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聚焦
现在市区里大集不多了,当年的青岛区区有大集,热闹的程度不亚于
2020-01-18 21:17聚焦
简介" 青岛市区,“市集的形成是跟着移民一起过来的。德占时期,胶济铁路修通以后,大量外来务工者涌入,青岛人把他们叫做‘西来子’,从西边来的,实际上这种称呼带有蔑视的一位,因为都是打工者,修了胶济铁路修码头,这些人开始居住在团岛,后来到了鲍岛,再后...
青岛市区,“市集的形成是跟着移民一起过来的。德占时期,胶济铁路修通以后,大量外来务工者涌入,青岛人把他们叫做‘西来子’,从西边来的,实际上这种称呼带有蔑视的一位,因为都是打工者,修了胶济铁路修码头,这些人开始居住在团岛,后来到了鲍岛,再后一部分定居在李沧一代,慢慢的,形成了大集,所以集市是跟着需求形成的”,鲁汉先生告诉记者。正是这种需要,让青岛市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小市场,“青岛解放前夕,青岛地区尚存的集市约30余处,主要有济南路的布匹、杂货市,易州路的饭市,莱州路的粮、菜市,单县路的鱼、菜市,四方路的水果市,小港的鱼市,芙蓉路的五金市,南山的果菜、土产市,延安路的旧货市……”(《青岛市场大观》),另外还有青岛市场、跑马市场、东方市场、西镇市场、东镇市场、新广场、积庆里市场、劈柴院市场等等。这些市场里诞生了众多行当,也留下了许多口口相传的典故,鲁汉曾撰文称,在东方市场,经常有一些洋车在这里候客,车夫见到衣着较好的人便会问一声“先生,要车?”见到俄国妇女会说“马达姆,要车?”当时正在山大执教的老舍便是从这里认识了几位车夫,并把他们请到黄县路居所,成为他代表作《骆驼祥子》的原型。另外,马三立、刘宝瑞等名家也曾在劈柴院撂地演出,曲艺世家刘泰清也曾是劈柴院里出来的大腕。
到了腊月二十到除夕上午,四方路周边便会自发形成年货大集,“芝罘路上的蔬菜,黄县路上东为肉禽,西为水果,四方路则是锅碗瓢盆,衣服百货,易州路上为玩具春联,博山路上摆满食品,潍县路上为文具图书,加上三角地上的艺术演出,热闹得很”,这些市场里有着老青岛人最深切的回忆,期末考试一结束,和小伙伴们一边高呼过年喽,一边直奔四方路,淘点小人书,买些玩具,“不知愁来不知忧的年纪”。
在青岛生活了20多年的卫礼贤,也深切体会到了集市在中国市民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在《中国心灵》一书中提道:“人们在市场上不仅可以买到众神画像和一些传统的民俗画……当然还出各种数量繁多、品种齐全的布料、家庭日用品、香和各种木制、土制和纸制的小孩玩具。最有趣的事情是观察卖锡制的摩托车和火车的现代商人与沿街串巷叫卖实心木制、旅行马车的旧式商人之间的区别”,“此刻吆喝声也加入进来。香味四溢的流动‘厨房’正引诱着那些在集市需要休息的到人们”。这些场景,他由最初的新奇到逐渐习惯、理解,认为“年为季节所分割,经验为习俗所规定”,逐渐地他也融进了青岛人民的生活当中。
城区里的集市看似已经被大型的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所取代,但是,市区内浮山所大集、李村大集的保留,足以可以看出青岛老百姓的集市情怀。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Tags:现在市,区里,大集,多了,年的,青岛,区区,热闹,程度,不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