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闭合性脊髓损伤症状及发病原因 闭合性脊髓损伤如何预防

闭合性脊髓损伤症状及发病原因 闭合性脊髓损伤如何预防

2020-03-29 05:20阅读(64)

闭合性脊髓损伤(closedspinalcordinjury)系指脊柱骨折或脱位造成的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水肿、出血、挫伤或断裂,不伴有与外界相通的伤道。脊柱骨折中14%合并

1
闭合性脊髓损伤(closedspinalcordinjury)系指脊柱骨折或脱位造成的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水肿、出血、挫伤或断裂,不伴有与外界相通的伤道。脊柱骨折中14%合并脊髓损伤,绝大多数为单节段伤。脊髓损伤后继发的病理改变与细胞膜上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伤后8h内使用大剂量激素可以减轻继发损害。外科治疗方法是早期复位和固定,解除脊髓的压迫(主要来自前方)。胚胎组织、细胞脊髓移植、基因治疗等在脊髓损伤动物实验中观察到一定效果。

2

流行病学

脊髓损伤并不少见,在美国有25万~50万个脊髓损伤患者,平均每年有1.1万个新病人。在中国目前无详细资料,但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处于经济发展时期,估计脊髓损伤病例不会低。据有关资料显示,脊髓外伤病人中55%是截瘫,45%是四肢瘫。其中40%是由交通意外事故所引起,25%是由暴力引起,21%是由坠落引起,10%与潜水有关,另外4%为工作及运动相关的损伤。脊髓损伤多见于年轻的成人,60%脊髓损伤患者的年龄介于16~30岁,最常见的年龄是19岁,大约85%的病人是男性,15%是女性。90%的脊髓损伤患者能生存并达到几乎正常人的生活。在美国虽然发病率是相对低的,但是可引起许多躯体的功能异常及精神后遗症,而且医疗费用支出巨大。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闭合性脊髓损伤的原因是暴力间接或直接作用于脊柱并引起骨折和/或脱位,造成脊髓、马尾挤压、损伤。约10%的脊髓损伤者无明显骨折和脱位的影像学改变,称之为无放射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SCIWORA),多见于脊柱弹性较强的儿童和原有椎管狭窄或骨质增生的老年人。

直接暴力致伤相对少见,见于重物击中颈后,背、腰部,相应部位椎板、棘突骨折,骨折片陷入管内。

间接暴力致伤占绝大多数,常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建筑物倒塌、坑道塌方和体育运动中。暴力作用于身体其他部位,再传导至脊柱,使之超过正常限度的屈曲、伸展、旋转,侧屈、垂直压缩或牵拉(多为混合运动),导致维持脊柱稳定性的韧带的损伤、断裂、椎体骨折和/或脱位,关节突骨折和/或脱位、附件骨折,椎间盘突出、黄韧带皱折等,造成脊髓受压和损伤。

闭合性脊髓损伤中,脊柱的稳定性多受影响。Denis1983年根据胸腰椎损伤的CT表现,提出脊柱分为前、中、后三柱的概念。前柱包括前纵韧带、椎体前部和椎间盘纤维环前部;中柱包括椎体后半部、纤维环后部、后纵韧带和椎弓部;后柱包括椎弓、小关节和后方韧带复合体(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关节囊)。当有两柱或三柱受损时,才视为不稳定。关键在于是否保持中柱的完整性。此标准亦适用于下颈椎。

影响脊柱骨折或韧带损伤类型的因素有:

1、外力的强度和方向。

2、外力的作用点。

3、受伤时身体的姿势。

4、不同节段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

脊髓损伤通常发生在一个活动度较大的脊柱节段与一个活动度较小的节段的结合部。颈段和胸结合部(T11~L2)是脊髓损伤中最常受到影响的区域,胸段或者腰段区的发生率则紧随其后。不同节段常见损伤类型的原因如下:

1、颈段

机械稳定性差,比其他节段更易受损,合并脊髓损伤的比例亦高(40%),颈髓损伤占全部脊髓损伤的50%。

(1)屈曲型损伤

多见于突然刹车或撞车,头部靠惯性向前运动,后部韧带复合体受损,椎体前部被压缩呈楔形,此时通常是稳定的。但过屈运动可造成包括椎间盘、关节囊在内的广泛损伤或关节突骨折、交锁,剪力使损伤水平上部的椎体向前滑移,脊髓受到下一椎体后上部的挤压,甚至断裂。

(2)伸展型损伤

跌落时下颌或前额着地或坐车时被后面的车辆碰撞使头部后仰。损伤多在C4~C5处。前纵韧带断裂,椎体前部可撕脱,椎弓可断裂。严重者损伤水平以上椎体向后脱位,脊髓受到前方椎体、椎间盘和后方的椎板、黄韧带的压迫。有颈椎病者易发生此类损伤。

(3)垂直压缩型损伤

颈部伸直状态下头顶纵向受力,C4、C5处可出现爆裂骨折或伴有椎弓骨折。

(4)特殊类型骨折

Jefferson骨折指寰椎受轴向压力作用,两侧前后弓同时骨折,因此处椎管较宽,一般无脊髓损伤。齿突骨折系颈部过屈或过伸引起,骨折发生在齿突尖、体或基底部。悬吊者骨折或绞刑者骨折是颈部极度后伸造成的枢椎椎弓根骨折可伴有C2、C3椎体分离。

2、胸和腰段

T1~T10有肋骨保护,较为稳定,损伤发生率低,然而一旦发生则损伤较完全,因椎管较小、上胸段脊髓血运差。下胸段损伤若累及Adamkiewicz动脉,缺血平面可升至T4。腰椎关节面垂直,前后方向稳定性好,腰椎管较宽,L1~L2以下为马尾神经,故损伤多不完全。T12-L1为相对稳固的胸椎与活动度大的腰椎相交汇处,最易受损。

(1)屈曲型损伤

坠落时双足或臀部着地,弯腰时被重物砸中背部,常致胸腰段屈曲型损伤。轻者椎体前部压缩呈楔形,重者伴有脱位或后部结构的分离性损伤。

(2)屈曲

旋转型损伤,由高处坠落,上背部和一侧肩部着地造成损伤,多同时累及前、中、后三柱结构,出现椎体前部压缩、椎体横断骨折、椎弓和横突骨折,常伴有脱位,导致严重脊髓损伤

(3)垂直压缩型损伤

落物砸中上胸段或坠落时双足或臀部着地,可引起T10-L12爆裂骨折。

(4)屈曲-分离损伤

即安全带骨折。老式的汽车安全带横系于腹前壁而无肩部保护,车祸时人上半身以此为轴过度前曲,严重时三柱结构可水平横断、脱位,并可合并腹腔内脏伤。

(二)发病机制

急性脊髓损伤损伤机制包含原发性脊髓损伤和随之发生的继发性脊髓损伤。原发性损伤指由于部组织变形和创伤能量传递引起的初始机械性的脊髓损伤;继发性的脊髓损伤则指的是原发性损伤激活的包括生化和细胞改变在内的链式反应过程,可以使神经细胞损伤进行性加重甚至死亡,井导致脊髓自体溶解破坏,髓内结构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脊髓损伤区域的进行性扩大。

由于继发性脊髓损伤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在伤后早期阻断、逆转这一进程对于脊髓损伤的救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效的治疗应针对继发性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保护尚未受损的白质传导束从而达到保全部分神经功能的目的。

5

症状

伤后立即出现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脊柱骨折的部位可有后突畸形;伴有胸腹脏器伤者,可有休克等表现。

1、神经系统可出现如下表现

(1)脊髓震荡

不完全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恢复正常。

(2)脊髓休克

损伤水平以下感觉完全消失,肢体弛缓性瘫痪、尿潴留、大便失禁、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这是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失去高级中框中枢控制的结果,一般24h后开始恢复,如出现反射等但完全渡过休克期需2~4周。

(3)完全性损伤

休克期过后,脊髓损伤水平呈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而损伤水平以下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无自主运动、感觉完全消失。

(4)不完全性损伤

可在休克期过后,亦可在伤后立即表现为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的部分丧失、病理征可阳性.

2、常见以下几种特殊类型的不完全损伤

(1)Brown-Sequard综合征

即脊髓半侧损害综合征,可见单侧关节绞锁和椎体爆裂骨折,表现为同侧瘫痪及本体感觉、振动觉、两点分辨觉障碍,损伤水平皮肤感觉节段性缺失;而对侧在损伤水平几个节段以下的痛、温觉消失。典型者并不常见,多为一侧损伤比另一侧重。

(2)脊髓前部综合征

多见于屈曲性楔形或泪滴骨折,亦可由脊髓前动脉损伤引起,表现为双侧运动障碍,可伴有痛温觉消失,本体感觉完好。

(3)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

常见于老年颈椎病患者颈部屈曲性损伤,其临床表现与外周部分传导束保留多少有关,轻者只有双上肢的感觉运动障碍。

6

并发症

1、压疮

每2h翻身1次,保持皮肤干燥,骨突出部位垫以气圈或海绵。国外最新研制的可持续缓慢左右旋转的病床可有效地防止压伤。压疮一旦发生,应予以积极护理。3、4度压疮若久治不愈,可行转移皮瓣覆盖。

2、尿路感染

患者入院后一般均予以留置导尿。导尿管应每周更换1次,并进行膀胱冲洗。

3、肺部感染

C4以上脊髓损伤可导致呼吸困难、排痰不畅,较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应加强吸痰,雾化吸入治疗。

4、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此症日益受到重视。据统计,有临床症状的DVT发生率为16.3%,倘做其他检查,如静脉造影等,DVT的发生率为79%。DVT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缺乏大组肌群收缩产生的泵作用,静脉血淤滞;创伤后纤维蛋白原增多,血液粘滞度高;脱水;血浆蛋白原激活抑制因子释放增多,纤溶障碍;下肢不活动、受压导致血管内皮的损伤等。DVT常发生在伤后头几个月,表现为下肢水肿、疼痛、皮肤颜色改变,局部或全身发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梗死致死。诊断方法有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等。预防措施主要是活动下肢,应用抗血栓长袜等。一旦出现DVT应行抗凝等治疗。

7

实验室检查

腰椎穿刺发现脑脊液内有血液或脱落的脊髓组织时,证明脊髓实质有损伤,至少蛛网膜下腔有出血。奎肯试验有梗阻时,说明脊髓有受压情况,二者都是早期手术适应证。

8

诊断要点

1、闭合性脊髓损伤的诊断应包括:

(1)脊柱损伤的水平、骨折类型、脱位状况。

(2)脊柱的稳定性。

(3)保持脊柱稳定性主要依靠韧带组织的完整。临床实际中所能观察到的、造成不稳定的因素综合起来有:

①前柱:压缩>50%(此时若中柱高度不变,则提示后方的韧带结构撕裂)。

②中柱:受损(其他两柱必有一个结构不完整)。

③后柱:骨质结构破坏矢状向脱位>3.5mm(颈)或>35mm(胸、胸腰);矢状向成角>11°(颈),>5°(胸、胸腰)或>11°(腰)。

④神经组织损伤:提示脊柱遭受强大外力作用而变形、移位、损伤。

⑤原有关节强直:说明脊柱已无韧带的支持。

⑥骨质异常。

2、寰枢椎不稳定的标准:

(1)寰椎前结节后缘与齿状突前缘的间距>3mm。

(2)寰椎侧块向两侧移位的总和>7mm。

脊髓损伤的水平是指保留有完整感觉、运动功能的脊髓的最末一节。

完全性损伤指包括最低骶节在内的感觉、运动功能消失。应检查肛门皮肤黏膜交界区的轻触觉和痛觉并指诊肛门括约肌的随意收缩功能。不完全损伤指损伤水平以下有部分感觉、运动功能保留,包括最低骶节。

脊髓损伤的分级标准仍不统一,较有权威性的是Frankel分级:

①完全损伤:损伤水平以下感觉运动消失。

②感觉、运动消失,仅存某些感觉(含骶区)。

③无用运动:肌力微弱,无实际运动功能意义。

④有用运动:借用拐杖或不用拐杖,可站立或行走。

⑤完全恢复:神经功能正常,可有病理反射。

此分级不够细致,许多学者予以修正。1989年美国脊柱损伤联合会(ASIA)对脊髓损伤的某些概念,特别是确定损伤水平的关键肌肉和关键感觉区做出了规定。1991年又做了部分修正并说明了运动和感觉指数记分法。

以下是各个髓段代表运动水平的关键肌肉:C5-屈肘,C6-伸腕,C7-伸肘,C8-屈指(中指远端),T1-小指外展,L2-屈髋,L3-伸膝,L4-踝背屈,L5-伸拇趾,S1-踝跖屈。每块(组)肌肉力量分为0~-5级(分),双侧共100分.

关键感觉区在全身各有特定分布位点。在每个皮节测试针刺痛觉和触觉,分别记为0~2分,28个皮节双侧共112分。

9

鉴别诊断

1、椎管内出血

外伤,如高处坠落背部或臂部着地,背部直接受力等偶可引起椎管内血管破裂出血;原有血管畸形、抗凝治疗、血液病等病人轻度受伤即可出血(亦可为自发性)。血肿可位于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和髓内。起病较急,常有根性疼痛,亦可有脊髓压迫症状,往往累及几个节段。蛛网膜下腔和髓内出血时,腰穿脑脊液呈血性。轴位CT可见到相应部位有高密度影。MRI则可显示异常信号,早期(2d)T1加权像改变不明显,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此后随着血肿红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增多,使T1时间缩短,在T1加权像上出现高信号;约一周后红细胞破裂,出现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使T1时间延长,故T1上变为高信号(T1上仍为高信号)。

2、脊髓栓系综合征

当腰背部受直接打击或摔伤时,可使原有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加重,出现双腿无力,行走困难,括约肌功能障碍。MRI上可以看到圆锥低位、终丝增粗,多伴有脊柱裂、椎管内和(或)皮下脂肪瘤。

10

治疗

(一)治疗

现场急救时掌握正确的搬运方法对于防止加重损伤有极其重要意义。据统计,继发于脊柱损伤的神经功能损害中,25%是搬运不当引起的。未经专门训练者,不要单人搬动可能有脊柱脊髓损伤的病人,除非有危及病人生命的险情发生,例如病人躺在燃烧的汽车里或头面部浸没在水中。搬运载瘫病的正确方法是:三人位于病人一侧,同时将其水平抬起,放在木板上,尽快送到专科医院。

闭合性脊髓损伤的现代治疗原则是早期治疗、综合治疗、复位与固定、解除压迫、防治并发症和康复训练。

1、非手术治疗

(1)颅骨牵引

适用于颈椎骨折脱位或上胸段骨折、脱位的早期治疗,术中亦常需施行。常用Crutchfield牵引钳和Gardner-Wells牵引弓(两端为可旋入两侧骨板的螺钉,较为方便,不易滑脱)。开始的牵引重量为每个椎体1kg左右,每10min增加2kg,最多不超过20kg。经X线片证实复位后,若不需一步手术治疗,则以5~8kg维持1~2月,待纤维愈合后改用其他支具制动,如项圈,颈胸支架(又称颅背心),时间约3个月。

(2)颈胸支架

适用于颈段不全损伤者,可使其早期下地活动,也用于颈椎融合术后外固定,国外广泛应用此法。

(3)手法整复

适用于胸椎骨折和脱位。前后脱位者,取俯卧位,两下肢各由一人牵引并逐渐抬高,使脊柱后伸,然后按压背部使之复位,随后翻身仰卧,局部垫枕呈过伸拉。如伴有侧方脱位,取侧卧位(上位椎体移向的一侧在下),下方垫枕,由两人各牵一下肢向上方弯曲脊柱,术者按压下位脊椎,复位后改为俯卧,按前述方法整复前后脱位,最后仰卧保持过伸位。

(4)姿势复位

适用于胸腰段脱位,英国著名脊髓损伤专家Cuttmann倡用此法。病人取仰卧位,背部骨折处垫以软枕,使脊柱呈过伸姿式,并逐步垫高,增加过伸,达到复位。一般需2个月才能使复位稳定,在此期间要定时翻身并维持过伸位。上述(3)、(4)法不适用于椎板和棘突骨折。

2、药物治疗

(1)甲基强的松龙(MP)

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可以稳定溶酶体膜,提高神经及其轴突对继发损伤的耐受,减轻水肿,以防止继发性脊髓损害,为手术治疗争夺时间。1990年美第二次全国急性脊髓损伤研究(NASCISⅡ)确认:早期大剂量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是治疗人类急性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损伤后8h内开始应用,首剂30mg/kg,继之5.4mg/kg·h×23h。而最近NASCIS?Ⅲ的研究显示在创伤发生后3h内给药的效果会有明显的提高。但大剂量激素的应用必须密切注意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21-氧基类固醇作为中新型的制剂,其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能力强于甲基强的松龙,而不易引起激素所具有的副作用,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良好效果,已被列入美国急性脊髓损伤研究计划。

(2)甘露醇、速尿等脱水药物可减轻脊髓水肿,宜早期使用。

(3)GM-1

为神经节苷类(Gg),Gg是组织细胞膜上含糖鞘脂的唾液酸。GM-1在哺乳类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膜上含量很高,特别是髓鞘、突触、突触间隙,能为受损脊髓(特别是轴突)提供修复的原料。在动物实验中具有激活Na+-K+-ATP酶、腺苷酸环化酶、磷酸化酶的活性,防止神经组织因缺血损伤造成的细胞水肿,提高神经细胞在缺氧状态下的存活率,并有促进神经细胞轴突、树突发芽再生的作用。Geisler1992年总结认为脊髓损伤后应用GM-1治疗组的Frankel评分平均提高2~3级,联合运用小剂量MP和GM-1效果比单用好。但关于GM-1的应用时机,给药时间,与MP的最佳配伍剂量仍需进一步研究。

(4)其他

尚有众多的药物诸如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MK-801)、阿片肽受体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等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并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3、高压氧和局部低温疗法

高压氧疗法可以提高血氧分压,改善脊髓缺血状况。局部低温可降低损伤部位的代谢,减少耗氧,可采用开放或闭合式硬脊膜外或硬脊膜下冷却液灌洗,温度5~15℃。

4、手术治疗

(1)切开复位和固定

由于关节绞锁或骨折脱位严重,闭合复位困难,需行手术复位。整复关节绞锁有时需切除上关节突。脊柱固定方法和材料有多种,途径可经前路或后路,最近有多部专著对此有详尽描述,总的要求是固定牢靠,操作中防止脊髓损伤。值得提及的是,对于骨折脱位严重,脊髓橫断,瘫痪已成定局者,复位和固定依然分重要,它可以减轻疼痛并为全面康复训练打好基础;某些韧带损伤如不经有效固定,可发生晚期不稳定,出现渐进性神经功能障碍。

(2)椎板切除术

传统上试图用此法来迫使脊髓后移,躲避前方的压迫,结果是无效的。此外,椎板广泛切除增加了脊柱的不稳定性,实验证明可能减少脊髓供血。但遇下列情况,可行椎板切除术:①棘突、椎板骨折压迫脊髓;②合并椎管内血肿;③行脊髓切开术;④行马尾神经移植、缝合术。为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防止晚期出现驼背畸形,可行内固定术或将切除的椎板复位,成形(去除椎板之时应保持其完整)。

(3)脊髓前方减压术

脊柱骨折引起的脊髓损伤,大多来自压缩和脱位的椎体或其后上角、粉碎骨折块、突出的椎间盘,有效的方法是解除来自脊髓前方的压迫。

①颈髓前路减压术;此入路,包括经口咽行齿状突骨折切除术的入路已逐渐为神经外科医生掌握。为减少操作加重脊髓损伤,尽量不用Cloward钻或骨凿,理想的方法是用高速小头钻磨除压迫物,减压后取髂骨行椎体间融合术。术前、术中和术后需行颅骨牵引。

②胸段前方减压术:包括经胸(腔)入路、经椎弓根入路和经肋横突入路。后两种入路神经外科医生较为熟悉,是经过椎管的侧方进入,对脊髓的牵拉较小。但近年一些学者尚嫌暴露不够满意,特别是对严重的爆裂骨折,需要彻底减压和植骨融合,故主张经胸前路手术(经胸膜外或胸腔),此手术需要术者有胸外科知识和技巧。减压后应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必要时加用固定器。

③胸腰段前方减压术:McAfee等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经腹膜后入路。通常从左侧进入以避开肝脏和下腔静脉。由第12肋床进人腹膜后间隙,可暴露L11-L4椎体;稍向下方作皮肤切口,即可显露L4椎体。切除横突、椎弓根,去除骨折块和突出的椎间盘,充分减压后行椎骨间植骨融合术(取同侧髂骨)。

④腰段前方减压术:除上述腹膜后入路外,仍有人采用侧后方入路,切除侧椎板和椎弓根,显露出硬膜囊的外侧,稍向后方牵开(马尾神经有一定游离度),用弯的器械夹取前方的骨折片、突出的椎间盘,或用小钻磨除突出的椎体后缘。经此入路暴露前方不满意,优点是可同时行椎板内固定。

创伤和脊柱手术都可能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应行正确的器械内固定。合理的脊柱内固定可以纠正脊柱畸形,减轻神经组织受压,融合不稳定的脊柱节段,保护附近正常活动的脊柱节段。后路器械固定及融合术是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案,一般的适应不同的脊柱节段采用不同的固定系统。钩杆系统(CD,TSRH,ISOLA)常用于颈椎、中胸段区域的固定。颈段椎体因椎弓根直径狭窄,经椎弓根固定较少采用,而代之以椎板下的钢丝;中胸段区域则通常采用横突钩及椎弓根钩固定。胸腰连接部椎弓根宽大,椎弓根螺丝容易插入,故常使用固定杆和椎弓根螺丝(TSRH、CD、ISOLA)。L2~L4的内固定目的在于减少融合节段的数目及维持腰椎的生理曲度,可以利用椎弓根螺丝固定,固定杆按生理弯曲塑形,实行短节段(二或三个运动节段)融合。对于L5和骶骨骨折,固定是必须的,通常采用经后路椎弓根螺丝固定,术后患者应戴腰骶矫形支架。有时为了避免二期后路融合,某些病例行前路减压术后可以直接行前路器械固定及融合术。目前常用的前路固定牵引装置可以被分为下列几类:金属板椎体外侧固定杆和椎体间装置。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脊柱内固定的成功与否在于成功的关节融合术,而不在于器械治疗应用与否,这依赖于良好的组织清创、皮质剥除和大量的髂骨或同种异体移植骨。

5、脊髓损伤的治疗前景

随着对脊髓损伤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和中枢神经再生能力认识的深入,目前开展的脊髓损伤后细胞和组织移植修复的实验研究已经取得许多新进展。在保护损伤神经元,增强轴索再生能力方面,神经营养因子(NTF)已被用于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极其有限的内在再生能力;而为了建立更有效、更持久的分泌并发挥这些营养因子的作用,目前开展的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分子水平的研究已经在试图向脊髓内植入可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修饰细胞(离体靶细胞基因治疗)或者直接以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通常通过病毒载体)宿主原位组织细胞(在体靶细胞基因治疗)。除此以外,在克服抑制轴突再生的中枢环境及损伤局部胶质瘢痕形成对轴索再生的抑制方面,也有了新思路,可以应用不同的细胞移植物,包括胚胎组织、干细胞、雪旺细胞及嗅鞘细胞等,桥接脊髓断端并促进轴突长过损伤区。这些细胞移植的开展在大鼠或灵长类动物的动物实验中已经取得了值得兴奋的成果。虽然这些实验取得的进展离临床治疗的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可以预料,随着医学转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会给脊髓损伤的患者带来福音。

(二)预后

高位完全截瘫者死亡率49%~68.8%,死亡原因主要为呼吸衰竭、呼吸道梗阻、肺炎。脊髓功能的恢复程度主要取决于受损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完全横断者,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马尾神经受压解除后恢复良好。对完全截瘫者的脊柱骨折脱位采用闭合复位,其功能有10%恢复,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者有10%~24%恢复;对不完全截者治疗后功能恢复率为80%~95%。

11

日常护理

1、休息与运动

(1)按摩下肢。

(2)适当运动。

(3)功能锻炼。

(4)合理膳食。

2、饮食护理

(1)宜吃高热量、高蛋白、容易消化的、清淡的食物。

(2)忌吃油腻、刺激性的食物。

(3)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3、心理护理

(1)多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精神调理,保持乐观的心态,家人朋友对情绪暴躁的患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给予安慰疏导,以稳定情绪。

(2)应鼓励患者树立信心,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以期取得最佳的疗效。

12

防治措施

注意预防交通意外事故及暴力事件,防止意外坠落损害,做好工作及运动相关损伤的预防。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