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聚焦
过年挂竹子是胶东地区民俗,这个地方的作法却更有文化韵味
2020-01-23 09:57聚焦
简介" 家谱 山东即墨是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胶东半岛东部沿海,现在是青岛市的一个区。 即墨这个名称始自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座从未改过名字的古城之一。因为历史悠久,所以即墨的文化底蕴就非常丰厚。历史上文化名人辈出,即墨大夫...
山东即墨是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胶东半岛东部沿海,现在是青岛市的一个区。
即墨这个名称始自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座从未改过名字的古城之一。因为历史悠久,所以即墨的文化底蕴就非常丰厚。历史上文化名人辈出,即墨大夫、蓝田、郭琇、黄嘉善等都是土生土长的即墨人。
战国时期这里也是齐国的古战场,历史上著名的“田单火牛阵”就发生在本地,至今这里还有一个村庄名字叫作“牛齐埠”。而齐王田横兵败后退守于当地一座小岛,后来发生的五百义士集体自刎殉义的忠烈故事也使这个小岛名扬天下,至今这个小岛还叫“田横岛”。
即墨也是一座重要的海防城市,明以后设置的“卫”、“所”在这里至今还留有鳌山卫和雄崖所遗址,而由此延续千年之久的屯垦文化也给这座古城留下了很多不可磨灭的历史烙印。
正是由于即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即墨人过年才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殊文化味。其中,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的一项隆重的仪式就是“挂竹子”。尽管挂竹子的年俗在胶东地区好多地方都有,但即墨却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而有别于其他地方。
那么,即墨人过年挂的“竹子”是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挂竹子"就是挂家谱,‘竹子”的叫法可能是来源于当地方言发音
我不是即墨当地人,但自从1984年来即墨居住后,目前无论在口音上还是生活习惯上都已经完全融入当地,应该算是个地地道道的即墨人了,但对于即墨人过春节家家户户要挂的这个“竹子”,是不是这两个字,却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清楚。
我的岳父生前是一位小学老师,长期生活在东部沿海的农村,可以算是农民中的半个学究了。他在世时,我曾经跟他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这两个字应该是“竹子”。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认真查阅了《即墨县志》以及有关地方民俗文化的文献资料,我认为”竹子“这个叫法应该有四个出处:
其一,在北方地区,过年挂家谱是很多地方的年俗,不光即墨周边这样做。而这种家谱一般都是以卷轴的形式收藏和悬挂的(如本文开头我配发的图片),比较规范的名称是”轴子“。即墨人的方言发音中,”轴“字被读作”zhu",“轴子”发音同“竹子”是一样的,而前者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形象上都不如后者,所以,时间长了就被读成“竹子”了;
其二,即墨人家过年挂的家谱不同于有些地方,它不是象本文配图那样的书画卷轴式样,而大多是背衬一种精细的竹席,再在竹席表面附上家谱画芯(在后边还会详细叙述),所以,即墨当地人挂起来的真的是竹子。另外,因为这种家谱一般幅面比较大,悬挂时往往需要用竹杆挑着挂,这也与竹子有关;
其三,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在北方地区这种过年悬挂的家谱在有些地方叫”祝子“,是取列祖列宗保祐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之意。即墨是一个商贸业非常发达的地区,外来人口占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多,不排除这种叫法是周边地区泊来之称谓。
其四,在山东潍坊的高密一带,这种家谱还被叫做“嘱子”,这个发音也与“竹子”谐音,高密同即墨是近邻,这种叫法应该同源。之所以将家谱叫做“嘱子”,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治家传统,估计是家中尊长在挂上“竹子”之后会叫齐年幼的子孙在家谱前跪拜、并给他们讲祖先的故事,并教育他们不忘祖宗、不忘初心之类,是一种优良家风的传承。
但我认为,这种家谱就应该是”竹子“这两个字,代表的是“清气满堂、文雅高贵和节节升高”的美好寓意。
即墨人过年挂的“竹子”其实是一种年画,挂在家里既庄重又吉祥
即墨人过年挂的“竹子”其实是两部分,一部分是衬层,是一面面积较大的竹席,面积一般在1.5米X1米左右的样子,挂起来后上部基本同房间顶棚齐平,而下部刚好同供桌高度齐平;另一部分才是家谱的画芯。
作为家谱衬层的竹席,有的是用竹子制作,有的却是当地比较常见的苇杆扎成,无论用什么材料都很细密、精致。过年使用时就展开挂起来,不用时就卷起来放在墙角。
而附在竹席上的家谱其实是一种年画,一般分上下两个部分:
画面最上部画有一男一女两位古装寿者,表示这个家族最长者;在二人正中偏下一些画一个牌位,牌位两边画有数个格子,牌位上一般写“列祖列宗之位”字样,实际是给这个家族之中没有名字记录的人留的,而牌位两边的空格则写这个家族有记录的最年长尊者。
画面最正方约占一半的位置一般画一些穿古代官衣的人带一群孩子欢乐奔走的场面,表达的是家族人丁兴旺、富贵临门之意。
在这两个画面中间有一条通道相连,表达的是祖宗同家族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意思。通道两侧各留有一些格子,这就是填写故人名字的地方,一般也是男居右,女居左。
这种家谱画芯因为面积比较大,以前没有这样的印刷设备,所以只能是手绘,现在不论多大的尺幅都可以印刷了。尽管印刷品的色彩和清晰度都更好,但却总感觉少了许多手绘的年画感。
一个家族的“竹子”芯是家传的,有的家族的“竹子”能够传好几代,只有当这幅“竹子”上面的空格都填满,不得不更换时,才换新的。有的传世“竹子”画面的颜色都有些模糊了,但却更能显示出这个家族的传承。
填“竹子”也是很讲究的事,一般都是请村里能够写毛笔字的老会计或老教师用小楷工工整整的填写,但现在一些年轻人不大讲究了,有时也确实找不到会写毛笔字的,就用油性笔写上,却同前面的字体不统一,就感觉怪怪的。
填家谱一般只将故去的人填写上,但我却见过沿海一个村庄,只要这个家族新增加的人口,一出生就将名字写上,却是不多见的情况。
即墨是一个很讲究传统文化的古城,尤其是沿海一带村庄民风淳朴,尽管也有很多古人留下的优良传统被废弃,但过年挂“竹子”却是每家每户都认真进行着的仪式。
“挂竹子”绝不是迷信活动,实际是古老中华文化里祭祖民俗的传承,是中华文明的根脉
过年”请家堂“在每个地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墨当地的挂竹子也是同请家堂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所不同的是,即墨人认为,不挂上竹子,就类同于列祖列宗没有请到,挂上了竹子就像是摆上牌位,才算是将祖宗故人全部请齐。
但是,请家堂、挂竹子绝不是什么封建迷信,这其实是千百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祖宗崇拜民俗的延续,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不衰的根脉。也正是有这样的心灵寄托,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才把尊老敬老作为优良传统传承下来,千年不衰。
即墨人挂竹子也有别于其他地方,他们将家谱挂在家中正房正北墙上。而将天地之位摆在天井(院子)正中,在这里不详细叙述了。
即墨人请家堂、挂竹子是很有仪式感的。他们一般在农历小年以后就将竹席挂上,在竹子前摆好供桌,但是这时还不挂家谱画芯。正式将画芯挂在竹子上,是在除夕下午,这时一般由家中的男丁到家族墓地去将列祖列宗请到家中之后。从这时开始,竹子的前边供桌上就要摆上六大碗供品,家中尊长会每天早晚上香,极为恭敬和虔诚。
送神的时刻是在正月初二下午,这时同接神仪式是一样的,家中儿孙辈的男丁再到墓地上焚香、放鞭,算是将祖宗一行送回,春节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活动算是结束。从这时开始,竹席上的画芯会取下,竹子会被挂在原地,一直到正月十五后才取下。而在东部沿海一些村庄,他们在正月十四下午至正月十六下午之间,还要重新挂竹子、请家堂,重复除夕到初二的仪式。
挂竹子在即墨农村是一件很庄重的事,竹子挂起来之后,大人绝不允许小孩乱说话。孩子一旦在这时说了不吉利的话,会被老人认为一年不顺利,这些孩子也往往会受到大人的责罚。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小时候没有不因为说错了话而挨打的,现在想起小时候的“请家堂”还感到无比敬畏。
即墨人有初一串门拜年的习俗,很多地方还有给长辈拜年磕头的做法。但给老人磕头之前,必须先在竹子前给祖宗磕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磕头,有时进了家门就对着里间炕上坐着的老人喊“老爷爷,我给祖宗磕头了哈”,实际只是比划一下,里边的老人也心照不宣,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倒是那种欢乐祥和的气氛令人难忘。
【方圆居文化】结语:
1、过年挂竹子、请家堂是中华传统文化里祭祀民俗的一部分,是中国人尊老、敬老的重要体现,在现代社会家族意识淡化、同老人聚少离多的现实背景下,正确引导青年人正确理解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和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挂竹子、请家堂要移风易俗,摒弃旧时的那些糟粕的东西,比如烧纸、放鞭炮等污染环境的作法,代之以新方式、新作法,比如用电子香烛、献花、讲家史等,使这项古老的传统民俗健康发展,传播正能量;
3、要通过这项传统民俗活动,教育和引导青年一代知道自己的家族史,进而懂得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根脉,不忘根本、不忘初心,自觉做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发扬者。
"Tags:过年,竹子,胶东,地区,民俗,这个,地方,作法,却更,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