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 小儿发热都有哪些症状 小儿发热怎么办

小儿发热都有哪些症状 小儿发热怎么办

2020-04-02 09:02阅读(62)

发热为儿科疾病中的常见症状,儿童时期的正常体温较成人稍高,正常体温(腋表)为36~37.4℃。发热的分度尚未统一,一般采用: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

1
发热为儿科疾病中的常见症状,儿童时期的正常体温较成人稍高,正常体温(腋表)为36~37.4℃。发热的分度尚未统一,一般采用: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0.4℃为高热,40.5℃以上为超高热,低于35℃为体温过低。<7天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发热持续在两周以上为长期发热。

2

病因

1、日常生活因素

饮食、剧烈运动、哭闹、穿衣过厚、室温过高、情绪激动等可使儿童体温暂时性升高,这种暂时性体温变化不属于病理性发热。

2、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

常见的有麻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腮腺炎病毒、肠道病毒。

(2)细菌感染

①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为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链球菌。

②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假单胞菌属、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等。

③厌氧菌:以脆弱类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及消化道链状菌为多见。

④需氧菌:结核分枝杆菌。

(3)真菌感染

常见的病原菌有假丝酵母菌属、曲霉菌属以及新型隐球菌。

(4)寄生虫感染

常见的有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血吸虫、肺吸虫。

(5)其他

常见的有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感染。

3、非感染因素

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累、组织破坏或坏死、产热过多、散热障碍、药物中毒等都可引起发热。

3

常见疾病

脓毒症、儿童结核病、伤寒、细菌性肝脓肿、膈下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胸膜炎、EB病毒感染、急性血吸虫病、黑热病、慢性扁桃体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骨髓炎、风湿热、儿童类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川崎病、艾滋病、白血病等。

4

急诊(120)指征

1、高热持续不退,伴有寒战、剧烈呕吐;

2、严重喘息、呼吸急促、嘴唇发紫或面色青灰;

3、腹痛剧烈、拒按,腹部发硬;

4、高热的同时伴有大片皮疹,需警惕传染性疾病的可能,如猩红热、麻疹等;

5、不停哭闹、烦躁不安或者精神萎靡不振;

6、惊厥、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7、出现其他危急的病症。

以上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5

症状

1、反复或长期发热;

2、伴咳嗽、鼻塞、流鼻涕、咽痛等;

3、伴恶心、呕吐、不想吃东西、腹胀、腹痛、腹泻等;

4、伴畏寒、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精神状态差等;

5、伴有肝脾肿大、皮肤巩膜黄染;

6、伴贫血、消瘦、生长发育迟缓;

7、伴反复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

8、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6

就诊科室

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须及时到急诊科就诊。病情稳定者,可就诊于小儿科。

7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孩子发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您用什么方法给您的孩子量体温?温度是多少?

3、吃过退烧药吗?

4、孩子是一直发热还是间断性发热,或是有什么规律?

5、什么情况下发热会好转?什么情况下发热会恶化?

6、除发热外,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和体征,例如寒战、大汗、咳嗽、尿痛、泡沫尿、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7、最近使用过哪些药物?

8、孩子最近手术过吗?若手术过,是什么原因?

9、孩子有没有和生病的人(特别是有传染病的人)接触过?

10、有没有吃过不干净的食物?

11、孩子最近去过哪些地区(特别是疫区)?

12、孩子疫苗接种情况如何?

8

诊断原则

1、病史

多次监测儿童腋下体温>37.4℃,即为发热。如只是个别一次休温达37.4℃,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不属病态。

2、临床表现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出汗、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寒战、惊厥等症状。

3、检查

体格检查发现的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的异常结果、影像学检查发现的机体病变都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发热病因的诊断。

9

鉴别诊断

1、常见热型的鉴别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等。

(6)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2、常见疾病鉴别

(1)小儿常见有发热症状的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局灶性感染:慢性扁桃体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局部骨髓炎等有时可引起长期低热,体温不规则波动。同时伴易疲乏、食欲缺乏、出汗。常有局部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挤压扁桃体可有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大;慢性中耳炎及乳突炎,可根据反复耳流脓史,鼓膜穿孔及乳突X线片骨质破坏作为诊断依据。

②脓毒症:儿童受到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的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在证实有病原存在或高度怀疑有感染灶,称为脓毒症。本病起病多急骤,突起发热,呈不规则发热或弛张热,可伴有寒战,与此同时患儿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如面色青灰、全身不适,皮疹及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等,可有恶心、呕吐、腹泻、腹胀,重者呕吐咖啡色液体、呕血、便血,肝大、轻度黄疸。新生儿细菌性脓毒症表现不典型,常有皮肤、黏膜、脐带完整性受损史,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临床常常为非特异性的一般症状多见,如拒食、烦躁不安、精神差、吐奶、腹泻、腹胀、肝脾大、黄疸等。对于细菌性脓毒症,血培养阳性为确定诊断,早期、多次以及发热时和未使用抗生素前作血培养阳性率更高,晚期骨髓培养可获阳性。真菌性脓毒症,往往新近有皮肤感染,挤压疖疮或创伤扭伤,对于易感儿及时做血培养和针对致病性真菌进行诊断的G试验。基因诊断目前成为病毒感染导致的脓毒症诊断主要方法之一,可直接检测病毒本身。

③儿童结核病:儿童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全身各脏器均可受累。其中,肺部是感染结核菌的最主要脏器。鉴别点为结核菌素试验多呈阳性,胸部X线可见哑铃状影或支气管淋巴结肿大。

④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以学龄儿多见,发病主要见于夏秋季节。早期血培养(1~2周)阳性是最可靠的诊断根据,骨髓、大便培养(3~4周)阳性有利于晚期诊断。

⑤细菌性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大多数由于脓毒症、胆道感染、腹腔化脓性感染等所致,病原菌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以右上腹疼痛、肝脏增大、压痛、肝区叩痛症状为主。放射性核素肝扫描对肝脓肿部位、范围、数目有很大意义,可帮助鉴别脓肿在肝内或肝外。X线检查发现肝区有液平面者有肯定诊断价值,膈肌上升、运动受限有参考意义,肝穿刺抽脓具有确诊及治疗作用。脓液的细菌培养及敏感试验可确定病原菌和选择适当抗生素。脓液性状,有利于细菌性肝脓肿与阿米巴肝脓肿区别,前者为脓液,后者为巧克力色并可查见阿米巴滋养体。

⑥膈下脓肿: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多为弛张型,中毒症状重,右上腹或下胸部疼痛,深呼吸或转动位置时加剧,检查该部呼吸运动减弱,局部皮肤水肿,叩击痛,肝浊音区扩大。X线检查膈肌上升或固定、肋膈角消失、反应性胸膜炎、膈下有液平面与气泡。超声波检查可见膈下液平段,但有时很难与肝脓肿鉴别,必要时作腹腔内注气后立位X线摄片,见膈下气体不完整。而肝脓肿则显镰刀状完整透明影,应用肺-肝核素扫描诊断本病准确性高。

⑦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引起,但以细菌性心内膜炎多见,一般分为急性与亚急性两种。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起病缓慢,体温高低不一,亦有寒战、高热,以中度发热多见,周身不适、盗汗、肌肉关节疼痛。贫血多为轻至中度,呈进行性,脾大,质软。多数能听到心脏有明显变化的杂音,常出现心力衰竭。皮肤黏膜出现瘀点,多见于睑结膜、口腔黏膜和四肢,红色、压不退色,有时中心发白,眼底出现小出血区,指甲下出血呈条纹状,有压痛,可并发全身多器官栓塞。多部位血培养是确定本病的主要根据,为提高阳性率,应多次取血,同时作需氧和厌氧培养,必要时作骨髓和动脉血培养。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起病急,病情进展快。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均可见于本病,但毒血症重,如寒战、高热、肌肉关节疼痛,疲乏、贫血、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常发生在正常心脏,病初可无心脏杂音。可产生心脏瓣膜穿孔或腱索断裂,常迅速出现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易发生心力衰竭。

⑧化脓性胸膜炎:以婴幼儿多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急、发绀,患侧肋间隙饱满、呼吸活动度减弱、叩浊、语颤减弱或消失、气管向健侧移位、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增高、X线检查可有胸腔积液的征象。超声检查探及液平段有重要意义,应作胸腔穿刺排脓,并可作涂片及培养以确定病原菌,婴幼儿脓胸常易漏诊,可疑者应作胸部X线检查。

⑨EB病毒感染:该病的发热症状无规则、无特殊热性、热程持续时间不等。EBV病毒载量检测以及EB病毒特异性抗体谱检查,有助于协助诊断EB病毒感染的类型

⑩急性血吸虫病:本病是由于接触疫水感染日本血吸虫所致的寄生虫病。发热是急性期的主要症状,热型不一,以间歇型或弛张型多见,发热在39℃以上,伴以畏寒、盗汗,发热自数天至数月不等。该病有明显的流行地区,有疫水接触史,粪检易于发现虫卵。

?黑热病:由利什曼小体经白岭传播,有明显地区性,好发生于5~9个月婴儿,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可有双峰热、疲乏、消瘦、出汗多、皮肤色素加深、心悸、气促、鼻出血、齿龈出血、腹部膨胀。严重贫血时心界扩大,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双下肢水肿,肝大不如脾大显著。化验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降低。间歇期症状减轻、脾脏缩小、血象好转。间歇期持续时间从几天至几周不等,病程中复发和间歇交替出现。骨髓穿刺检查发现利什曼小体可确诊,如阴性时可考虑作脾穿刺。

?艾滋病:患艾滋病的产妇可通过胎盘、产道、产后喂奶等途径将HIV传播给婴儿,小儿潜伏期较成人短(仅半年~2年)。患儿发热症状为长期发热,热性惊厥。对于患艾滋病的孕妇应及早进行母婴阻断,产后对小儿进行HIV实验室检测,HIV抗体检测应在国家指定防疫站实验室进行。

(2)小儿常见有发热症状的非感染性疾病

①风湿热: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病前1~3周有链球菌感染,多数起病时较急,常有不规则发热,有的长期持续低热,同时精神不振、疲乏、食欲缺乏、多汗、鼻出血、腹痛。诊断主要依靠五个主要表现和若干次要表现。主要表现包括心脏炎、多发性关节炎、皮下小结、环形红斑和舞蹈症,常反复发作。次要表现包括发热、关节痛、心电图P-R间期延长、血沉增快(ESR>20mm/h),或C反应蛋白(>10mg/L)阳性,凡两项主要表现或一项主要表现加两项次要表现,最近有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证据,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ASO)>200~500U,过去有风湿热史,或现在有风湿性心脏病证据,就可诊断为风湿热。

②儿童类风湿病:又称幼年类风湿关节是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儿童期全身性结缔组织病。各年龄组均可见,起病缓慢,年龄较小的患儿常先有持续性不规则发热或弛张热,全身症状较关节症状更为显著,年长儿较多限于关节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多发性对称性小关节肿痛,约半年后可引起关节强直和畸形,而全身症状轻。关节痛很少呈游走性,多侵犯小关节、关节受累常为对称性,晚期可引起关节畸形,呈梭形肿胀;全身症状可表现为疲乏、多汗、食欲缺乏、肝脾淋巴结大、贫血,常伴有非特异性皮疹。血沉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核左移,胞质内可有中毒颗粒,骨髓呈感染象,CRP升高,免疫学检查可有阳性结果,关节X线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③系统性红斑狼疮:本病是一种侵犯多个系统的严重结缔组织,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女性多于男性,病因未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症状中有发热,可高可低,持续或间歇性发热。典型皮疹为面部蝶形红斑,

④白血病:儿童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一种,急性白血病多急性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以鼻出血、牙龈出血及皮肤紫癜最常见)、发热、感染,白血病细胞浸润的症状和体征,可有骨痛,关节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浸润,神经系统浸润,睾丸浸润及其他系统、器官的浸润等。外周血常规检查可见白血病细胞,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原始加幼稚细胞≥30%。

鉴别诊断

1、常见热型的鉴别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等。

(6)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2、常见疾病鉴别

(1)小儿常见有发热症状的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局灶性感染:慢性扁桃体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局部骨髓炎等有时可引起长期低热,体温不规则波动。同时伴易疲乏、食欲缺乏、出汗。常有局部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挤压扁桃体可有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大;慢性中耳炎及乳突炎,可根据反复耳流脓史,鼓膜穿孔及乳突X线片骨质破坏作为诊断依据。

②脓毒症:儿童受到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的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在证实有病原存在或高度怀疑有感染灶,称为脓毒症。本病起病多急骤,突起发热,呈不规则发热或弛张热,可伴有寒战,与此同时患儿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如面色青灰、全身不适,皮疹及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等,可有恶心、呕吐、腹泻、腹胀,重者呕吐咖啡色液体、呕血、便血,肝大、轻度黄疸。新生儿细菌性脓毒症表现不典型,常有皮肤、黏膜、脐带完整性受损史,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临床常常为非特异性的一般症状多见,如拒食、烦躁不安、精神差、吐奶、腹泻、腹胀、肝脾大、黄疸等。对于细菌性脓毒症,血培养阳性为确定诊断,早期、多次以及发热时和未使用抗生素前作血培养阳性率更高,晚期骨髓培养可获阳性。真菌性脓毒症,往往新近有皮肤感染,挤压疖疮或创伤扭伤,对于易感儿及时做血培养和针对致病性真菌进行诊断的G试验。基因诊断目前成为病毒感染导致的脓毒症诊断主要方法之一,可直接检测病毒本身。

③儿童结核病:儿童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全身各脏器均可受累。其中,肺部是感染结核菌的最主要脏器。鉴别点为结核菌素试验多呈阳性,胸部X线可见哑铃状影或支气管淋巴结肿大。

④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以学龄儿多见,发病主要见于夏秋季节。早期血培养(1~2周)阳性是最可靠的诊断根据,骨髓、大便培养(3~4周)阳性有利于晚期诊断。

⑤细菌性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大多数由于脓毒症、胆道感染、腹腔化脓性感染等所致,病原菌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以右上腹疼痛、肝脏增大、压痛、肝区叩痛症状为主。放射性核素肝扫描对肝脓肿部位、范围、数目有很大意义,可帮助鉴别脓肿在肝内或肝外。X线检查发现肝区有液平面者有肯定诊断价值,膈肌上升、运动受限有参考意义,肝穿刺抽脓具有确诊及治疗作用。脓液的细菌培养及敏感试验可确定病原菌和选择适当抗生素。脓液性状,有利于细菌性肝脓肿与阿米巴肝脓肿区别,前者为脓液,后者为巧克力色并可查见阿米巴滋养体。

⑥膈下脓肿: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多为弛张型,中毒症状重,右上腹或下胸部疼痛,深呼吸或转动位置时加剧,检查该部呼吸运动减弱,局部皮肤水肿,叩击痛,肝浊音区扩大。X线检查膈肌上升或固定、肋膈角消失、反应性胸膜炎、膈下有液平面与气泡。超声波检查可见膈下液平段,但有时很难与肝脓肿鉴别,必要时作腹腔内注气后立位X线摄片,见膈下气体不完整。而肝脓肿则显镰刀状完整透明影,应用肺-肝核素扫描诊断本病准确性高。

⑦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引起,但以细菌性心内膜炎多见,一般分为急性与亚急性两种。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起病缓慢,体温高低不一,亦有寒战、高热,以中度发热多见,周身不适、盗汗、肌肉关节疼痛。贫血多为轻至中度,呈进行性,脾大,质软。多数能听到心脏有明显变化的杂音,常出现心力衰竭。皮肤黏膜出现瘀点,多见于睑结膜、口腔黏膜和四肢,红色、压不退色,有时中心发白,眼底出现小出血区,指甲下出血呈条纹状,有压痛,可并发全身多器官栓塞。多部位血培养是确定本病的主要根据,为提高阳性率,应多次取血,同时作需氧和厌氧培养,必要时作骨髓和动脉血培养。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起病急,病情进展快。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均可见于本病,但毒血症重,如寒战、高热、肌肉关节疼痛,疲乏、贫血、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常发生在正常心脏,病初可无心脏杂音。可产生心脏瓣膜穿孔或腱索断裂,常迅速出现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易发生心力衰竭。

⑧化脓性胸膜炎:以婴幼儿多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急、发绀,患侧肋间隙饱满、呼吸活动度减弱、叩浊、语颤减弱或消失、气管向健侧移位、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增高、X线检查可有胸腔积液的征象。超声检查探及液平段有重要意义,应作胸腔穿刺排脓,并可作涂片及培养以确定病原菌,婴幼儿脓胸常易漏诊,可疑者应作胸部X线检查。

⑨EB病毒感染:该病的发热症状无规则、无特殊热性、热程持续时间不等。EBV病毒载量检测以及EB病毒特异性抗体谱检查,有助于协助诊断EB病毒感染的类型

⑩急性血吸虫病:本病是由于接触疫水感染日本血吸虫所致的寄生虫病。发热是急性期的主要症状,热型不一,以间歇型或弛张型多见,发热在39℃以上,伴以畏寒、盗汗,发热自数天至数月不等。该病有明显的流行地区,有疫水接触史,粪检易于发现虫卵。

?黑热病:由利什曼小体经白岭传播,有明显地区性,好发生于5~9个月婴儿,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可有双峰热、疲乏、消瘦、出汗多、皮肤色素加深、心悸、气促、鼻出血、齿龈出血、腹部膨胀。严重贫血时心界扩大,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双下肢水肿,肝大不如脾大显著。化验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降低。间歇期症状减轻、脾脏缩小、血象好转。间歇期持续时间从几天至几周不等,病程中复发和间歇交替出现。骨髓穿刺检查发现利什曼小体可确诊,如阴性时可考虑作脾穿刺。

?艾滋病:患艾滋病的产妇可通过胎盘、产道、产后喂奶等途径将HIV传播给婴儿,小儿潜伏期较成人短(仅半年~2年)。患儿发热症状为长期发热,热性惊厥。对于患艾滋病的孕妇应及早进行母婴阻断,产后对小儿进行HIV实验室检测,HIV抗体检测应在国家指定防疫站实验室进行。

(2)小儿常见有发热症状的非感染性疾病

①风湿热: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病前1~3周有链球菌感染,多数起病时较急,常有不规则发热,有的长期持续低热,同时精神不振、疲乏、食欲缺乏、多汗、鼻出血、腹痛。诊断主要依靠五个主要表现和若干次要表现。主要表现包括心脏炎、多发性关节炎、皮下小结、环形红斑和舞蹈症,常反复发作。次要表现包括发热、关节痛、心电图P-R间期延长、血沉增快(ESR>20mm/h),或C反应蛋白(>10mg/L)阳性,凡两项主要表现或一项主要表现加两项次要表现,最近有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证据,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ASO)>200~500U,过去有风湿热史,或现在有风湿性心脏病证据,就可诊断为风湿热。

②儿童类风湿病:又称幼年类风湿关节是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儿童期全身性结缔组织病。各年龄组均可见,起病缓慢,年龄较小的患儿常先有持续性不规则发热或弛张热,全身症状较关节症状更为显著,年长儿较多限于关节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多发性对称性小关节肿痛,约半年后可引起关节强直和畸形,而全身症状轻。关节痛很少呈游走性,多侵犯小关节、关节受累常为对称性,晚期可引起关节畸形,呈梭形肿胀;全身症状可表现为疲乏、多汗、食欲缺乏、肝脾淋巴结大、贫血,常伴有非特异性皮疹。血沉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核左移,胞质内可有中毒颗粒,骨髓呈感染象,CRP升高,免疫学检查可有阳性结果,关节X线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③系统性红斑狼疮:本病是一种侵犯多个系统的严重结缔组织,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女性多于男性,病因未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症状中有发热,可高可低,持续或间歇性发热。典型皮疹为面部蝶形红斑,

④白血病:儿童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一种,急性白血病多急性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以鼻出血、牙龈出血及皮肤紫癜最常见)、发热、感染,白血病细胞浸润的症状和体征,可有骨痛,关节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浸润,神经系统浸润,睾丸浸润及其他系统、器官的浸润等。外周血常规检查可见白血病细胞,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原始加幼稚细胞≥30%。

10

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抗病原微生物的治疗。药物治疗时,需在正规医院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通常包括抗生素治疗、抗结核治疗、抗真菌治疗、抗寄生虫治疗、抗病毒治疗。

(1)抗生素治疗药物

根据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指导临床应用,常见的抗生素类药物有青霉素、甲硝唑、替硝唑、苯唑西林、万古霉素、第二或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

(2)抗结核治疗药物

异烟阱、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联合用药。对于耐药结核,可选用注射的注射用抗结核药物(卡那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等),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口服抑菌二线抗结核药物(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等)。

(3)抗真菌治疗药物

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米卡芬净等。

(4)抗寄生虫治疗药物

治疗血吸虫时用吡喹酮,治疗黑热病用葡萄糖酸锑钠、喷他脒。

(5)抗病毒药物治疗

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干扰素、金刚烷胺等。

(6)其他

对于风湿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可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类),对于免疫缺陷病的患者应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素)。

2、对症治疗

对于发热的患儿,应卧床休息,给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环境等因素引起的非病理性发热,可通过降低室温、适当减衣等方式缓解。对于持续高热的患儿,常用的处理方法如下:

(1)物理降温

用冷水、温水敷头部、颈部、腹股沟、腋窝等大血管处。对于新生儿发热的处理应以物理降温为主。

(2)药物降温

常用的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奈普生等。

患儿持续高热而病因不明时,应密切观察症状和体征的变化以及有无新的病征出现,在观察的过程中,一般不用退热剂,尤其反对将肾上腺皮质激素作为常规退热剂使用,以免掩盖症状,给诊断造成困难。

11

日常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