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商家资讯

青岛故事|63岁青训教练张全利口述“青岛足球往事”

2019-11-13 14:01商家资讯

简介" 2019年11月13日青岛日报6版 足球记忆。 战斗吧,青岛队。 从大院、校园、青训到一座城的光荣与梦想,63岁青训教练张全利口述—— 青岛足球往事 张全利一生都在跟足球打交道,从小学踢到部队,从球员踢成了青岛第一批青训教练——往后三十年,看着孩子们从土...

"青岛故事|63岁青训教练张全利口述“青岛足球往事”

2019年11月13日青岛日报6版

青岛故事|63岁青训教练张全利口述“青岛足球往事”青岛故事|63岁青训教练张全利口述“青岛足球往事”

足球记忆。

青岛故事|63岁青训教练张全利口述“青岛足球往事”

战斗吧,青岛队。

从大院、校园、青训到一座城的光荣与梦想,63岁青训教练张全利口述——

青岛足球往事

张全利一生都在跟足球打交道,从小学踢到部队,从球员踢成了青岛第一批青训教练——往后三十年,看着孩子们从土操场踢到了镁光灯下的绿茵场,带出了高明、李帅、邓小飞等青岛籍足球名将,也见证了青岛足球的兴衰与光复。

每个对青岛足球有感情的人都会记得六年前发生在工体的灰色一幕,也会铭记上周发生在国信体育场的光荣一刻。6年,从工体到国信,青岛足球产业经历过起落,从降级到冲超成功,即便是在六年前的至暗时刻,青岛领先于全国的青训体系始终在捍卫着这座“足球之城”的尊严。

30年坚守在青少年足球训练一线的张全利,可谓青岛青训指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他始终相信,只要青训这柱“香火”不灭,“足球之城”的根脉就不会断。

张全利今年已63岁,现仍担任着青岛市足协与黄海足球俱乐部共建训练点总负责人的职务,不退,是因为仍有信念在,拼一口气,点一盏灯,如是而已。

大院足球

张全利最近老是回想起四十年前,发生在西镇大院的一幕幕,跟过电影似的:入夏,院子里总是喧闹,大人们坐着“马扎”围在铺了几张报纸的桌子旁,抡圆了胳膊甩着扑克牌;小姑娘们叽叽喳喳地喧闹着、跳着皮筋或“房子”,以及不远处大棚市场传来的叫卖声……这时总有个小子会喊一嗓子,“某某某,某某某,去踢球喽。”

男孩们会冲到院外的马路上,那时车还不多,两帮孩子各自在马路上摆上两块砖头或书包当球门,光着脚追着球疯跑。张全利总是其中的一员。

西镇大院是当时西镇最常见的格局,既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也不像上海的“弄”,而像欧洲古城街道的建筑,是洋楼与中国四合院的一种巧妙结合。

一个院有30多户,平均一户人家能有六七个孩子,张全利家就是兄妹七个,他排老七,上面还有三个哥哥,所以院里光小男孩就能组织起一支足球队。

小学毕业后,张全利进入了青岛一中,学校里喜欢足球的男孩子更多。当时学校还没有出早操一说,但孩子们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跑到学校,把住在学校宿舍的年轻体育老师叫起来——他保管着学校里为数不多的足球;在操场上一直踢到快上课的点,孩子们才随便冲一下澡、扒两口饭,赶去上课。

那年月没有校园足球的概念,但校园里处处都能见到追逐着足球的少年。张全利后来代表青岛一中参加了青岛市中学生足球赛,并一举夺冠。由于在比赛中表现突出,他入选了青岛市少年足球队,接连在山东省比赛中问鼎冠军。

1971年,一场全国少年集训大会将青岛足球的热度推向了新高。张全利成为山东省中学生足球队的一员,人生头一回备战全国性的赛事——全国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足球赛。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届山东省中学生球队中,有11名球员来自青岛,而且都是主力。按照张全利的话,若是真在省内打比赛,什么济南队、烟台队、潍坊队……青岛能一个打五个,“论实力,绝对拔尖。”

为何青岛足球的基础这么好?主要是有足球传统。当年“大院足球”以及“工人足球运动”在青岛非常红火,院和院之间、工厂和工厂之间还常组织球赛,张全利就是“四院”足球队最小的队员,跟着两个同样痴迷足球的哥哥轮番上演带球突破射门的好戏。

这种比赛有时由市体委训练科或工会组织,但大多数都是民间“约战”——院和院之间挨得近,有不服的跑到别人院里喊一嗓子“这周末公园来一场”,就算是定下了,不见不散;不同学校的学生有些都是一个院一起长大的发小,下学的路上碰了面,闲聊之中就约好一场足球赛……这种例子太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青岛的工厂里更是藏龙卧虎,包括老外贸、四方机厂、内燃机厂在内,里面不少工人都是专业球队里退下来的,等于把专业的训练体系带回了基层,也带动了青岛民间足球的整体水平。“那时山东的专业队跟青岛的工厂球队比赛,都不一定能赢,有来有往,互有胜负。”张全利说。

这种民间的”以赛代练”,也让孩子们对很多技术动作乃至战术意图产生了最初的理解,见识多了,出去打比赛也不怵。

1973年,全国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张全利与队友通力合作最终获得第七名,创造了当年青岛足球在全国比赛中的最好成绩。

青训启蒙

1979年国家体委的一纸文件,让青岛跻身为全国16个足球重点城市之一。青少年足球和校园足球无疑是足球事业的根基,经过一番遴选,青岛一中、二中等26所学校被确定为足球重点学校。一年后,青岛校园里的足球氛围就迎来了高潮:拥有中学校级足球队45个、班级足球队348个,足球运动员达到了5935人;小学校级足球队67个、班级足球队264个,足球运动员达到了4191人。

张全利从北京军区转业归来后,进入到了青岛市体委工作,他坐不住办公室,没多长时间就主动提出想当教练。

1988年,青岛市组队参加第一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足球赛,张全利任教练。队里都是14岁左右的小球员,其中包括了宿茂臻、王斌等老泰山队的青岛籍球员。“这批小球员的水平还是挺高的,他们当时是在省里踢球,为了备战比赛,我把他们叫了回来。”张全利回忆说,宿茂臻和王斌当时身体都比较“软”,属于后发育的类型,但处理球很合理、思路很清晰,“不懂球的人一般以为足球就是强调身体对抗,但更关键的其实是智力层面的东西。技术可以练,但脑子这东西真不是想练就能练出来的——这是骨子里带出来的。”

两年后,青岛市体育局提出了“专职教练下基层带队”,张全利响应号召,开始了基层带队的生涯。

物色了一段时间,张全利觉得太平路、文登路等几所小学的足球基础都不错,最后决定先在太平路小学设训练点,辐射周边学校。

第一批招生就有150多个孩子报名。张全利选才的标准,是看孩子对球“亲不亲”,听上去挺玄的,但他有自己的道理。一帮孩子一起踢球,有的就跟其他人不一样,会想方设法拿到球,会不停地琢磨球会往哪踢、往哪传,这说明孩子爱球——两层意思,一层就是对这项运动有激情,不是谁逼出来,这样的孩子自律性往往都不错。

在今年黄海客场2比0击败上海申鑫的那场关键战役中,队长王栋罚中了关键点球,这也是他本赛季的第10粒进球——其38岁仍能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自律是关键因素。“我虽然没带过他,但也是看着他长大的,他和高明他们是同一批球员。他小时候身子弱,但训练非常刻苦,技术在同龄孩子中间比较突出,现在能到这个水平,也不意外。”张全利说。

另一层意思就是球感出色,机会来的时候,总会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过去青岛足球界的老话叫“鼻子特别灵”,现在的专业说法就是“阅读比赛的能力强”。按照这种标准和直觉,张全利最终留下了60多个孩子。

既然孩子们把前程托付给自己,张全利就要给他们想好出路,人有盼头才有奔头不是?那时没有校园足球一说,张全利心想不如自己成立个俱乐部,就跑回了北京,和当时大名鼎鼎的八一足球俱乐部谈合作。对方一听也挺高兴,一是他们正好想多在地方上抓个训练点,二是未来的人才储备也要有稳定的基层输送,双方一拍即合。

而且那时全国青少年足球训练都在起步阶段,谁也没有成体系的教材,张全利就决定自己编一套:先四处搜集国外足球训练的录像带,选出其中适合青少年训练的那部分,再结合进修所学和足球经验进行剪辑;有些简陋的训练场露出了石子,为了保护小球员不受伤,他自己找人垫平球场,特别是冬天,天黑得早,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训练,他就自己带着照明和发电设备守在训练场边……最终,60多个孩子有20多人进了专业队,极高的成材率背后是张全利毫无保留的付出。

1990年,“市长杯”开办,这项面向大中小学生的校园足球赛事,每年比赛场次达400余场,参赛数量达1000人次。张全利率领的青岛十三中足球队获得了“市长杯”足球赛初中组的“十连冠”,而从他的训练场走出来的姜宁、孙江山、刘震理、郑龙、姚江山、许景杰、朱建荣、朱世玉、邓小飞、李帅等球员,也在日后也成为了中国足球的中坚力量。

涅槃重生

1993年底,青岛海牛队的诞生,张全利在海牛俱乐部带起了梯队。

当时大概谁也不会想到,十年后,中国的足球氛围会从蜜月期跌到低谷。

从2003年开始,张全利已经明显地感觉到,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以前的培训班都是几百个孩子来报名,不少家长都是找关系想把孩子留下,这让张全利一度很头疼——而现在回想起来,这也竟成了甜蜜的负担,他粗略地算了算,青岛踢球的孩子至少减了四分之三。

后来中国足协透露了一个数字:在1995、1996这个年龄段中,全国踢球的孩子还不到3000人。

以前在没有平整过的沙土场地上,孩子们仍练得热火朝天;现在每个学校都有了人工草皮,但踢球的孩子却不见了踪影。张全利见过素质很不错的苗子,突然有一天毫无预兆地不来训练了,问孩子的家长,说是孩子因为踢足球在学校受到了同学的嘲笑,觉得丢人。

2008年,青岛中能邀请张全利组建一支年轻梯队,可后来发现在该年龄段,青岛市有参赛证的也就十几个人,凑人头也就刚刚好,根本谈不上选拔。

曾经无数次,张全利围着空荡的天泰体育场外场转着,一圈又一圈。

那些年,相比较国字号球队的屡战屡败的,更令人担忧的还是未来——青训的根基都已经出现了问题,这与学校的支持程度有直接的关系。

在采访中,张全利一直强调“学习好的孩子更能踢好球”,确切来说,包括理解教练员战术意图、增强跑位意识等方面的训练,都需要孩子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在从事青训工作之初,张全利还把小球员的家长喊来,立下了一条规矩:“学习成绩大幅下降的,一律不能来训练。”不过按照后来中国足协对青训的规划却出现一些偏差,比如经常是一搞冬训就是很长时间,学生集训回来后,功课自然跟不上,跟不上就更不想学,最后甚至让很多人都产生“踢球的都是学渣”的误解。“不光是足协,家长也总觉得踢好球行了,学习抓的也不紧。”张全利说。

张全利也理解家长们的另一方面的顾虑,球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不比从前,培养孩子上一队却动辄要花几十万元,即便家庭能承担得起,进入职业乃至去海外踢球的机会也比较渺茫,“当时踢球的孩子出路就那么几条,一旦因为踢球放弃了学业,到社会上都很难生存。”

那时的央视足球频道的主持人念着那首诗——“凉风已吹拂了多年 但他们却还保留着最初的骄傲和激情。”这其实也是张全利当时的心境,当大人们不再谈论足球,当孩子们找不到未来想成为的那个榜样,当这种恶性循环动摇了青少年人才储备的根基,那青岛足球就真没有希望了。

所幸,即便在青岛足球暂时告别中超的岁月里,青岛的青训体系和校园足球仍在捍卫着“足球之城”的尊严。当时的《足球》报这样形容青岛的青训工作,“在恒大还陶醉于如何将自己的足校招生人数达到一万人时,青岛的俱乐部校园足球签约学校的生源已经超过了6万人。他们的U9到U13都是双梯队的编制 ,U15、U16都是单年龄段组队。这样金字塔的结构是很多俱乐部可望而不可即的……至少在校园足球、在青训体系上,青岛中能已经走到了前列。”

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切都在悄然改变。

2018年1月,青岛成为中国足协首批15个青训中心之一。

目前,青岛青训中心拥有U8至U12共5支梯队,平时基本在天泰体育场外场训练,张全利担任“总教头”统领指挥,牟鸿坤、赖亚轮、马天翼等优秀年轻教练员则担任各梯队主帅。去年,在设置3个组别的首届中国足协青训中心“希望杯”足球赛上,青岛U10队、青岛U11队、青岛U12队分获冠军、亚军、季军,青岛青训中心因此成为中国足协15个青训中心中综合成绩最好的单位。

随着青岛市“振兴青岛足球”工作的推进,青岛黄海队不但回归中超,其青训体系迎来全面收获的季节:在四年一度的全国青年运动会上,青岛U13男足力压群雄勇夺冠军;单是2019年,就有10多名青岛小球员入选国少队;青岛规模最大的足球基地——白沙湾足球基地正式启用,中国足球学院青岛分院即将落户于此。

即将采访结束的时候,正是傍晚时分,张全利在场边看着U9梯队的孩子们在场上做着对抗训练,小小的身躯踢起球来有模有样,“真是一天一个变”,张全利的脸上露出了笑意,这是他难得一见的轻松时刻。

“看着孩子们成长,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乐趣。”张全利说着,他五岁的外孙从远处跑过来,奶声奶气地喊着“姥爷”,扎进他的怀里——小家伙现在也跟着张全利学起了足球。

一老一少定格在一起,恍如一座城市的足球传统与未来。

那一瞬间,训练场的照明灯全亮了。

(策划/文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梁 辰 视频制作 李 宁 史 鉴 闫晓阳)

"

Tags:青岛,故事,63岁,教练,张全利,口述,足球,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