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都有哪些症状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怎么办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都有哪些症状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怎么办

2020-03-31 21:01阅读(61)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bronchovesicular breathing sound)是兼有支气管呼吸音和肺泡呼吸音特点的混合性呼吸音,以吸气成分为肺泡呼吸音,呼气成分为支气管呼吸音为

1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bronchovesicular breathing sound)是兼有支气管呼吸音和肺泡呼吸音特点的混合性呼吸音,以吸气成分为肺泡呼吸音,呼气成分为支气管呼吸音为其特点。正常可在肺尖和肩胛区及胸骨两侧第1~2肋间听到。若其他部位可闻及,提示有病变存在。此音特点是吸气音的性质与正常肺泡呼吸音相似,但音调较高、响亮,呼气音的性质则与支气管呼吸音相似,但强度稍弱,音调稍低、短。本音的吸气相和呼气相大致相同。

2

病因

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为在正常肺泡呼吸音的区域内听到的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其产生机制为肺部实变区域较小且与正常含气肺组织混合存在,或肺实变部位较深并被正常肺组织所覆盖之故。常见于支气管肺炎、肺结核、大叶性肺炎初期或在胸腔积液上方肺膨胀不全的区域听及。

3

常见疾病

支气管肺炎、肺结核、大叶性肺炎、压迫性肺不张等。

4

急诊(120)指征

5

症状

体检肺部听诊时在正常肺泡呼吸音的区域以外听到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或伴有以下情况时,需要及时就医:

1、伴发热、咳嗽、咳痰、咯血;

2、伴胸闷、气促、胸痛等;

3、检查发现胸腔积液、肺部有“阴影”等;

4、伴发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6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7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检查发现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

2、还有其他异常检查结果吗?

3、您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医生的诊断是什么?

4、是否治疗?采用了哪些治疗措施?吃了什么药?

5、您主要的症状有哪些?

6、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7、这些症状的出现有诱发因素吗?

8、您既往是否有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支气管肺炎、肺结核、大叶性肺炎等?

9、您既往手术过吗?若手术过,是什么原因?

10、您最近使用过哪些药物?

11、您吸烟吗?吸烟多久了?每天吸多少?

8

诊断原则

根据详细病史,典型发热、呼吸道症状及肺部听诊有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等临床表现,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可作出诊断。

9

鉴别诊断

1、支气管肺炎

又称小叶性肺炎,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多见于婴幼儿。起病急骤或迟缓,多数发病前先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呼吸增快等,呼吸每分钟可达40次以上,伴鼻翼扇动,甚至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

2、大叶性肺炎

又称肺炎球菌肺炎,是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个肺叶或一个肺段范围内的肺泡炎。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突然高热、胸痛、食欲缺乏、疲乏、烦躁。少数患者可有腹痛,有时被误诊为阑尾炎;重症患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症状,如惊厥、谵妄及昏迷,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

3、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袭肺部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患者有较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起病可急可缓。临床表现多为低热(午后为著)、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的胸闷或呼吸困难。

4、压迫性肺不张

当一定量胸腔积液或肿瘤时,压迫肺脏,使肺组织致密。支气管呼吸音方可传至胸壁。

鉴别诊断

1、支气管肺炎

又称小叶性肺炎,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多见于婴幼儿。起病急骤或迟缓,多数发病前先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呼吸增快等,呼吸每分钟可达40次以上,伴鼻翼扇动,甚至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

2、大叶性肺炎

又称肺炎球菌肺炎,是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个肺叶或一个肺段范围内的肺泡炎。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突然高热、胸痛、食欲缺乏、疲乏、烦躁。少数患者可有腹痛,有时被误诊为阑尾炎;重症患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症状,如惊厥、谵妄及昏迷,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

3、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袭肺部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患者有较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起病可急可缓。临床表现多为低热(午后为著)、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的胸闷或呼吸困难。

4、压迫性肺不张

当一定量胸腔积液或肿瘤时,压迫肺脏,使肺组织致密。支气管呼吸音方可传至胸壁。

10

治疗方法

明确诊断,找到病因,针对引起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1、支气管肺炎

治疗炎症,改善通气功能,对症治疗,防止和治疗并发症。

2、肺结核

对活动性结核病坚持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和全程使用敏感药物的原则。

11

日常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