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商家资讯

南屯村――海边曾出现海市蜃楼

2019-11-28 23:41商家资讯

简介" 今天继续讲述黄岛村庄系列――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办事处南屯村。 南屯村海边曾出现海市蜃楼,这是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能够看到的人是很幸运的。 南屯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以东4.2公里处,南濒黄海,北与北屯村毗邻,东依道管山,西与烟台前村接壤...

"

今天继续讲述黄岛村庄系列――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办事处南屯村。

南屯村海边曾出现海市蜃楼,这是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能够看到的人是很幸运的。

南屯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以东4.2公里处,南濒黄海,北与北屯村毗邻,东依道管山,西与烟台前村接壤。全村总面积1541亩。2006年,全村有217户,738口人;居民有尹、王、于、范、孟等姓,皆为汉族。据史书记载,明朝曾在此地屯过兵;又因村庄地处北屯之南,故名南屯。

南屯村――海边曾出现海市蜃楼

(村庄南海边曾出现海市蜃楼)

据载,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尹汤左、尹汤右兄弟二人由日照甲苍村迁来,住在村东高坡上。高坡下面全是沼泽地,尹姓人的住处人们习惯称为“上小庄”。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薛姓四甲人薛广生、薛相生兄弟二人随父从原薛家岛村迁来,改造了高坡下面的河道,治理了沼泽地。

清成丰四年(公元1854年),王福来随父母从现胶南田家窑村迁来。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于京本从青岛大鲍岛大水泊村迁来。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范兴从烟台前村迁来。1942年,孟广瑞从胶州马戈庄迁来。1962年后,马、刘、张、袁等姓人陆续从外地迁来。

早年,先人们住的是简陋的“草披屋”,后为“海带叶子屋”。20世纪90年代,这种房子全部拆除,变成了宽敞明亮、水泥砖石结构的大瓦房。如今,村里巷道宽敞,一条十字大街与环村路连为一体,幢幢房屋排列有序,形成一个“田”字形新村庄。

人们从近海作业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渔业经验,渔业生产逐步从钓鱼发展到用网围鱼、用拖网捕鱼等多种方法。捕捞用的船只也逐步由原来的木排发展到舢板、帆船,到如今的机械化渔船。

南屯村――海边曾出现海市蜃楼

(村庄南海边曾出现海市蜃楼)

本村有南、北两条海岸线。南海岸线,东起淹岩洞,西至大港口,与金沙滩相连,长达3.5公里。西部的沙滩上生长着沙参、沙酸枣、野芝麻、沙棚菜、浮子苗等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栖息着一种形体很小、但善奔跑的小鸟,俗称“沙溜子”。在沙滩上,随便用手一扒即可见到蛤蜊。成群结队的马凸眼蟹在沙滩上窜来窜去,密密麻麻的蟹窝如筛子眼。

东部海岸地势陡峭,水深流急。海岸附近,遍地都是奇形怪状的卵石。水边礁墙道道,礁墙上长年生长着海菜、紫菜、冻菜、裙带菜等多种藻类,礁墙周围水域生长着海参、扇贝、鲍鱼、牡蛎等海产品。躲在泥滩里的蛤蜊,乱石堆里的海螺、红角蟹,水里的黄鱼、黑头鱼及蹦来跳去的小黄虾等,不计其数。

海岸线上的淹岩洞,俗称“野猫窝”,距本村约2.5公里。岩洞高约1.5米,宽约1.8米,深约3米。位于峭壁之下,东西两侧陡崖遮藏,与水相连。起小潮时,岩洞全部暴露在外面。一些野猫、獾之类的野生动物,常躲在里面。如突遇下雨,在附近劳作的人们便可躲进洞里避雨。如果来了大潮,洞穴就灌满了海水,成为鱼虾的天下。

1949年5月,薛家岛第三次解放时,溃退的部分国民党军抓走本村29名青壮年。当时,有的青年就在淹岩洞里躲藏起来,才免遭劫难。

淹岩洞西侧有一天然岬角“刁木嘴”,与竹岔岛隔海相望。

海岸线上的城南头位于金沙滩东侧,与竹岔岛、灵山岛隔海相望,距村前0.5公里。每当夏末秋初,由于这一带的气候、温度变化较大,常有海市蜃楼出现,所以人们称这里为“城南头”。

城南头附近是一处天然的避风港湾。早年,港湾只有一道长约300米、宽约20米、高约6米的天然大石墙,似一条巨龙由东向西卧在海边。石墙右边有一座碧绿色的石墩子,俗称“大青石”。后来,人们将那堵较长的天然石墙修筑成又宽又高的水泥码头,那块翠绿色的大青石墩被用做修建码头的原材料。如今,这里是薛家岛街道东南海岸船只停泊的优良港湾,也是开展海水养殖的好地方。

北海岸线,位于村西北1.5公里处,西起烟台山后的西港沟,东到烟台山后的东小湾,与北屯村海域西小湾相接,与安子码头隔海相望,长约1公里。

南屯村――海边曾出现海市蜃楼

(村庄南海边曾出现海市蜃楼)

附近滩涂除了盛产鱼、虾、贝类之外,还生长着极为丰富的海带叶(海草)。这种天然的海草,适于在浅滩生长,叶子宽约1.5厘米、长约2米。每当秋季来临时,海滩边上就自然堆积起厚厚一层。早年,先人们初迁南屯时,缺衣少食,视这些海带叶为无价之宝。采些披在房上可挡风遮雨,堆在炕上既当铺又当被,塞进炕洞里点燃后还可取暖。

西北泉,位于北海岸线东小湾崖边。这处泉很奇特,它的出水线位于靠近海边的石缝里。涨满潮时,泉被海水淹没;退潮后,甘甜的泉水又噗噗地向外流着。不管天旱天涝,它潺潺流水不断。人们常到泉边去喝上几口甘甜的泉水。如今,这眼泉水已被船厂路压盖。为了保护它,人们在泉眼处埋设了一根水泥管引流。为了泡茶,人们还经常到这里来取水。

在村东南海岸瓮口山前,有两座圆圆的小山丘,俗称“大、小团山”。山头上马尾松茂密,槐树郁郁葱葱。由西往东、蜿蜓而去的环岛路紧紧环绕。远远望去,大、小团山如同两颗翠绿的玉珠镶嵌于瓮口山怀抱。

1939年,日伪军欲在瓮口山顶修筑一座炮楼扎寨为营。没想到炮楼白天筑好,晚上即倒塌。反复重修几次后,均未修成。炮楼的痕迹至今还能看到。

早年,这片土地上沟壑环布,林木葱笼,山上山下的松树、楸树、芙蓉树、枣树、柳树、杨树等密密匝匝。1898年,德军侵占青岛地区后,要求南电村引种刺槐树。由于刺槐耐旱、繁殖力强,逐渐长成整片的棘子林,漫山遍野。因靠近棘槐林的田地多减产、棘子树做烧柴又刺手,老百姓对这种带刺的树印象不好,习惯称为“外鬼槐”,也称“外国槐”。

村东山上有八道自然形成的沟壑。山水一条流向山东面,五道流向西面,两道流向南面,经南、北两屯之间的小石桥下,往西经村西头的南北马路至西港(西山根)后,拐向南经金沙滩东路、大港口流入黄海,全长约3公里。20世纪50年代,在这里修建了两座连环水库。

葫芦头沟,位于牛泉沟南侧,长约1公里,沟水向下流至村东头。东山沟河长约1公里,直下流入库容量约2万立方米的石岭子后水库,再经溢洪道向下流至村东头,与葫芦头沟水汇合。石岭子后沟河长约1公里,向下流至村东头。三河汇合向南流至今南屯冷藏厂,拐弯向西沿金沙滩路北侧流至村西南角,再拐弯向南穿过金沙滩路、海滨桥,经南沙口子流入黄海。

沙牛沟河,源于正东山、瓮口山、东南山三山之间的峡谷,长约1公里。河水流入库容量约3万立方米的林业沟水库,经溢洪道向下流至沙牛沟水库,再沿南岭后流至今冷藏厂,与东山沟水汇合直下入海。

山前面的大沟长约1公里。沟水源于东南山前,经小团山西、向南穿过环岛路,流入库容量约2万立方米的大沟水库,再经溢洪道流出,经海崖底、沿刁木嘴西侧流入黄海。

转石沟河,源于小团山前、大团山西,往南流入库容量约1万立方米的山前水库,再经溢洪道、向下穿过环岛路,沿今金沙滩育苗公司西侧、刁木嘴东侧,直下流入黄海。这些沟、河如同戏珠的蛟龙,将南屯村紧紧环抱。

1932年,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在村后、南屯与北屯之间的岭顶上,修建了南屯小学校,占地约5000平方米有教室4间、办公室2间、寝室1间。房屋全是宽檐长廊。校园中心建有假山、草坪、花池。校门上镶有一块“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牌匾。当时,南屯和北屯村共有学生80余名。1948年冬,国民党军再次占领薛家岛时,学校被毁。

当时,在距学校不远、南屯村后的小河上,还修建了一座两边设有栏杆的小石桥。如今,小桥虽已原貌不存,但坚固的桥墩、桥身依然存在。

解放战争时期,人们积极参军参战,出夫支前。尹善禄,1913年生,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南屯村农会主席,1948年冬被占领薛家岛的国民党军杀害。薛学坤,1937年生,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1983年任南屯村支部书记,曾荣获省级劳动模范称号,1986年出席了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会议。

20世纪70年代,在城南头背面高坡上,村里出资兴建了一处设施先进、养殖技术过硬的水貂饲养厂,占地约15000方米,养殖水貂约4000头,年经济收入达24万元。

20世纪80年代,在刁木嘴东侧岸边坡上,原区水产局修建了一处集科研、养殖为一体的海产品育苗厂,占地约15000平方米,为海水养殖、滩涂养殖提供了大量的苗种。

1965年,村民们对村前涝洼地进行了综合治理,到20世纪90年代,这里已成为由幢幢高楼组成的居民小区。

村西头的污水湾,20世纪80年代兴修水利时,被整修成一座直径30余米、深约10米、容量的6000立方米的水池,既能养鱼,又可灌溉田地。

在村西与烟台前村接壤处、西港东侧,于20世纪90年代修建了一座库容量约10000立方米的蓄水池。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内引外联,不少国内外企业前来本村投资,如青岛太极包装公司、青岛乾星饰品公司、青海渤海食品冷藏厂、区金沙滩育苗公司、青岛正义塑料包装公司等。人们渔农并举,发展海上捕捞、海水养殖,开办企业、进行多种经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本村现有耕地200余亩,山林1000余亩,滩涂300余亩,海域700余亩。有库容量2万余立方米的水库8座,苗圃50余亩,厂房17000余平方米。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615万元,人均纯收入7263元

《佛爷庙》

位于村前中心处,建于清朝咸丰年间。

庙有大殿三间。殿堂以灰色鳞瓦披顶,脊顶两端镶有泥塑龙,殿檐四角镶嵌着泥塑麒麟。殿堂由两架木梁、四根木柱支撑,结构牢固。圆梁和立柱上面绘有彩色的龙、凤图案。殿内供奉铜佛八尊,最高的约0.5米。院内有钟楼1座、山门1间、影壁1座。院外大门前竖有旗杆两座。先人们每逢正月初一、十五等节日,都到庙里祭拜。

传说,铸造庙内佛像所用的原材料是先人们在前海打鱼时捞上来的。先人们经常到前海边去拉网捕鱼,有一次,往岸上拉网时,忽然感到渔网很重。大家都很高兴,以为是拉上了一大网鱼。但万万没想到,拉上来的竟是一口很大的铜锅。人们又惊又喜,为了祈求平安、发财,决定修建一座佛爷庙,用这口铜锅铸造八尊铜佛。这八尊铜佛后来不知去向。佛爷庙于“文革”期间被毁。

《山神庙》

位于村东北1.5公里处、山势突兀与绿树茂密的山口上,约在清朝咸丰年间建成。

先人们为了求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山口两侧修建了两座山庙,即山口北侧的山神庙和山口南侧的狐仙庙。后来,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与四月初八这两个黄道吉日,定为祭神之日,俗称“山会”。举行山会时,各自备上纸香、鞭炮,扶老携幼,去赶“山会”。从山下到山口,赶会的人群像蜿蜒的长龙。赶山会的习俗流传至今。

"

Tags:南屯村,海边,曾出现,出现,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