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聚焦
琅琊台考古有罕见发现 两千年前排水系统亮相
2019-12-09 10:21聚焦
简介" 原标题:琅琊台考古现场惊现秦汉时期排水管道和地漏 文/图 半岛记者 张文艳 ( 来源:半岛都市报) 考古是连接历史与今天的纽带,青岛琅琊台遗址的考古发掘便如小心翼翼地翻开本珍贵泛黄的古籍一般,每出土一件文物,或者一处遗迹,都在将真正的琅琊记载与今日的...
原标题:琅琊台考古现场惊现秦汉时期排水管道和地漏
文/图 半岛记者 张文艳
( 来源:半岛都市报)
考古是连接历史与今天的纽带,青岛琅琊台遗址的考古发掘便如小心翼翼地翻开本珍贵泛黄的古籍一般,每出土一件文物,或者一处遗迹,都在将真正的琅琊记载与今日的琅琊台联系起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迷案也有望由此揭晓。
12月5日,在琅琊台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琅琊台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吕凯告诉半岛记者,大台台顶发掘区近日刚刚发掘出精致的石砌地漏,这在国内考古中是罕见的,也进一步印证:在琅琊山顶极有可能曾经有一座高规格建筑,专家推测与秦始皇建祭台有关。而在台西头东南发掘区发现的大片建筑遗迹,也被基本确定建于战国时期,是齐国建筑,还是与文献中越国迁都琅琊有关?目前尚不能确定。
排水管沉睡地下两千年
琅琊台大台台顶发掘区位于琅琊山顶,当天寒风凛冽,虽然已近中午时分,但气温仍然很低,半岛记者拿着相机的双手不停地颤抖。吕队长带领半岛记者参观了台顶的两处发掘现场。只见围栏围着的发掘工地门口立着一块展板,上面清晰地标注了发掘区的地点和范围,除了大台台顶发掘区外,还有一处是台西头东南发掘区。两处发掘区距离不远,遗址年代却被证实并不相同。
“大台台顶发掘区属于主动性发掘”,吕队长说,本年度考古工作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黄岛区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正式对琅琊台遗址展开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发掘是10月下旬正式开始的,计划到2020年1月份之前完成本年度的发掘。”
在台顶发掘区的第一个发掘点,半岛记者看到了壮观的景象:上下两阶排列整齐的陶制管道,管道较粗,穿插规律排列,井然有序,它们在地底下已经安静地沉睡了两千年,令人叹为观止。吕队长介绍说:“我们目前清理出来的陶制管道长度约6米,有十几节,每一节管道的体量比较大,长度为60厘米,直径比较大的大概有45厘米,这么大的管道从目前来看是比较少见的。”管道的作用无外乎进水和排水,吕队长分析说,“目前我们认为这些管道可能与排水有关,古人夯实台阶,铺设管道,目的应该是向下排水,具体的年代大致为秦汉时期。”
皇家建筑或曾矗立山顶
沿着山顶向西走,与琅琊台景区著名的《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擦身而过,沿山上台阶下行,不远处就是台顶发掘区的第二处发掘点。可以看到,发掘探沟井然有序,夯土切面一目了然。台阶下是一条陶瓦组成的排水沟,旁边是石砌的斜面石块,大约由六方大小石块组成,最奇特的是位于中间的石块,其中心开有小洞,这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面对半岛记者的疑问,吕队长揭晓了答案:“这是这次考古比较重要的收获,我们发现了秦汉时期的石砌地漏,这在以往的发掘中是不多见的,同一时期的全国其他地方遗址发现过砖砌的地漏,但用石块垒砌的非常罕见。根据地漏的形状和制作的精细程度,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它应该用于室内排水。”
既然用于室内排水,那这里的“室”是指什么建筑呢?吕队长说:“根据目前对夯土进行的解剖性清理,可以发现夯筑质量非常高,夯层大约厚6厘米,夯面特别平整,我们推测是采用了一种平底夯具进行的夯打。另外,还发现夯土有分板夯土的痕迹,也就是一段一段进行夯筑的。夯土有可能分为台基和地面两个部分,整个高台都是夯起来的,高台周围的地面也是用夯土一层一层夯打起来的。在夯土地面的上面,还发现了大量瓦片构成的瓦片堆积,这些瓦片的年代经鉴定应为秦汉时期,还有一些瓦当以及铺地砖,由此可以证明,这个夯土台基上面是有大型建筑的,不排除是皇家建筑的可能。”
吕队长告诉半岛记者,他们还发掘了秦汉时期的石砌道路,“根据地层关系判断,距今至少两千年历史了,这也是这次考古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发现”。综合这些发现,吕队长认为,琅琊台可以说是山东地区为数不多的和秦、汉皇帝巡视活动有关的遗迹,“因为我们知道的秦汉统治中心主要在陕西一带,琅琊台在文献记载中是秦、汉皇帝巡视的地方,通过今年的发掘,我们认为台顶是有建筑的,而且可能是和皇帝活动直接相关的建筑,这在山东来说是为数不多的,比较重要的发现”。
是行宫还是祭台看法不一
有合理的排水设施,琅琊台上是座什么样的皇家建筑?目前业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秦始皇三次登临琅琊台,曾建过一座辉煌的行宫,还有人说秦始皇建的是祭台。
对此,半岛记者专访了青岛大学教授、文史专家郭泮溪先生,他认为祭台的可能性比行宫大。
“秦始皇在琅琊台最长的一次时间为三个月,在短时间内建成行宫的可能性不大,更何况是在琅琊山顶,以当时的工艺来说难度很大”。《史记》记载:春秋时期,齐国祭祀“四时主”,在琅琊山上建祠。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也筑琅琊台,同秦、晋、齐、楚等国君主在台上歃血盟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他成就霸业的性格,定会拆除原来的祭台,重新建筑,他曾派徐福求取长生不老药,那么他再建琅琊台,除了希望霸业长存外,还有求仙的需求。”之后,秦二世、汉武帝、汉宣帝、汉明帝等都有登游琅琊台的记载。“即便证实为行宫,也应该与汉帝有关”,郭教授说,以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还不能进一步证实。
正因为发掘屡有发现,所以发掘工作继续的周期可能比预计要长,吕队长说:“目前台顶发掘面积为100平方米,我们计划在明年继续进行发掘工作,现在已经提交了计划申请。”
■延伸 台西头东南发掘区遗迹 齐国之城还是越国之都?
跟随工作人员,半岛记者来到了另一处发掘区——台西头东南发掘区。
此地位于台西头村东南沿海,是2017年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的。村民曾在海边断崖挖出了一些陶片和瓦片,经考古人员进行勘探后,一片埋藏了近2500年的建筑逐渐显露阵容。
前段时间,半岛记者专访了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的彭峪队长,据他介绍,发掘出的文物除大量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还发现了少量的陶豆等生活容器。因为发现的陶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盛于商周,所以初步判定该处遗迹的年代为东周时期。又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发掘研究后,琅琊台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吕凯告诉半岛记者,现在可以将年代确切到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比秦始皇东巡的时间要早。
“除了出土的陶豆,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如板瓦、筒瓦,以及半圆形素面的瓦当等,主要是建筑材料比较多。文献中有越王迁都琅琊的记载,同样也有齐国在琅琊台进行的一些活动,比如祭祀四时主等,因此我们目前认定是战国时期,但国别没有明确的证据来判定,所以这片建筑到底是齐国的还是越国的,还无法下结论。”吕队长介绍道。
青岛大学郭泮溪教授也告诉半岛记者,齐国和越国的文物特征明显,需要大量出土才能证实确切年代,少量的文物出土可能是年代证物,也有可能是贸易交易所得,因为琅琊曾是古港口,贸易繁盛。
在考古现场,半岛记者了解到,较为完整的或有研究价值的板瓦、筒瓦、瓦当,连同陶豆等都已被采集后送到文物库房妥善放置。相信不久的将来,琅琊台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将一件件与市民见面,而关于琅琊台与齐国和越国、与秦皇汉武的相关记载,也将得到印证。琅琊台的历史,将不再是传说!
■名词解释 什么是主动性发掘?
主动性发掘区别于抢救性发掘和保护性发掘。保护性发掘是配合基本建设的发掘,本来未打算发掘,但是要进行工程施工且无法避让,为防止施工给遗迹遗物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害所以要发掘,时间有一定限制。抢救性发掘,往往是遗迹遭到破坏之后的紧急措施。如房地产施工、道路建设时无意中发掘出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导致原有的面貌部分损毁,为尽可能保护好文物而进行的临时性紧急发掘。主动性发掘是为解决学术问题而进行的发掘,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和讨论,根据审批面积进行发掘,发掘面积一般不超过1000平方米。此次琅琊台考古审批总面积为700平方米,台上100平方米,台下600平方米。
[来源:半岛都市报编辑:亚麦]
"Tags:琅琊,考古,罕见,发现,两千,年前,排水系统,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