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商家促销

醉青岛|即墨马山的狐仙传说,香火鼎盛传承不断

2020-03-20 00:03商家促销

简介" 即墨马山关于狐仙的传闻,历朝历代不断。 基于民间百姓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假恶丑的批判,狐狸这种最有灵性的动物,被赋予了很多神异,由促狭作妖的生灵变成正义善良的仙灵形象。 不仅如此,狐仙在功能上也日渐完善,成为无所不能的保护神,又因为它不像天上神...

"


醉青岛|即墨马山的狐仙传说,香火鼎盛传承不断


醉青岛|即墨马山的狐仙传说,香火鼎盛传承不断

即墨马山关于狐仙的传闻,历朝历代不断。

基于民间百姓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假恶丑的批判,狐狸这种最有灵性的动物,被赋予了很多神异,由促狭作妖的生灵变成正义善良的仙灵形象。

不仅如此,狐仙在功能上也日渐完善,成为无所不能的保护神,又因为它不像天上神佛那样高不可攀,更有亲和力。民间越传越神,遇到灾荒、困难,都要到狐仙洞焚香祷告,甚至寻物求子也要参拜一番,尊其名曰"胡三太爷"或"三老爷爷"。

醉青岛|即墨马山的狐仙传说,香火鼎盛传承不断

马山狐仙号称"海内第一灵尊"

即墨一地管辖甚广,与狐仙有关的民间传说、传奇故事数不胜数,当地有诸多供奉狐仙的宫观庙宇,比如有名扬海内的"四京仙府",还有崂山"寂光洞"等处。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马山之阳的"狐仙居"。狐仙居,是马山宗教建筑群中位置最高的,据说庙宇中供奉的狐仙被誉为"天下狐仙第一灵尊"。这个称号可不是民间传说的,而是出自"黄嘉善马山遇仙"的典故。

据说明代时,即墨当地有两位著名人物——黄嘉善和周如砥。攻读求学期间,他们在马山玉皇庙留宿,遇到了一位白衣文士,也就是马山上的狐仙。三人相谈甚欢,临分别时,白衣文士为两人各自起了一课,然后在黄嘉善身前点了四个点,在周如砥面前画了一个圈,之后也不说破,便告辞而去。后来黄嘉善出兵瓦剌,多亏了白衣文士指点,才反败为胜。黄嘉善如实奏报嘉靖皇帝,皇帝大悦,召狐仙觐见,御笔在它额头点了红色印记,封为"天下狐仙第一"。

再后来,黄嘉善四世一品,周如砥文章冠绝天下,才懂得当年狐兄"四点一圈"的用意。有了皇帝笔下的加持,马山狐仙的名气大盛,狐仙的修为也是一日千里,与此同时,它在地方上广施恩德,得到百姓拥戴,至今香火不绝。

狐仙居在马山主峰前端,一个宽敞的院落,主殿内供奉"狐三太爷"神主,身着八卦道袍,慈眉善目,白须飘逸,额头醒目的红点,是道教神仙的模样。两旁有楹联"赠灵丹治痼疾济世活人,赐妙药疗百病拯救众生",除了狐三太爷,还有供奉大太爷及二太爷,但是香火、威名和灵验程度,均不及三太爷远矣。

醉青岛|即墨马山的狐仙传说,香火鼎盛传承不断

即墨狐仙的最早记载

胶东地区临海一带的山脉,由于地质和风蚀作用的结果,多有天然洞窟,大小不一,巨石相互坍叠而成。马山作为崂山山脉的朝山,也有同样的情况,山顶部洞穴尤多,当地自古就有狐狸在此栖居的传闻,然而,早期的狐仙故事里,狐狸并非妖媚妖怪,而是恶作剧的精灵。

据《胡嵩异政碑记》中记载,金代有一个叫胡嵩的人,任职即墨县令,他的政绩甚好,"县务悉理,矫薄俗以道化顽民,以德薄言狱讼,无不纪纲"。这样一位官员,衙署里却被狐狸作妖弄怪。经常会看到有大白狐狸带着许多小狐,在县衙来回窜,而且在公署大堂上大呼小叫,如入无人之境,驱赶无效。这些狐狸们,不知动机如何,单却是严重影响了县令正常工作。

胡县令家有个奴婢,跟县衙的典吏商议,想找一个高明的猎户捕杀这些惹事的狐狸。他们商量的事情,居然被狐狸得知。不一日午后,胡家奴婢"忽患昏皎癫狂,跳骚叫哭入风痫状",患上了间歇性癫狂症,而且是每天这个时候都要发作一次。县里顾不上找猎户,先找了道士驱邪作法,但是丝毫无效。

胡县令趁女婢清醒时亲自问话,女婢惊恐的回答,这是她与典吏商量猎狐,被狐狸知晓之后的报复行为,道士是治不好的。胡县令沉思半晌,想起官印朱砂秉天地阳刚正气,遂用案头朱笔在纸上写下"汝之为物,吾已知之,汝若避吾,吾其免汝"的字样,然后在末尾盖上县令朱红印章,把纸叠起来用簪子别到女婢头发里。女婢当日竟然没有发作。

几天之后,女婢找胡县令说,她夜间作了一个梦,有个白衣白须的老人对她说,自己在县衙里住了几百年,见了无数肮脏事故。如果你家老爷刚正清廉,又用朱砂官印驱逐我,加之胡氏夫人日夜焚香祷告。我因此不能再继续待下去,今天就来道别。

故事到此就结束,情节并不曲折,与经典的蒲氏聊斋故事更不能比,宣扬的也只是清官正气可以驱逐妖灵的传统理念,但从胡嵩是金朝人这一点看,这应当是即墨地区最早的狐仙记载。

醉青岛|即墨马山的狐仙传说,香火鼎盛传承不断

被宗教吸收的民俗信仰

动物信仰,属于原始神灵崇拜,其实由来已久。从信仰、仪轨和语言方面探求,其实是朴素民俗信仰与佛道宗教思想互相吸收和融合的结果。在华北地区(京津冀一带),民间早有"四大门"、"五大仙"信仰传统。所谓四大门,就是"胡门(狐狸)、黄门(黄鼠狼)、白门(刺猬)、柳门(蛇)"。五大仙则是四大门升级版,加入了"灰"仙,也就是老鼠。

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俞樾在《右台仙馆笔记》记载,"天津有所谓姑娘子者,女巫也。乡间妇女有病,辄使治之。巫至,炷香于炉,口中啯啯不知何语,遂称神降其身,是谓顶神。所顶之神,有曰白老太太者,猬也;有曰黄少奶奶者,鼠狼也;有曰胡姑娘者,狐也;又有蛇、鼠二物。津人合而称之为五家之神。"这些低级精灵,最初并不被官方神灵系统认可,古籍《礼记·曲礼下》中说,"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特别指出,不应当祭祀而祭祀,信仰"低级精灵"并无益处。

在《因话录》中,唐代学者赵璘写道,"若妖神淫祀,无名而设,苟有识者,固当远之。虽岳海镇渎,名山大川,帝王先贤,不当所立之处,不在典籍,则淫祀也"。他也认为,这些低级神灵,设立之初没有名份,也没有典籍渊源可考,属于"妖神"。只是民间信仰并不理会官方的所谓"在籍在谱",依然对其追捧热崇。

毕竟在平民百姓眼中,这些可爱的精灵,比之不食烟火的神佛要亲近的多。有了无数民众基础后,亲民的道家就把它们都吸纳进入神灵谱系,给予正式的名份。变成神仙家族的一员,比如黄仙是受过上天册封,胡仙是某某大神弟子等等,很多地方的道观和佛院里也都是有保家仙或者出马仙信仰的牌位神堂。低级神灵的升级,民间影响力成倍增长,而佛道则收获了成百上千的信众,可谓各得其所。

醉青岛|即墨马山的狐仙传说,香火鼎盛传承不断

移民活动对东北民俗信仰的影响

经常看港台电影电视剧的人,比如林正英的僵尸系列,会注意到里面会有关于"出马"的情节,请神灵上身相助解决困难。它的源头,其实是诞生于关东地区的保家仙和出马仙,同样是在动物民俗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关于东北早期"淫祀"的发展,在日本学者龙泽俊亮在《满洲的街村信仰》一书中认为,"胡仙是随着移民而传进来的崇拜。……吉林巴处门外桃园子的胡仙堂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黑山头下的灵仙府是光绪十四年(1888)建造的,其他各种胡仙庙都是在此后建造的。"他认为最早的"淫祀"的出现,根源于十九世纪后期的关内大移民。

英法联军对北京重创后,清政府边控力量急剧萎缩,为了加强边疆统治,于咸丰十年(1860)执行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经济。由此开启了关内大移民的运动,据《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载,至民国初年(1911),东北全境有54.3%的人口,都是河北、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的移民。这些人口,极大充实了东北地区的汉族基础社会结构,北方汉族文化的影响力也渗透进东北。

至今东北还有请神上身的仪轨。单以胡仙论,东北有"胡三太爷、胡三太奶"信仰,称为第一保家仙。据说"太爷太奶"生性干净整洁,恩怨必报,所以请求老爷爷指点,必须顶礼膜拜,毕恭毕敬。胡仙总是会借人身体给予指点,就是民间说的"附身显灵"。

请仙(出马)的仪轨,一般都有说、唱、跳结合的复杂程序。据说被附身的人,会感觉胸口发堵,嗓子里好像压着什么东西,那其实就是狐仙含着内丹的感觉。同时,被附身者手脚发麻,有些不听使唤,浑身燥热,就像光身子披着皮毛大衣的感觉。当然这些东西无可考据,非当事人不可知其所以然。

醉青岛|即墨马山的狐仙传说,香火鼎盛传承不断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今日头条"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

更多原创文章,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

Tags:青岛,即墨,马山,狐仙,传说,香火,鼎盛,传承,不断,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