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商家促销
青岛城市记忆:消失了的沙岭庄村
2019-03-31 12:40商家促销
简介本文作者为社区网友“滴定管”、岛城文史学者宋立嘉老师,2005年11月发表于城市档案论坛。也以此文,纪念解放后青岛市消失的第一个村庄。 沙岭庄很久以前是个小渔村,据传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姓韩者居住在海边沙丘上,以捕鱼种地为生,取名沙岭庄。从村名看...
本文作者为社区网友“滴定管”、岛城文史学者宋立嘉老师,2005年11月发表于城市档案论坛。也以此文,纪念解放后青岛市消失的第一个村庄。
沙岭庄很久以前是个小渔村,据传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姓韩者居住在海边沙丘上,以捕鱼种地为生,取名沙岭庄。从村名看,这里曾是一片海滩,1988年,青岛化工厂在建厂内发电站时,搞基建挖下10多米深,下面还是沙子即可证明。村庄初建的时候,村民以打渔和种地为生,打鱼的船很小,只能上2—3人,俗称“小舢板”。不用出很远的海,就能满载而归,海货吃不了就晒在屋顶和村中的空地上,鱼汛季节,村中到处都弥漫着鱼虾的腥气。种地则困难的多,土地贫瘠,只能种地瓜和玉米,产量很少。
上个世纪初,德国人修建了胶济铁路,在沙岭庄设站。后来,铁路沿线纷纷建起了工厂,1935年建的丰田纱厂(国棉四厂),1934年建的上海纱厂(国棉五厂),还有1946年建的丰田铁工(纺机),1947年建鑫和胶皮厂(青岛化工厂)。几家工厂都有铁路专用线由沙岭庄车站延出,20世纪40年代专门从大水清沟和沙岭庄站间修了一条路,取两端首字即大沙路。那时运输除火车外,其余是独轮车、地排车和马车,汽车是很罕见的。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货物运输工作,与此同时工厂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使处在中心位置的沙岭庄村得到空前的发展。
当时有名的“福兴永”酒家,掌柜就是沙岭庄村人。他开始创业只是以卖开水为生,后兼卖烟,随着沙岭庄的发展,逐渐有了资本雇人打火烧和卖小百货。丰田纱厂、上海纱厂建厂时工人从南方来的多,吃饭就成了问题,就开始卖蔬菜和面粉,由于需求的人多,买卖非常兴隆。1937年“七七事变”,工人纷纷逃难,由于那时卖东西不是现金交易,是赊账,到年底结账,战争爆发,人都跑了,买卖就破产了。后来,“福兴永”东山再起,除做百货生意外还用大黄米做成大黄酒出售,买卖处于鼎盛时期时在北京路有铺面,有自家的酿酒场,自产自销,买卖兴隆,远近闻名。各饭店用酒由“福兴永”提供,解放前,无“福兴永”的酒不成席无人不晓。雇有帐先生和好多工人,家中还安有两位数的电话,是青岛市最早安上家庭电话的大户之一。留下9个儿女,5个是大学生,最不济的也是高中文凭,在沙岭庄很有名。
还有一位名人是保长王福令,外号王铁嘴。是三开人物,共产党、日本鬼子、国民党都吃得开。沙岭庄兴教育与他有很大关系。村民最感激他的是国民党撤退时,他把青年全藏在他家里,所以沙岭庄没有被抓去到台湾当壮丁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生活在低层的能工巧匠,安瓦匠、张铁匠、周皮匠。安瓦匠勤劳肯干,解放前,家家都有大炕,把炕盘得又好烧又节柴,没有一定的经验是不行的。当然换瓦砌墙对老安那更是轻车熟路,把山墙老安不用水平和吊线一样垒得又快又好。张铁匠打白铁可是不简单,什么样的东西,只要你说出来他就能打出来。留下俩个儿子,都学了前辈的好手艺。一个曾是四方机厂的高级技师,另一个还到化工学院给大学生上过多次钣金课呢。周皮匠以缝鞋为生,妻子给他打下手。俩人虽然生活贫困,却是相依为命。周皮匠1986年去世,没有几天老伴也撒手人寰,让人感叹不已。
沙岭庄村有400多户,是个大村庄。每年清明节,各村都到沙岭庄村打秋千,转秋千同时可上5个人,可谓盛况空前。过年时,各村都到沙岭庄村举行踩高跷、划龙船、舞狮子比赛,至于为什么在沙岭庄,没人说得清,我想大概与其经济地位有关吧。沙岭庄村还设有“同乐会”,负责大型的文体活动,由村里大户人家出资,过年时组织到有头脸的人家拜年。其中扮演旦角的演员最受欢迎,吃饭时都安排在正席。
沙岭庄村有王、宋、曹、毕、滕五大姓氏,历年移民非常多。其中王姓就是因德国强占会前村而搬迁过来的. 王姓族人被强迁后,分别在浮山所、沙岭庄和即墨沟岔草草落户,迁居沙岭庄的是王氏的9世孙。宋姓则是从杨戈庄迁来的,族谱是增、述、立、得、泽,文、明、初、启、昌,现在已传了8世(代)了。滕姓和下四方村滕是一家。各姓氏形成一个圈子,就有了王家胡同、宋家胡同、曹家胡同、滕家胡同、毕家胡同等。
村子有两条大路由东到西,把村子分为3部分,这两条大路就是南街、中街。街上有商店、酒馆,街上铺有长方形石条的“车轨石”,方便拉地排车和独轮车的人力车夫。
原来的大沙支路小学在大门的左侧
青岛开平路小学
沙岭庄村非常重视教育,初在曹家祠堂设有私塾。1944年村里在“后沙窝”建起初级部的—沙岭庄小学,使小学生足不出村就能接受教育。先生有林老师和曹老师,教师的待遇不是轮饭制而是由村里出资。学校有2—3个班,招收10岁以下的小学生。4年级以上的学生则到大水清沟的学校上学(现四流南路小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解放后,国家投资建立了开平路小学,沙岭庄村的孩子都到那上学了。
那时上学最怕下雨,下雨后水清沟河就有了大水,每到此时西兵营的解放军就到河边帮助小学生过河。1957年化工厂还在东南山(现开封路银行附近)建起“硫酸坛子”小学方便搬迁的小学生上学,这个学校存在了3年。解放前,有钱的人家还把孩子送去上中学,学校大部分在现市北、市南区,坐火车上学,现在听起来像天方夜谈,实际是真事,走30多里路上学也是常有的事,少数大户人家有骑自行车上学的。
解放后,沙岭庄村得到空前的发展,周围的工厂在青岛市是最多的,当工人村民的多起来,打鱼的基本上是没有了。但由于靠海,得天独厚吃海的还是很多。沙岭庄的蛤蜊闻名岛城,特产花蛤量大质优,为当地独有。浅海泥沙中的花蛤肉嫩味鲜,大潮期有的能往家里搬运两趟,让周围村子羡慕不止。蛤蜊挖回后,根本吃不了,就晒蛤蜊肉,碰上连阴天就放大锅烘干。后因工厂污染蛤蜊数量大大减少,味道也是差远了。
1954年青岛化工厂发生氯气泄露重大污染事故,在村东很多人中毒,光孩子就10多个。工厂迅速把中毒的村民送进青纺医院,由于抢救及时,没有人死亡,但后遗症留下了,沙岭庄哮喘病人多,人所周知。在村东有一条通向第3粮库的铁道线,还建有月台,1963年大洪水,沙岭庄遭受灭顶之灾,大水把大部分房子淹没。关键时刻解放军赶到现场,抢救老百姓,先把人转移到月台上,由于水大硫酸坛子和玻璃容器四处飘荡,很多战士受伤。恰好又赶上大潮期,水不断上涨,解放军又帮助全村男女老少都转移到青纺医院礼堂,青纺医院免费提供医疗、食物和住处,使村民倍感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已经拆迁的海晶化工厂(原青岛化工厂)
原海晶化工地块四至
因国家基本建设需要,1958年经市政府批准,由用地单位的青岛化工厂负责在阎家山西岭(现郑州路)和盐滩南山(现幸福花园)建起了新房,称为沙岭庄新村,迁移安置住户。1963年,沙岭庄终于消逝,这是解放后青岛市第一个消逝的村庄。
2000年,新沙岭庄开始改造,一片崭新的大楼替代了往日的趴趴屋。2003年,新沙岭庄的市民开始搬进新居,新的生活又开始了。(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整理:何良庆)
Tags:青岛,城市,记忆,消失,了的,沙岭,庄村,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Galaxy Z Flip,3个月后:仍然喜欢它,仍然不推荐它
去年,如果你告诉我2020年会发生的所有事情,我会不相信地摇头。这包括我想要Galaxy Z翻盖折叠手机。当它在... -
Roku频道有个好消息:100个免费直播电视频道
本月早些时候, Roku聽扩展了免费直播电视服务聽Roku Channel聽,在新的节目指南中增加了100个直播频道。该... -
布加洛成员是如何利用Facebook策划谋杀的
5月29日,史蒂文·卡里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莱安德罗火车站接罗伯特·朱斯托斯时,第一次见到他。但根据本周... -
“苹果泄密”显示,像充电垫一样的空中力量仍在进行中
苹果公司的无线充电垫,名为AirPower,去年被正式取消,但头版科技主持人Jon Prosser在Twitter上分享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