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商家资讯

60多年前,青岛人如何采运“碑心石”?听九旬老人回忆艰辛历程

2019-09-24 22:40商家资讯

简介" 半岛记者 马正拓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庆祝活动之一,今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将举行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缅怀英雄烈士。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是从青岛浮山采集的一块完整花岗岩,...

"

半岛记者 马正拓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庆祝活动之一,今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将举行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缅怀英雄烈士。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是从青岛浮山采集的一块完整花岗岩,原石坯重达320吨以上。60多年前,碑心石的开采与运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60多年前,青岛人如何采运“碑心石”?听九旬老人回忆艰辛历程

今年91岁高龄的交运集团退休职工马承彬,曾参与了碑心石的搬运。回忆起碑心石的搬运过程,马老如数家珍。

历经3个月选中浮山花岗岩

60多年前,青岛人如何采运“碑心石”?听九旬老人回忆艰辛历程

1949年9月30日,在开国大典的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1952年5月10日,首都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委员会成立,按照设计方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字要刻在一块长15米,宽3米,厚0.6米的碑心石上。为了选择合适的石料,自1952年起,兴建委员会在全国进行了 3个多月的实地调查,经过采样分析,最终确定从青岛浮山开采花岗岩,作为纪念碑的碑心。

60多年前,青岛人如何采运“碑心石”?听九旬老人回忆艰辛历程

经过多位参与建设的专家论证调研后认为,青岛浮山上的花岗岩石材耐风化,石质坚硬,再加上青岛的交通便捷,便于运输,最终,决定采用浮山上的花岗岩作为碑心石石料。

全靠手工,百人挥锤凿巨碑

选料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开采和运输了。

60多年前,青岛人如何采运“碑心石”?听九旬老人回忆艰辛历程

1952年10月21日, 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交运集团前身)及其下属的山东省青岛市搬运公司接到了运输的任务。经过开会协商,最终确定由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运输队来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1953年4月,由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运输队、青岛浮山石料厂(青岛市浮山第一石场)、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等多家单位共同组成了大石料搬运委员会。

时任大石料搬运委员会起重队工会主席的马承彬,是交运集团退休职工,当年亲历了整个搬运过程。尽管如今已是91岁高龄了,回忆起来仍是如数家珍。

根据设计,碑心石石坯长14.4米,宽2.72米,厚3米,重达320吨以上。如今凭借现代化的挖掘和运输工具,要从山上开采一块300吨重的石头并不是难事。但当时采石工艺十分落后,整个料石厂连电都没有,于是出现了“百人挥锤凿巨碑”的宏大场面。由于工艺水平有限,当年碑身的打磨,也全凭一锤一凿手工操作。

移动“铁轨”搬运庞然大物

1953年4月11日,开始开采大石料。经过数月努力,300多吨巨大的碑心石坯体完整地从山岩上剥离出来。在浮山山坡上铺上路基、枕木、钢轨,,再垫上木板,托着石料慢慢滑动运出。

60多年前,青岛人如何采运“碑心石”?听九旬老人回忆艰辛历程

1953年8月10日,碑心石的大石料,由开采地运至山场进行了第一次加工整形减重至280吨。又经过转向、翻身,第二次加工以后,这块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米,两边厚0.8米的石料,终于打磨成型,重量也随之减为102吨。

但是,要想把这样一个大家伙安全的运抵北京,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确实是一大难题。要运到北京,首先得从料石场运到青岛市最大的货运站——大港货运站。大港货运站距浮山料石场大约有15公里的距离。这期间所经之地大多为丘陵,途中需要经过1座山岭、4个村落、十余处桥梁,以及青岛市内交通最为繁华的街道。以当时的运输条件,想搬运这块巨石,几乎难于上青天。

经过考虑,施工组决定修建一条临时重轨铁路,专门用来运输这块巨石。可是,经过技术人员一测算,说要想修建这样一条铁路,光路基就要花费21万元。这个办法肯定不行。

后来,集众人智慧,决定采用最古老的办法来运输:先铺设一个移动“铁轨”,以松木作枕木,上面再满满地铺上一层钢管。为保证万无一失,又在钢管上垫上了四根宽约半米的大方木,在其上面再加上一层钢板和一层木板,这个复杂的“宝座”安装完毕后,工人们花了一天的时间,用千斤顶把大石料放了上去。

15公里“挪”了一个多月

60多年前,青岛人如何采运“碑心石”?听九旬老人回忆艰辛历程

1953年8月29日,搬运工作正式开始。为保证万无一失,改用鞍山钢铁厂提供的无缝钢管初坯,将碑心石装在一个九吨重的铁排子上,下面铺上木床,用四个“油千斤”顶着,再在下面铺上垫木和滚木,系上钢丝绳,在三台进口大马力拖拉机牵引下缓缓地移动。

工人利用最原始作业工具,通过绞、磨、推、拖、吊、拉等方式进行作业,每前进一段距离,就要把原来在最后面的枕木移到最前面去。运输中很辛苦,工人们却没有一句怨言,热情高涨地搬运着大石料。让马承彬印象最深刻的是,碑心石下山的时候,要进行180度“翻身”,难度系数很大,工人们费了很大劲才成功。

为了积极做好此次运输任务,山东省联运青岛分公司(交运集团前身)又抽调300多名青年组成了运石突击队。在运输过程中由修路拆房队开道,以“遇房拆房,遇沟填沟”的方式,保证了大石料的正常运输,并有警察、民兵组成护卫队。

大石料走走停停,青岛市民对运送大石料的工人们夹道欢迎,给工人们送水送饭,大石料所到之处留下了欢声笑语。马承彬回忆说,这一路上工人克服了重重困难,让他感动的是路上的居民都很配合。“经过麦岛的时候,有一农房碍事了,石头实在转不过弯儿来,经过和当地农户的商议,农户立刻表示可以拆掉房子,甚至说不要补贴;其实不光是这个,当时运石用的托木,是到五莲县找的,五莲县有百年柿子树,木质硬度大,抗压能力强,工作组提出购买,当地农民听说是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做贡献,当即说将木头献给国家,不要一分钱。”马承彬说,碑心石的背后,跳动着许多颗爱国心。

60多年前,青岛人如何采运“碑心石”?听九旬老人回忆艰辛历程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大石料安全地运送到了货运站。15公里的路程走了30多天。

当年的运输工具成展陈

60多年前,青岛人如何采运“碑心石”?听九旬老人回忆艰辛历程

1953年10月13日,运石专列成功抵达北京西直门火车站,朱德总司令亲自到车站迎接。碑心石的采运工作历时7个半月,从开采到运输共计7116名工人参与其中。青岛老一辈的搬运工人,在当时采用了既原始又科学的方法,凭借“蚂蚁搬家” 的精神,完成了任务。这种尽职尽责的态度,也成为交运职工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1976年至1977年,交运集团又圆满完成了毛主席纪念堂所用2065吨料石和40棵雪松的运输任务,在又一重大历史任务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再次显示了青岛运输工人的家国情怀。

马承彬是一个有心人,他将当年运输的工具保存了下来,如今已经全部捐赠给了交运集团建设的道路交通博物馆,作为“这段珍贵历史的见证”。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马承彬站在碑前合了一张影,至今,他还保留着这张老照片。

他表示,今年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节期间,他想去北京再次瞻仰一下人民英雄纪念碑,替那些已不能前去的老弟兄们再看看那块碑心石。

"

Tags:年前,青岛人,如何,采运,碑心石,九旬,老人,回忆,艰辛,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