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新闻

漫谈港片殭屍(二)殭屍缘起

2018-05-31 12:20新闻

简介不文生 2018.05.24 01:04* 字数 3975 近年来,美国的丧尸电影及电视剧大行其道,乃至香港、台湾、韩国也争相拍摄相关题材的影片,几乎每一年都有多部新的丧尸影片与电视剧出现。而同样是走惊悚路线的国货殭尸片则江河日下,几近消失。何至于此?殭尸片又何去...

96 不文生 1665fd4b 26c6 4df6 9f90 0bb25d460e30 2018.05.24 01:04* 字数 3975 近年来,美国的丧尸电影及电视剧大行其道,乃至香港、台湾、韩国也争相拍摄相关题材的影片,几乎每一年都有多部新的丧尸影片与电视剧出现。而同样是走惊悚路线的国货殭尸片则江河日下,几近消失。何至于此?殭尸片又何去何从?且来谈谈“殭尸”这港产“恐怖分子”的前世今生。

殭屍“死而不朽”,“一蹦一跳”的设定从何而来?

围绕这两个殭屍最显著的特点做一些回溯与考究,或者能弄清楚殭屍这一虚构怪物的缘起由来:

一、“死而不朽”。

郦道元的《水经注·洛水》中引晋朝 戴祚的《西征记》,当中说道:
"有此尸,尸今犹在。夫物无不化之理,魄无不迁之道,而此尸无神识,事同木偶之状,喻其推移未若正形之速迁也。"
可见尸身死而不朽,至少晋已有之。实际上“死而不朽”在我国古代并不罕见,古人相信保存尸身,或有重生之日。此中,帝王贵族尤多,而中国在尸身防腐上其实在古代就早有重大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炼丹术士在研炼丹药时发现水银可以防腐驱虫,于是没多久就将水银用到了尸体防腐之上了,称之为水银封尸。(无独有偶,据称埃及的木乃伊的防腐方法也是水银加香料)秦始皇的皇陵中就有数百吨水银。(水银有剧毒,除了防腐还能防盗墓贼)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有古人用水银防腐的记载:
“道家有太阴炼形法,葬数百年,期满则复生。此但有是说,未睹斯事。古以水银敛者,尸不朽,则凿然有之”
既然尸身中充满水银这种重金属,若遇到打雷闪电,抑或停尸身的周遭有其他可以相互作用的物质,发生物理反应,自然而然就形同“诈尸”,而当时民智未开,寻常百姓又不知这水银封尸之法,见“诈尸”之事口耳相传,也许殭屍就由此而来。

二、一蹦一跳的尸体。

另外有一说,言湘西赶尸时道士将客死他乡的尸体送回老家前,会先将尸身剖开,掏掉内脏再将尸体浸泡水银,好让尸体经长途跋涉也不腐坏。香港的网路上有人曾发过“湘西赶尸”的解析图片,笔者于此借用以便解说:如图所示,道士为了同时搬运数个尸体,用一竹竿穿过众尸体寿衣的衣袖或者腋下,再而只需担抬竹竿两端就能同时搬运多具遗体了。而竹有韧性,随着前后两端的担抬者的走动,自然会上下颠簸,古代又无路灯照明,月黑风高,道士又沿路摇铃念咒,大撒阴司纸,这乍看之下确是像道士操控着一批跳尸。这或许又是殭屍另一由来。我们现今概念中的上那个蹿下跳,让人心惊肉跳的“殭屍”在古代其实还另有别称,或称“移尸”、或称“走影”、又或称“走尸”。古代文献中记载较多的是清明的志怪小说及笔记小品,其中以袁枚著的《子不语》及《续子不语》为甚,记载关于殭屍的故事有数十则之多,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对殭屍的记载也颇有篇幅。这些典籍中阐述甚为详尽,甚至《子不语》中对殭屍已经分门别类,殭屍分为紫殭、白殭、黑殭、绿殭、毛殭、飞殭。另又分“骷髅三种”,分别为游尸、伏尸、不化骨三种。在等级上则分:兽魃、鬼拔、旱魃、犼。可见在殭屍这个物种体系在清代已经设定得相对完善了。此外,对于殭屍的成因、习性、弱点也在这些典籍中有零散的记载。也许在这些典籍中能找到这“恐怖分子”的缘起的蛛丝马迹。

三、殭屍与旱魃

笔者将上述的这几部志怪文本中有关殭屍的篇章翻了个遍,发现《子不语》与《阅微草堂》中都常将殭屍与“旱魃”挂钩,现将较有代表性的段落摘选如下:
袁枚《子不语》卷十八《旱魃》:“ 此旱魃也。猱形披发一足行者,为兽魃;缢死尸僵出迷人者,为鬼魃。获而焚之,足以致雨。"乃奏明启棺,果一女殭屍,貌如生,遍体生白毛。焚之,次日大雨 ”《续子不语》 卷三 《犼》 :"常州蒋明府言:佛所骑之狮、象,人所知也;佛所骑之犼,人所不知,犼乃殭屍所变。","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犼有神通,口吐烟火,能与龙斗,故佛骑以镇压之。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七:“近世所云旱魃,则皆殭屍,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卷十:“殭屍有二,其一新尸未敛者,忽跃起搏人;其一久葬不腐这,变形如魑魅,夜或出游,缝纫即攫。或曰旱魃即此,莫能详也。”
上面引用的这些古籍节选都说明了旱魃与殭屍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旱魃又是何物?《说文》:“魃,旱鬼也。” 其实旱魃来自于古代的民族神话:传说黄帝蚩尤相争时,蚩尤召唤众神施展凄风苦雨围困黄帝。黄帝于是派了天女魃参战。魃身穿青衣,能发出极强的光和热。她来到阵前施展神力,风雨迷雾顿时消散,黄帝终于擒杀了蚩尤。应龙和魃建立了奇勋,但也丧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应龙留在人间的南方,从此南方多水多雨。魃留居北方,从此北方多干旱,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们诅咒驱逐,称为“旱魃”。殭屍能吸水克潮的特性早在宋朝的志怪小说就有相关的故事。南宋洪迈撰的《夷坚志》中——夷坚乙志的卷五 《刘子昂》篇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
绍兴三十二年.刘子昂为和州守.方淮上乱定.独身之官.他日见好妇人.出入郡舍.意惑之.招与合.历数月久.因诣天庆观朝谒.有老道士请问.曰、使君不挈家.而神色枯悴黧黑.殆有妖气如何.刘初? 讳不答.再三言之.乃以买妾对.道士曰、非人也.将不可治.今以二符相与.逮夜宜悬于户外.渠当不敢入.刘以符归.夜未半.妇人至.怒骂曰、相待如夫妇.何物道士乃尔.吾去即去.无忆我.刘不能割爱.亟起取符坏之.终不寤生人何以畏符.复绸缪如初.又数日、道士入府问讯.望见刘.惊惋曰、弗活矣.柰何柰何.然当令使君见之.命取水数十担覆于堂.其一隅方五六尺许.水至即干.掘之.但巨尸偃然于地.略无棺衾之属.僵而不损.刘审视.盖所偶妇人也.大恶之.不旬日而殂.王嘉叟说.得之于韩琎之子季明.
故事大意讲的是有一个叫刘子昂的官员找了个美妇人相好,不日他就开始面容憔悴。偶遇一老道告之与他相好之女子是妖物,给了两道符让他回去治妖。刘子昂回到家中按照老道所说施为,女子果然惧这两道符,刘子昂虽也思疑这人怎会怕符,但始终因日久生情不忍下手,只好撕掉符继续与这女人相好。又过数日,老道造访,看刘子昂已命不久矣,无可奈何,老道于是决意让刘子昂死也死个明白,于是让人拿了几十担水浇在厅堂,只见这水着地马上被吸干了,于是又派人把这厅堂的地掘开,发现地下有一巨尸,而这巨尸正是刘志相好的女人的样子,这刘子昂大感恶心,没多久也就去世了。此外又的确在一些地方(如山东)的民俗中,却又去旱魃一说,这些地方但凡旱灾就会将有异样的祖先坟墓重起,焚烧尸身以绝旱魃:
在山东,过去每遇干旱,把新埋的尸体当旱魃打的风俗十分普遍。据《大清律例·贼盗·发冢》的记载,清嘉庆九年(1804年),高密久旱不雨,有人发现年初病故的村民李宪德坟土潮湿,便纷传李死后变成了旱魃。各村民众不顾李家阻拦,刨坟开棺,见李的尸体尚未腐烂,更加确信李就是旱魃,不由分说将尸体烧毁。李家将掘墓者告上公堂。此案无成例可循,最后刑部将领头人仲二以“发冢开棺见尸律”判了个“拟绞监候”罪(相当于现代在的死缓),才将此案了结。《明史"张冀传》(卷172)记载如下:“先是,济南设抚民官,专抚流民。后反为民扰,骥奏罢之。俗遇旱,辄伐新葬冢墓,残其肢体,以为旱所由致,名曰‘打旱骨樁’,以骥言禁绝。”
但若殭屍是旱魃的话,区区一殭屍又如何能掌控风雨?纪晓岚纪大学士也提出了质疑:
“夫雨为天地之欣,一殭屍之气焰,竟能弥塞乾坤,使隔绝不通乎?雨亦有龙所做者,一殭屍之技竟能驱逐深恶,使畏避不前乎。”
以上纪晓岚的这番反推论言之凿凿,的确称殭屍就是旱魃实是牵强。至于旱魃这一旱神为什么跟殭屍这一妖扯上联系,笔者翻遍文献实在无从考究。大抵是在民间传说中被牵强附会而致。既无文献可证,唯有自行推论:人对自然灾害的敬畏会产生神祗,因此旱魃这旱之神应也是由此而来,而旱灾之地,必定干燥高温,甚至寸草不生,而防腐最最天然的方式就是干燥,假设已经旱灾已致使遍地尸骸,则这些尸骸应也多为干尸。(哪怕已入土的尸骸也减缓腐烂速度)而干尸与殭屍都是不腐不化,加之早有旱魃一形象,民智未开的百姓在自然灾难面前总是要找一个解释,寻找罪责,这是人类自求安慰的天性。于是在这民智未开,未兴科学的愚民百姓眼中,自然就导致因果:不是尸体的水分蒸发,而是干瘪的尸体像是一个会不停吸水,甚至连自身的血水都吸干殆尽的妖物。因此也就臆想到,那不腐的尸体就是旱灾的根源,它们就是旱魃,水都被他们吸收了。所以把这些尸体烧掉就等同杀死旱魃,就能降雨、其实这种玄妙的迷信逻辑,在很多地方都很常见。而这种将旱灾的恶因安到死尸身上,的确要比某些地方将活生生的少女献祭给河神要人性化很多了。到这里看官可能会想没准这“殭屍”拯救了不少无辜少女的性命。但事实又未必如此,在清明的许多文献中,因为祖坟被动,遗体被烧而引发的纠纷可谓颇多,甚至还有守坟孝子为保至亲尸骨而被乡民围殴致死的惨案。可见人心有时或者比殭屍旱魃之流更加可怕。殭屍与旱魃产生联系后,僵尸在传说中就有了克潮致旱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在林正英自导自演的电影《一眉道人》中也有所展现:影片中,林正英饰演的道長要帮村子另觅水源,林正英用风水玄学寻找水源的位置找了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座寸草不生的荒地上面,打下了木桩确定水源位置。然而林正英定位的木桩不久就被蝙蝠移动到一埋着殭屍的地方,而当楼南光演的笨蛋保安队长带着大队人马按照木桩定的点开始开凿,竟然在凿开的地方发现一具“死而不朽”的殭屍。这尸体被挖上來的那一刹那,原本的晴空萬里瞬间变天,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可见原本周边的荒芜与干旱,与这殭屍定有关系。

结语:

经过笔者的考究与回溯,发现“殭屍”这一形象其实在我国的历史中可算“源远流长”,它的形象跟内涵随着民间的民俗的变更而不断变化,也随着民间的老百姓臆想与加工不断修改重塑。它由迷信而生,这也意味着它承载了我们祖先对死亡、对生命、乃至对自然的想象,是民间创造力的产物。我们可以否定迷信,摒弃信仰,但是我们不应鄙夷“想象”。当你看着眼花缭乱的西方的《行尸走肉》、《丧尸围城》这些洋货时,不知你是否也会期待有朝一日“殭屍翻生”,卷土重来。

Tags:漫谈,港片,殭屍,缘起,不文,2018.05.24,字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