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聚焦
山东青岛:3条海鱼10年增值300亿元
2020-01-07 11:41聚焦
简介" “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鲆鲽鱼类爱德华氏菌活疫苗创制技术”入选2019年农业农村十项重大新技术,“云龙石斑鱼”、暗纹东方鲀“中洋1号”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1月6日,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关长...
“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鲆鲽鱼类爱德华氏菌活疫苗创制技术”入选2019年农业农村十项重大新技术,“云龙石斑鱼”、暗纹东方鲀“中洋1号”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1月6日,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关长涛向记者介绍。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前身为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于2008年启动建设,我国“大菱鲆之父”雷霁霖院士任首席科学家,举全国鲆鲽类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之力,以工业化养殖为目标,共同打造我国鲆鲽类养殖产业的技术航母。
20世纪90年代初,雷霁霖院士率先从欧洲引进大菱鲆良种,突破了大菱鲆工厂化人工繁育和养成关键技术,创下了年总产量超5万吨、年总产值逾40亿元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2006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多宝鱼药残风波”,使如火如荼的大菱鲆养殖业遭受沉重打击,仅山东就有5000万多尾大菱鲆囤积,直接经济损失近20亿元。
“变危机为机遇,我们要抬起头来,往前奔跑!”雷霁霖鼓励科研团队说,“把我们的工作解决得更扎实,要创出品牌。”他相继提出了“养鱼先养水”“规范养殖技术”及加快开展“药残”“药代”研究等对策,提出鲆鲽类养殖要走高端工业化养殖发展之路。
受国家相关部门的重托和产学研各界的共同期盼,2008年,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建设。历经数万次的试验和改进,体系科学家们创新突破了海水养殖微细悬浮颗粒物去除、高效生物过滤、增氧杀菌等水质净化关键技术,研制出系列低耗、高效、国产化水处理设施设备,创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产养殖信息化管理模式。
精心研制出适于鲆鲽鱼类养殖的新型离岸网箱和工程化循环水池塘,配套研发了水下监视器、活鱼转运箱等10余种设施与装备,推动我国鲆鲽类网箱养殖形成年养殖产量近万吨、养殖面积50余万平方米的产业规模,池塘养殖单产提高了5倍以上。
“大风来了不怕,大雨来了不怕,寒流来了不怕,高温酷暑也不怕。”工业化养殖新模式具有安全、高效、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特点,受到众多养殖企业的青睐。
目前,鲆鲽类体系创建的工业化养殖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半滑舌鳎、石斑鱼、河鲀、斑石鲷、大黄鱼等其他名优海水鱼类的养殖中,还辐射发展了工厂化养殖对虾、海参、鲍鱼等多个品种。
据统计,自“十二五”以来,体系累计为30余家水产龙头企业设计、规划和示范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模式20余万平方米,养殖设备总投资两亿元以上。在体系技术引领和示范带动下,示范和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面积300多万平方米,推动我国鲆鲽类养殖产量增长95.4%。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仅大菱鲆、半滑舌鳎和牙鲆3条海鱼,从2008年至2018年的10年间,累计新增产值300多亿元,成功引领我国海水养殖转型升级。(薄克国)(完)
"Tags:山东,青岛,3条,海鱼,10年,增值,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