者在村子里面转了很长时间发现确实很难见到年轻的面孔,据村民们介绍,村里打鱼的年轻人更是几乎见不到了,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放弃了打鱼这一职业, 而是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读书。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在村子里面遇到了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经济学的学生们,他们在暑假期间,为了完成 社会实践活动,冒着酷暑,前往甘水湾社区调查渔民的生活状况而组成了一个调研团体,据调研团的闫同学介绍,他们在这周边的社区以及相关的村民家里已经进行 了一周左右的调查,不仅走访了很多的渔民,并且还发放了很多的调查问卷来了解渔民们目前的生活状况,而记者也与这些学生们一起对渔民们的生活进行了探访。
昔日渔民遇转行难题
记 者调查发现,调研团的同学们对于村子里面的很多渔民都进行了调研,并且发放了数十份调查问卷来对渔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解,记者通过这数十份的调查问卷发 现,受访的渔民大多数都已经从事了至少20年的捕鱼工作,但是近些年的捕鱼量以及养殖产量相比于前几年都有或多或少的减少。记者发现,由于现在打到的鱼越 来越少,这些上了年纪的渔民们对于目前的状况也是十分迷茫,即使想要转行,对于这些上了年纪的渔民来说也是十分困难。
记者在村里走访时,今 年60岁的老薛坐在路边休息,经询问,他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渔民,当问及他自身的打鱼经历时,老薛似追忆往事有所感触。他介绍说他打鱼已有二十多个年头, 之前的时候每天早出晚归,至少10小时都漂在海上,近几年收入就2万到3万每年的样子,非常辛苦。这几年收入越来越少,而上了年纪的他除了打鱼,似乎也找 不到别的工作,虽然有医保,但是随着家里孩子要成家,开销越来越大,目前的生活越发艰难。
当记者问到老薛是否想过要改变这种现状,从渔业向 其他方面发展,老薛以及在坐在附近休息的村民们都纷纷摇头道:村里都是普通渔民,世代打鱼,已经习惯了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目前来说,很多渔民就算想改变 也没出路,在村民们看来,休闲渔业离普通渔民的观念和条件还有一定的距离。
传统渔村难见打鱼人
渔民们不想让下一代接班
多 年来出海打鱼的经历给老渔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海上的风浪在老薛的脸上留下了岁月的沟壑。“出海打鱼十分艰难……”他用深邃的眼神凝视地面:“以前 的时候,没有现在各种先进的设备,船也非常落后,所以相当吃力 ,但是我年轻的时候,确实不怕危险,那个时候也顾不得太多,就想着多打点儿鱼,多赚点钱养家糊口,以前的时候,打鱼比去城里打工赚得多。现在年纪大了 ,胳膊和腿都使不上劲了,腰也有伤,而且现在打鱼成本相当高,船的维修、年检、资格审查、船员的雇用,都要花钱,算下来,最后的收入也并不高,但是也没有 办法,虽然渐渐干不动了,但还是不能闲着,为了这个家,能多赚点还是多赚点。”
“我和老伴现在还有一些保障性的收入,我拿700元,老伴 2360元,加上医疗补贴,生活得不错。现在近海很多地方都不让捕捞了,能打到的鱼越来越少,我的儿子现在也不从事渔业相关的工作了,我也不想他去干这 个,毕竟我年轻的时候经历的风浪太多,受的伤也很多,干这一行太危险了,以前收入高还可以干,但是现在收入也不太理想,所以还是让他去打工吧。”说起自己 干了多年的老本行,老薛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来接班,只是想让他改变一下。
记者随后也在这数十份的调查问卷当中,发现接受调查的渔民们都有过 不同程度的受伤情况,除了身体上要遭罪之外,在海上漂泊时船内狭小的空间、长时间远离家人时产生的孤寂、过大的劳动量产生的劳累以及对于风浪和潜在危险的 恐惧,这些精神上的折磨,也让这些渔民们在回首这些往事的时候,不想再让自己的下一代继续受这份罪。
休闲渔业已有示范基地
记 者从薛家岛街道办了解到,目前是休渔期,很多渔民虽然在渐渐转型,但从生活习惯以及思想观念上很难转变过来,所以在转型期期间,很多渔民的生活确实存在一 些困难,有些年轻的渔民就到了当地的企业打工,而一些年老的渔民就做一些社区工作者或者从事一点力所能及的副业,对于休闲渔业,所需要的资金以及硬件规模 都比较高,也需要较大的投入才可以,对于大部分渔民来说,还是难度很大。在青西新区,鲁海丰海洋牧场作为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 ,不仅解决了当地很多居民的就业问题,也给当地渔民的转型和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据鲁海丰海洋牧场的相关负责人汪主任介绍,青岛鲁海丰海 洋牧场规模较大,是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 。拥有休闲垂钓船只17艘,168米国内最大休闲垂钓网箱平台10个,依托人工鱼礁和深水网箱养殖,垂钓海域鱼类资源丰富,钓点达300个。鲁海丰渔村的 建立充分体现胶东渔村民俗,并将磨坊、现场制作海参鲍鱼工艺的作坊展示在游客面前,通过游客的互动,体验渔村文化;休闲码头、休闲酒店、大型停车场等配套 设施为广大游客提供全面服务,而且海陆丰海洋牧场的设立,也为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出路。
当被问到传统渔业向现代休闲渔业转 变的原因时,汪主任答到:“这已然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因传统渔业以捕捞为主,造成近海渔业资源严重破坏,显然,传统渔业已不适应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再加上政府出于保护环境的考虑,限制捕捞,鼓励养殖和转型,这时就需要有新的模式来替代传统渔业,那么现代休闲渔业自然成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最好选择,目前 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投资额度巨大,需要十年左右才能收回投资成本。不过,这是一个长远的计划,初期的投资是为了将来更好的收获,想要达到目标还有很长的路 要走,我们也会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