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商家促销
即墨各村庄的来历,看看你家是怎么来的
2018-11-29 12:40商家促销
简介一、城里 考院、新生、新建、后庵 考院、新生、新建、后庵四村都在原古县城之内,传统上总称为城里。东西以中山街,南北以立法街(今南关街)至古县衙为界划分四部分,旧称东南隅、西南隅、西北隅、东北隅。 考院 为古城东南隅。据传:明代中叶以来,村中建有...
一、城里 考院、新生、新建、后庵
考院、新生、新建、后庵四村都在原古县城之内,传统上总称为城里。东西以中山街,南北以立法街(今南关街)至古县衙为界划分四部分,旧称东南隅、西南隅、西北隅、东北隅。
考院
为古城东南隅。据传:明代中叶以来,村中建有黄氏、蓝氏等达官显宦的宅第,舍宇整齐。新中国建立后称城里一村,1953年改称考院。考院街系因街东段路北有清朝科考童生的考院得名。该村考院街西头路北是清参将署所在。
新生
在考院村西。明中叶以来,周氏、黄氏等达官显宦、富豪名门的府第建于此处最多。新中国建立后称城里二村。1953年,因该村的南北街称新生街,故取村名新生。
新建
在新生村北。据传:明初,孙氏曾在此村广置房产,号称孙半城。明中叶以后,蓝、杨等大户多设宅第于此。新中国建立后称城里三村。1953年,取建设新中国之义,称新建。此村北部曾有佛寺准提禅林,后汀街上有蓝章、蓝田父子的祠堂。
后庵
在考院村北。据传:自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即墨县后,姜氏即世居此村。新中国建立后,称城里四村。1953年,因后庵街的东段在此村,改村名为后庵。此村南部原有孔庙、书院、城隍庙等建筑群;村西与新建村相交接处有古县衙,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北部曾有道教庙宇真武庙。
二、西关 大同、坊子街、阁里、北阁
西关是大同、坊子街、阁里、北阁四村的总称,因地处原即墨城西门以西而得名。
大同
位于即墨市汽车站附近。据传:明末,黄、刘、荆等姓在此地定居,因地处近西河(原淮涉河北流的一段)西岸,故称河西村。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淮涉河改道,不再流经此村之东。因靠近官路,开设坊子(小店)者较多,改称坊子街。后发展为两个村,在南者称前坊子街,在北者称后坊子街。1953年,后坊子街改称大同,前坊子街改称坊子街。清末《即墨县乡土志》附图标有坊子街。
阁里
毗连于大同之东。因其主要街道为西阁所在而得名,亦称西阁里。西阁跨于今即墨剧院以北的东西大街上,为一台式楼阁,阁上建佛殿,拱券阁洞通行车马行人。至明万历时(1573~1619年),阁以东已形成颇具规模的居民区,阁以西尚无居民。传说清湖广总督郭琇的府第即在阁里街路南。烟台、青岛相继兴起后,以阁里为中心的西关在商业上成为全县的中心。新中国建立后西阁被拆除。
北阁
北阁(村)西、南两面与阁里(村)毗连。以原坐落于大街中北部的北阁得名。北阁与西阁形式相似,阁上建有三官殿。今村中孙、苏、于、李诸姓是明中叶以后相继迁来的。此村以北阁为界,分为北阁里、北阁外两部分。1948年,北阁里街道之路东部分,被国民党军强迫拆除。新中国建立后,北阁里、外在行政上总称北阁村。1953年北阁拆除,里、外之分随之消除。
三、障村 西障村、中障村、东障村
西障村
在墨水河北岸。据传: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即墨县于今址,障村已成聚落。据说因位于县城东郊,对县城有保障之义,故称障村。或云,村系张姓所立,故称张村,演变为障村。此村近城临河,土沃泉甘。明中叶后,周、黄、蓝、杨四大望族均有前来定居者。自小障村形成后,改称大障村。此村本分为东西两个区段。1953年,东段称中障村,西段称西障村。
东障村
在中障村东1公里处。据《蓝氏族谱》载:蓝氏裔出昌阳山,迁于黄埠,六世祖定居盟旺山右。因位于障村之东,称小障村。蓝氏今已传二十七世,当系明永乐时(1403~1424年)建村。1953年改称东障村。
四、大留村 小留村、小村、前留村、大分地
大留村在城区东部,是原留村乡驻地,今属龙山街道。
据崇祯《周氏族谱》载:明初,周氏先人安住由河南汝南迁居此地。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中山王徐达之子魏国公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因周安住与其父友好,遂便道访周,并赠予田地。“留”字当有纪念徐在此地淹留的含义。传说永乐扫北,此村独得保留,故名留村。小留村形成后,改称大留村。
据大留村《周氏族谱》载: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周氏兄弟析炊,季弟迁大留村东北0.5公里处立村,人少村小,故名小村。
据《李氏族谱》载: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李氏先人良德亦接受魏国公徐辉祖的赠田,立村于留村之前,称前留村,又称小留村。
据传:清初,前留村李氏分居,长子迁至村东南1公里处定居,故名大份地,后演变为大分地。清同治《即墨县志》标有留村。
五、演泉 吕家演泉 刘家演泉 杨家演泉 何家演泉
演泉是吕家演泉、刘家演泉、杨家演泉、何家演泉的总称。因此地有一地下水线,掘之成泉,沿泉而居,故名村为沿泉,演变为演泉。
吕家演泉在即墨市东北10公里处。明洪武时(1368~1398年),吕姓兄弟三人来此地定居,称吕家演泉;明弘治时(1488~1505年),王姓在演泉约0.5公里处立村。后因刘姓迁来,人口繁衍,称刘家演泉;谭姓在演泉东北约1公里处立村,后因杨姓迁来,人口繁衍,称杨家演泉;明万历时(1573~1619年),赵姓自云南迁刘家演泉东立村,后何姓迁来,人口繁衍,称何家演泉。
六、七级 东七级 西七级
东七级
在即墨市西北23公里处,是七级镇机关驻地。农历一、六逢集。据《张氏族谱》载:1404年(明永乐二年),张姓自“陕西临洮府狄道县西门外迁来胶州七级庄居焉”,丁姓亦同时迁来,因位于七级之东而得名。曾属胶县,村名曾为东七及、东七及集、七及庄集。1949年当地解放后,始正式划归即墨县,为东七级。
西七级
在东七级西北3.5公里,流浩河南岸。农历三、八逢集。同治《即墨县志》把其列为二十四乡集之一。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年),孙、曹、贺、袁四姓迁来此地。因村后有七级浮屠而得名七级。后,为与东七级区别,改称西七级。
七、温泉 东温泉、西温泉
东温泉
在即墨城区东北19公里处,温泉河上游。农历三、八逢集。有高温度温泉多处,是著名疗养胜地。
据《上夼孙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年),孙氏由云南迁居即墨上夼。明成化时(1465~1487年),其一支又南迁至四舍山北麓立村。此地多温泉,蒸腾如汤,故称汤上。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汤上。抗日战争后,改村名为温泉,为与西温泉区别,又改称东温泉。
西温泉
位于东温泉西南0.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年),倪、宋、孙三姓相继迁四舍山北麓立村,因地势高于邻村,取村名为上庄。因村中有开店的,又称西店。汤上改称温泉后,此村改称西温泉。《即墨县乡土志》标作上庄。
八、前、后古城
在移风店西南1公里处,大沽河东岸。古城系春秋时棠邑故址,迄今尚有西汉古城遗址。同治《即墨县志》称其:“基址宏阔,不减壮武,非古之王侯国即通都大邑无疑也。”据传西汉时曾有一驸马居此,称为仪宾城或驸马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5年),胡姓来此安家,称古城村。明洪武时(1368~1398年),李姓迁来。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分析为前古城、后古城。
九、刘家庄
位于即墨城区西北28公里处,五沽河南岸,刘家庄镇驻地,即(墨)刘(家庄)公路之终点。农历三、八逢集,是即墨境内四大市集之一。在明代,刘家庄是即墨通莱州府的驿铺之一,是即墨县的十三乡集之一。此村滨河依岭,很早就是人烟聚落之区,村西南有汉墓群。但刘家庄的具体形成年代,已不可考,当系以姓名村。今村中刘、贾、庄等姓都是明永乐时(1403~1424年)居此,新中国建立后曾分为张家村、周家村、韩家村、姜家村、刘家村5个行政村。今为刘家庄一村、刘家庄二村、刘家庄三村、刘家庄四村、刘家庄五村五个行政村。
十、楼子疃
在城西偏南处,今属通济街道。原名楼子里头。“里头”多用以称说一个村庄的局部,楼子里头即原系姜家庄东北的一部分,因该地曾有一幢土楼而得名。以后发展较快,不仅形成了独立村落,而且其地位名声也在姜家庄之上。据《孙氏族谱》载:孙氏自汉朝以来即世居即墨。河阳庄孙氏是明洪武时(1368~1398年)由楼子疃析居迁去。明永乐时(1403~1424年)迁往窝落子建村者系楼子疃孙氏第四世。孙氏定居楼子里头,当在金、元之际。楼子疃之名首见于民国初年出版的地图。
十一、郭家巷
郭家巷在墨水河南岸。据《杨氏家乘》中附载之“郭琇墓志铭”曰:郭氏“其先青州人,明永乐中(1403~1424年),即墨城西南蕃其宗,今名郭家巷”。清湖广总督郭琇(1638~1715年)出生于此村。近代,河南与城里、西关同为组成即墨城区的三个区段之一。作为片村总名的河南,包括窑头、郭家巷、磨市、花园、胡家村、傅家庄等6个村,当时,郭家巷是其主体,其工商业之繁荣仅次于西关。1953年,郭家巷划分为两个村,北部改称河南村,南部仍称郭家巷。
十二、王演庄
在南泉镇政府驻地北偏西3公里处,青沙路西侧。农历一、六逢集。据传:此地原为唐代某王的花园因称王苑,后于此建村称王苑庄,年代久远演变成王元庄、王演庄。《毛氏族谱》及《孙氏族谱》皆称其族自1404年(明永乐二年)来此村居住。《毛氏族谱》作王演庄,《孙氏族谱》作王元庄。明万历《即墨志》载:王元庄属南泉社。同治《即墨县志》及《即墨县乡土志》都作王演庄。
十三、营上
在城区北部,是原营上乡驻地,今属北安街道。农历四、九逢集。青石公路由村东通过。
《即墨县志》载:1433年(明宣德八年),由县南金家岭迁即墨营于城北十里,即指此所,故称营上。即墨营作为驻即墨地区的一支机动兵力,有增援卫所之责,并与县城守军相呼应。又载,大嵩卫所领二十九屯有营上屯。就近即墨营设屯,故称营上屯。今营城已圮。村中刘、王、胡、毛、杨、荆等姓应系当时营中官兵或屯中军户之后裔。
十四、鳌角石
在鳌山卫镇政府驻地西偏北4.5公里处,大任河南岸。据《李氏族谱》记载:明初,李氏由云南迁于鳌角石村。明邑人周如锦《鳌山考》:“天柱山下,有片石甚奇,如鏊而有三脚,俗呼鏊角石。”村名即因该村靠近此石而得,后演变为鳌角石。同治《即墨县志》标作鳌角石。
十五、北阡
据《房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年),房氏由云南乌沙卫“乐歌屯”来此立村,因地处古阡之北,称北阡。北阡屯系明朝雄崖所辖领八屯之一,房氏应是此屯的军户。在此村北部曾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这一带已是人烟聚落之区。1949年,北阡分为两个村,北街沿用原名,南街因靠近凤凰山,改称凤凰村。
十六、马山前
在鳌山卫镇政府驻地西南5.2公里处,烟台滩西岸。据《白梅安梁四氏合谱》载:“始祖兄弟四人世居漠北。明英宗北征被俘,(四人)以五百人送还京师。因护驾有功,赐姓曰白、梅、安、梁;赐名曰白京世,梅克贞,安志全,梁频礼。……梁频礼诰授怀远将军,秩三品。1458年(明天顺二年),赴(鳌山)卫就职,随属迁至马山前。”村名系因位于马山之南而得。
十七、段泊岚
在即墨市西北18.5公里处,是段泊岚镇驻地。农历五、十逢集。据同治《即墨县志·驿邮》载:此地是即墨县通莱州府的第四个铺,因此称“四铺栏”。两铺之间的驿路称段,为与总铺区别,铺又称段铺。当时系元代建铺之初,环境荒凉,铺卒树栅栏自卫,故又称“段铺栏”。或云:此地面洼负岭,多山岚之气,因称“段铺岚”。后演变为段泊岚。
十八、韩家屯
据《韩氏族谱》载:韩九思“随永乐皇帝北征有功,授为正五品、千户司,武略将军之职,在此安家屯田,守御海疆,命名韩家屯。”属明代雄崖所所领八屯之三。今丰城镇、田横镇共有北、中、南三个韩家屯,是当时一个屯的三个垦区。因北韩家屯独属丰城镇,故村名略去北字。
十九、牛齐埠
位于即墨市北19.5公里处,万华山左前方。牛齐埠《董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董志清由贵州大定府威宁州迁居即墨牛齐埠”。万华山本名牛齐埠,村名系因山名而来。传:仇姓最早定居于此。万华山,距镇驻地系约1公里处。清同治《即墨县志》载:“万华山,一名牛齐埠,在县北四十里,相传为田单火牛破燕军处”。清《即墨县乡土志》载为:“齐大夫田单齐牛处”。
二十、店集
在即墨市东北26公里,店集河两岸,店集镇驻地,是即墨县四大市集之一。农历五、十逢集。明洪武时(1368~1398年),马、陈、李、邹四姓由云南相继迁来。马姓居西头,称马家庄;陈姓居中,称陈家庄;李姓居东头,称太平庄;邹姓居河南岸,称河南崖。后四村逐渐毗连,又因此地市集较大,常有来往旅客住宿,村中多有开店的,故总称客旅店,简称店集。同治《即墨县志》只标有客旅店一个村名。
二十一、章嘉埠
在市域西北部,五沽河南岸。1404年(明永乐二年),张姓来此立村,因地势较四周高,称张家埠。至明嘉靖(1522~1566年)时,本村名宦周如砥之母青年殉夫,朝廷颁章嘉奖,此后周氏文人在书面上改称此村为章嘉埠。清同治《即墨县志》附图上标此村作张家埠,《即墨县乡土志》标作章嘉埠。
二十二、集旺疃
明代灵山有旺疃社。今集旺疃即古旺疃,东距乔家屯4公里,王氏自称是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迁来。因村中三、八逢集,称集旺疃。
二十三、古城
在蓝村镇驻地北偏东两公里处。据《王氏族谱》载:1404年(明永乐二年),王姓由云南迁至即墨西乡壮武古城疃,当时村东河上有石碑刻有“壮武古城桥”字样。古城,西汉时为壮武县治所在。《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纪人伐夷”。据考,夷国都邑址,就坐落于此村。
二十四、西百里
明永乐时(1403~1424年),朱、车两姓由云南迁百里村北约1公里处建村,称北百里,后发展成两个村,分别因方位改称东百里和西百里。
二十五、社生
社生在东温泉偏东4.5公里处,农历四、九逢集。据传此村是明永乐时(1403~1424年)王姓建立,后陈氏相继由河南陈州迁来。“社生”,原作“蛇生”,是因所邻蛇生河得名,后演变为社生。明、清两代,海润乡有上疃社。同治《即墨县志》在社生位置标作“上疃社”,而未标“社生”。故社生应是上疃社之所在,其建村年代应远在永乐之前。且社生村大,自古逢集,是一个聚落群的中心,所以周围几个明永乐年间建立的村庄的名称都以社生为中心。
二十六、黄龙庄
在田横镇洼里东6公里处,横门湾北岸。明初,陈姓来此地立村。因村前沿海有两条蜿蜒似龙的黄色沙垄,故称黄龙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村西侧有一历历可辨的古城遗址,群众称之为土城子,即明万历《莱州府志》所载的羊山寨城。寨,系明代卫所系统中的海防军驻守地。
二十七、周疃
金口镇驻地南4公里,莲阴河北岸。农历四、九逢集。明万历《即墨志》载:周疃社属东移风乡。《大清一统志》载:即墨县有周疃海口。周疃的建村年代较早,当时此村濒临莲阴河入海口,四周多海滩、河滩,故称周滩,后来演变为周疃。据传此村原系卢姓所建,明永乐以来,刘、李、孙、华四姓先后迁来,该村形成既相连属,又可区分的四个部分,分别称刘家周疃、李家周疃、孙家周疃、华家周疃。清中叶以来,周疃李氏号称即墨首富,筑有圩子,拥有武装。在孙家周疃西南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说明这一带在新石器时代已是人烟聚落之区。
Tags:即墨,村庄,来历,看看,你家,怎么,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Galaxy Z Flip,3个月后:仍然喜欢它,仍然不推荐它
去年,如果你告诉我2020年会发生的所有事情,我会不相信地摇头。这包括我想要Galaxy Z翻盖折叠手机。当它在... -
Roku频道有个好消息:100个免费直播电视频道
本月早些时候, Roku聽扩展了免费直播电视服务聽Roku Channel聽,在新的节目指南中增加了100个直播频道。该... -
布加洛成员是如何利用Facebook策划谋杀的
5月29日,史蒂文·卡里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莱安德罗火车站接罗伯特·朱斯托斯时,第一次见到他。但根据本周... -
“苹果泄密”显示,像充电垫一样的空中力量仍在进行中
苹果公司的无线充电垫,名为AirPower,去年被正式取消,但头版科技主持人Jon Prosser在Twitter上分享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