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 发热待查都有哪些症状 发热待查怎么办

发热待查都有哪些症状 发热待查怎么办

2020-04-03 14:01阅读(61)

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r,FUO)是指发热持续一周左右,体温达38.5℃以上,热型不一(稽留、弛张、间歇或阵发、反复),虽经常规检查和治疗体温仍然不

1
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r,FUO)是指发热持续一周左右,体温达38.5℃以上,热型不一(稽留、弛张、间歇或阵发、反复),虽经常规检查和治疗体温仍然不能恢复正常,诊断不能明确,称为发热待查。它是目前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难题,由于引起发热疾病种类繁多,导致最终诊断比较困难。

2

病因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按有无病原体侵入人体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1、感染性发热

引起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等。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引起相应的疾病,不论急性还是慢性、局灶性还是全身性均可引起发热。感染性发热占发热原因的50%~60%。

2、非感染性发热

由病原体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发热称为非感染性发热。常见原因如下。

(1)吸收热

是指由于组织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和坏死组织吸收引起的发热。

①物理和机械性损伤:大面积烧伤、创伤、大手术后、骨折、内脏出血和热射病。

②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溶血、血型不合输血等。

③肿瘤性发热: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外的各种恶性肿瘤。

④血栓性疾病:静脉血栓形成,如股静脉血栓形成。动脉血栓形成,如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微循环血栓形成,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变态反应性发热

变态反应产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称为外源性致热源,激活了致热源细胞,使其产生并释放白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引起的发热,如药物热、血清病等。

(3)中枢性发热

有些致热因素不通过内源性致热源而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这类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颅内出血或颅内肿瘤细胞浸润、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感染后低热等。

(4)其他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痛风、严重脱水、因致热源引起的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3

常见疾病

结核病、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淋球菌性菌血症、肝脓肿、胆管炎、溃疡性结肠炎、盆腔血栓性静脉炎、肉芽肿性肝炎、肺栓塞等。

4

急诊(120)指征

1、突发或持续高热,伴寒战;

2、伴严重头痛;

3、伴突然出现的异常的皮疹,迅速恶化;

4、伴精神萎靡,尤其是小儿可能出现不爱活动,不愿说话和交流;

5、伴精神错乱;

6、伴持续呕吐;

7、伴呼吸困难;

8、伴抽搐或癫痫发作;

9、伴剧烈的胸痛、腹痛或小便时疼痛;

10、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5

症状

1、发热,伴咳嗽、咳痰、流涕等呼吸道感染表现;

2、发热,伴发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3、发热,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考虑尿路感染可能;

4、发热,伴关节痛;

5、发热,伴皮疹;

6、发热,伴皮肤紫癜、瘀斑、鼻出血等出血表现,警惕血液病;

7、有结核病史或结核病人接触史,长期反复出现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警惕结核病;

8、长期或反复单纯性发热;

9、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6

就诊科室

发热伴发危及生命的情况,请及时到急诊科处理。病情平稳者,应根据伴随症状选择不同的科室:

1、怀疑呼吸道感染,如肺、支气管炎症,可就诊于呼吸内科。

2、怀疑消化系统疾病,就诊消化内科。

3、怀疑尿路感染等,可就诊于泌尿外科、肾病科。

4、怀疑某些皮肤病,可就诊于皮肤科。

5、怀疑结核病等传染病,可咨询传染科、感染科。

6、怀疑血液系统疾病,可就诊于血液科。

7、单纯发热的病人可在发热门诊进行排查。

7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您什么时候出现发热的症状的?症状持续了多久了?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

2、有没有加重或缓解的迹象呢?什么情况下会有加重或缓解?

3、您发热的症状是突然出现的呢,还是慢慢出现的?

4、您自己有监测体温吗,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5、您有没有疲倦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呼吸不畅、咳嗽咳痰、肌肉酸痛等症状?

6、近期有没有受凉?有没有不洁饮食史?

7、您近期有没有去过疫区,接触过其他患者吗?

8、以前有没有生过什么病呢,比如结核、风湿等?

9、以前是否有看过医生?接受了什么治疗?治疗效果怎么样?是否复发?

10、家人亲属有没有相似的症状?

11、发病以来,您的睡眠、饮食怎么样?大小便怎么样?

8

诊断原则

1、应注意询问与感染有关的病史、诱因和发病情况。如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包括精神状态、食欲、体重改变、睡眠及大小便情况。有无与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史、不洁饮食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或分娩史。并注意发病的季节与地区。

2、发病时间的长短与起病缓急和发病程度。长期发病多见于伤寒、结核等病。起病急,多见于感染、中暑、中毒、脑出血等。感染时发热较高,而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多为低热。

3、体温变化规律并分析热型。根据热型来协助判断疾病的种类。

4、伴随症状

(1)伴寒战

常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

(2)伴意识障碍

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的疾患。

(3)伴咳嗽、咳痰

多考虑肺、支气管炎症。

(4)伴腹泻

要考虑肠道感染,如肠炎、痢疾等。

(5)伴尿频、尿急、尿痛

常考虑尿路感染。

(6)伴皮疹

应注意是否为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如水痘、麻疹、猩红热、伤寒、斑疹伤寒,或风湿热、结缔组织疾病及药物热等。

(7)伴口唇单纯疱疹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8)伴眼结膜充血

多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9)伴淋巴结肿大

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淋巴瘤、转移癌等。

(10)伴肝脾肿大

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结缔组织病、白血病等。

9

鉴别诊断

1、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发热

器质性发热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病因已于前述。功能性发热主要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其特点是: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其他表现。除排卵后低热、妊娠期低热以及在高温环境引起的生理性低热外,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1)原发性低热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在0.5℃以内。

(2)感染后低热

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这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对温度调定点的功能尚未恢复有关。如伤寒治愈后的低热。

(3)夏季低热

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发生于营养不良者或脑发育不全者。其特点是低热仅发生在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

2、鉴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

(1)感染性发热的特点

①起病较急,发热伴有寒战或无寒战。

②有全身不适感及定位症状和体征。

③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0×109/L或低于5.0×109/L。

④可伴随出现呼吸道、消化道症状,肝脾淋巴结肿大,脑膜刺激征。

⑤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性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

⑥C-反应性蛋白(CRP)测定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或非感染性发热。

⑦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酯积分正常值0~37,增高越多越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

(2)非感染性发热的特点

①发热病程较长,超过2个月,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

②长期发热但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

③伴有贫血、无痛性多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鉴别诊断

1、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发热

器质性发热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病因已于前述。功能性发热主要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其特点是: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其他表现。除排卵后低热、妊娠期低热以及在高温环境引起的生理性低热外,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1)原发性低热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在0.5℃以内。

(2)感染后低热

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这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对温度调定点的功能尚未恢复有关。如伤寒治愈后的低热。

(3)夏季低热

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发生于营养不良者或脑发育不全者。其特点是低热仅发生在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

2、鉴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

(1)感染性发热的特点

①起病较急,发热伴有寒战或无寒战。

②有全身不适感及定位症状和体征。

③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0×109/L或低于5.0×109/L。

④可伴随出现呼吸道、消化道症状,肝脾淋巴结肿大,脑膜刺激征。

⑤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性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

⑥C-反应性蛋白(CRP)测定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或非感染性发热。

⑦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酯积分正常值0~37,增高越多越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

(2)非感染性发热的特点

①发热病程较长,超过2个月,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

②长期发热但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

③伴有贫血、无痛性多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10

治疗方法

原因不明的发热不要急于退热,对热度不高且发热原因不明者,通常不主张急于退热,以免掩盖病情,降低机体抵抗力。应集中精力尽早找到病因。

宜及时退热的几种情况:体温过高,如达39℃以上,特别是小儿因为易发生热惊厥,可考虑退热。肿瘤性发热将加重患者体内物质的消耗,对原有心肌损伤的患者,发热会加重心肌负荷,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如遇到这些病例也可及时退热。

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患者的护理,发热期间应补充易消化的营养食物,要给予足够的糖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供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尤其要补给充足的水分,预防脱水和虚脱的发生。

选择适宜的退热措施,发热不是孤立的症状或病理过程,所以必须针对发热病因采取有效的措施。 致热原性发热,应根据发热机制及解热剂药理特性,选用合适的解热措施。

11

日常

1、定期检测患者体温,并记录在体温图上,以便观察体温变化曲线。

2、增加液体和营养摄入量。

3、使用退热处方药时遵循常规剂量时间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此产生的寒战及出汗。保持室温恒定,并且定期更换衣服及床单以使患者感觉舒适。

4、进行相关化验,如血常规、血培养、尿培养、痰培养及伤口分泌物培养。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