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商家资讯

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刚:海大是文学的海大

2019-11-01 02:41商家资讯

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近日在鱼山校区举行“八关山与青岛文脉”专家研讨会,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刚受邀出席,作了题为《八关山下,一个在场者的预感》的发言。 为庆祝建校95周年,彰显深厚历史底蕴,梳理文化发展脉络,坚定文化自信,探讨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之道...

"

中国海洋大学近日在鱼山校区举行“八关山与青岛文脉”专家研讨会,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刚受邀出席,作了题为《八关山下,一个在场者的预感》的发言。

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刚:海大是文学的海大

为庆祝建校95周年,彰显深厚历史底蕴,梳理文化发展脉络,坚定文化自信,探讨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之道,中国海洋大学近日举行“八关山与青岛文脉”专家研讨会,国内高校文史专家代表、青岛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有关负责人参加研讨。

据介绍,八关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高地,自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创立,历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几个历史时期,八关山下人文蔚起,名家云集,几度人文辉煌,形成了现当代中国城市地域中少有的人文奇观。20世纪30—50年代,曾在八关山下创造了两度人文辉煌。今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的带动下,第三次人文辉煌指日可待。

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刚:海大是文学的海大

自20世纪20年代起,八关山下,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先后有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老舍、陆侃如、冯沅君等诸多知名文化学者在此工作生活,他们共同缔造了中国海大的两度人文辉煌,亦为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进入新世纪,学校力邀著名作家王蒙加盟,创设“名家课程体系”、开设“名家讲座”、建立“驻校作家”制度、创办“科学·人文·未来”论坛,群贤毕至,弦歌不辍,文运日昌。八关山街区因此而成为了国家级“文化街区”。

附:发言全文

《八关山下,一个在场者的预感》

八关山下的海大校园,我是一个在场者。

为什么我可以说自己是一个在场着呢?原因有三:其一,1960年代末,海大校园内的八关山正在开挖防空洞,秋天的一个早晨,我在防空洞工地的临时工棚墙缝内,与一只巨蜥凶恶的眼神对视。

我来这里是捉蟋蟀的,当时我听到一只蟋蟀的叫声,寻声而去,遭遇巨蜥。我全身如筛糠,逃跑速度之快,出乎想象,停下来时找不到魂了,感觉自己是没有身体的空衣服。巨蜥是看着青岛长大的,更是看着山大(海大)长大的,我撞见它就等于撞见了诞生时的山大(海大),这是文学的逻辑。

其二,我的出生地就在青岛山下,八关山是青岛山的余脉,1930年代建成的合江路山大教职员工宿舍就在这里,与我家是邻居。我经常像一家人那样出入山大宿舍。

其三,我的岳父岳母是1959年考入当时名为海洋学院的第一批物理系大学生。所以说我是一个在场者。在场就会有很多主观感受,就会有不少亲身经历的故事。这是后话。

先说八关山与青岛文脉的传承。

我观八关山的所有角度都是感性的、文学性的。当然也要涉及一点史料。

青岛最早的土著,是明朝时的青岛村和会前村。这些村落都是渔村,主要以打渔为生。青岛最早的称得上建筑的建筑就是天后宫。天后宫供奉海神。所以说青岛的起点是海洋文化,只是太薄弱了。至1891年清政府胶澳设防,青岛建置,这是为了加强胶州湾的军事防御,至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这是把青岛作为远东一个重要港口来规划的。

强盛的海洋文化气质,明显主导着青岛这座沿海城市。应该说青岛文脉的形成是海洋的作用力使然。

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刚:海大是文学的海大

纵观青岛文脉,的确是海在起作用,海就像蓝色的巨大磁铁,吸引着众多优秀作家双面绣一样编织着青岛文脉。

青岛现代文学的文脉,最早出现的人物是中国戏剧的开创者洪深。洪深的父亲1913年来青岛,在崂山建了别墅。当时洪深在清华大学读书。他是1916年来的青岛,他的话剧《赵阎王》就是这次来青时孕育创作的。洪深在1934年来青岛接替梁实秋任山大外语系主任。期间,他在山大导演话剧《寄生草》《少奶奶的扇子》等。2018年,我在1901塔楼良友书坊看到海大话剧社的大学生在全副武装地认真排戏,就想到了洪深延续的影响。

拉开青岛文脉序幕的是顾随。他1924年6月来青岛,在私立胶澳中学任教时,邀请被鲁迅称作“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和浅草社的陈翔鹤、陈炜谟来青岛,在青岛编辑出版了《浅草》第四期。《浅草》是《沉钟》的前身,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而推动青岛文脉剧情发展的当属王统照。王统照1926年来青岛,办理完母亲的后事时,感觉青岛的海辽阔、美好,就决定定居青岛,他回京辞去北大教授职位,来到青岛。他创办了青岛第一本文学期刊《青潮》。在青岛写下了与泰戈尔长篇小说《沉船》同名的短篇小说《沉船》。1933年、1935年分别完成长篇小说《山雨》和《春花》,期间他在观海二路49号的家成了老舍、萧红萧军等山大以及各路文学名家聚会喝茶的地方。

真正形成青岛文脉并且推向高潮当然是从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开始。当时蔡元培的得意弟子杨振声校长邀请闻一多、梁实秋助阵山大。陈梦家只是闻一多的一名助理,臧克家是学生,吴伯萧是山大校长办公室职员。沈从文经徐志摩介绍,于1931年加入山大仅是一名讲师。1932年巴金来青岛住在沈从文家——福山路3号,山大12个人居住的教职员工宿舍中的一间。

多牛的山大,怪不得酒中八仙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刘本钊、陈命凡、黄际遇、方令孺的狂,狂言道,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经,高自期许,俨然豪气千云的样子。可以想象他们“结伙远征,近则济南,远则南京、北京,不自谦抑”地扫荡一圈,又回到观海二路王统照的家谈古论今,指点江山的霸气。

1934年是青岛文脉不平凡的一年,8月,老舍应邀任山大中文系教授,海洋科学研究奠基人、“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任山大生物系主任,萧红、萧军在舒群的帮助下来到青岛。梁实秋离开山大去北大任教,洪深接替他认外语系主任。萧红在这一年完成创作长篇小说《生死场》,萧军完成创作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40年代的青岛文脉也非常清晰而丰沛,它是30年代的延续。1945年,刘泮溪与孙昌熙、萧涤非和杨向奎在山大的任教和1946年、1947年王统照与陆侃如、冯沅君夫妇相继任教山大,足见文脉之盛。40年代,与山大形成互动的青岛诗人有臧克家、杨焕、李瑛等优秀诗人;还有以《卧虎藏龙》著称的武侠小说家王度庐。有关40代的青岛文脉因文献资料缺乏,深度挖掘和研究尚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究。

我们发现,所有这些青岛文脉的形成都跟海有关。王统照是因为海,闻一多、梁实秋留在山大任教是因为海;老舍,沈从文也是因为海。沈从文曾在信中说,海既那么宽泛,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多了些,海边那么寂寞,她培养了我孤独的心情,还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闻一多为学生上的第一节写作课,题目就是《海》。所以说海是青岛文脉最有魅力的纽带。

这就是历史的必然,山大最终成为海大。

那么山大成为海大之后的青岛文脉如何?我看到现在的文脉正在形成并预感到它将来的波澜壮阔。我看到海大的发展模式有1930年代循环的迹象,比如以王蒙为代表的入驻,林少华、朱自强的任教,以及本校崛起的艾玛等作家和学者。他们与青岛文脉的关系同样丰富而清晰,但这是另外的话题,暂且不表。

因此我还要说,作为一个在场者前面未说完的后话。1960年代,我在海大不只撞见了巨蜥,还在干枯的实验水池中遇见了黄鼠狼。那也是一个秋天的早晨,我去捉蟋蟀,跳进池子,池子的石头堆里同时窜出一只黄鼠狼。

我没有像遇见巨蜥那么恐惧,但也吓得不轻,爬上池子,就想用石头把它干掉。但我被黄鼠狼像传说中的那样给服住了。

我还在海大老楼墙壁上遇见了最大壁虎,黑颜色,看上去有剧毒的黑颜色,这是罕见的让人难以置信的物种。

海大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合江路山大宿舍,也就是我的邻居,是1930年代的建筑,其建筑结构很特别,像一座迷宫。上小学的我经常进去后长时间走不出来,有时怕得出一身冷汗。越是紧张越是走不出这迷宫似的山大宿舍。越是走不出来,下次还越是想进去。这多么像阅读和写作一篇悬疑小说的比喻,也像一次次文学的历险。

海大是文学的海大。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薄克国 报道)

"

Tags: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海大,文学的,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