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结肠、直肠幼年息肉症状及发病原因 结肠、直肠幼年息肉如何预防

结肠、直肠幼年息肉症状及发病原因 结肠、直肠幼年息肉如何预防

2020-03-29 05:00阅读(62)

结肠、直肠幼年息肉(juvenilepolyp)是错构瘤性息肉,指一种或数种组织异常混合性生长,最常见的症状是排便带血或排便后滴血,色鲜红。||| 流行病学 幼年息肉发

1
结肠、直肠幼年息肉(juvenilepolyp)是错构瘤性息肉,指一种或数种组织异常混合性生长,最常见的症状是排便带血或排便后滴血,色鲜红。

2

流行病学

幼年息肉发病率占全部儿童的1%~2%,占儿童结肠及直肠息肉的85%。本病多发生在直肠,其次是乙状结肠,位于结肠其他部位者少见。男孩较女孩多见,3~7岁为好发年龄。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其病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1、胚胎组织错构。

2、炎性病变:由于肠道炎症如慢性结肠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致肠黏膜肥厚,表面发生肉芽肿或息肉状炎性限局性增殖。寄生虫性炎症也可导致息肉形成。

3、慢性刺激致增生:便秘、粪石等慢性刺激可引起黏膜表面和腺上皮及其下组织的局限性增生,逐渐增大形成肿瘤。随着肠蠕动的牵拉,使息肉基底逐渐拉长成为有蒂息肉。

5

症状

1、最常见的是排便带血或排便后滴血,色鲜红,且常有樱桃状块物从肛门脱出,便后即自行缩回,也有约10%的病例发生蒂扭转,引起较大出血和息肉蒂自行截断而随粪便排出。

2、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瘙痒或脱肛等也较常见。

3、结肠部位息肉偶然发生肠套叠而有肠梗阻和便血症状。

4、肛指检查多能触及带蒂的软瘤。

6

并发症

约1/3患儿可并发贫血,偶可至大量便血、直肠脱垂,有蒂大息肉偶尔并发肠套叠。

7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一般血常规检查正常,少数血常规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减少。

2、大便常规检查

可有潜血阳性。

8

诊断要点

幼年息肉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肛门镜检、纤维结肠镜及钡灌肠X线摄片检查,同时结合症状和体征即可诊断。

9

鉴别诊断

1、溃疡性结肠炎

本病多发生于年长儿,排便次数多,大便稀薄,除有血液外,尚有大量黏液和脓液,并有“里急后重”感。纤维结肠镜检查在直肠、乙状结肠壁等处可见到散在溃疡面。部分严重病例钡灌肠X线摄片检查可见到结肠的典型改变。

2、慢性痢疾

包括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有时因大便培养阴性或涂片镜检阴性而造成诊断混淆。必要时作纤维结肠镜检查。

3、直肠或结肠肿瘤

少儿少见,钡灌肠X线摄片检查有助于诊断。肛内指诊时若发现肿物较平、较大而无蒂时,应警惕发生直肠内肿瘤的可能。

4、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

可有家族遗传性病史。在结肠及直肠内布满息肉,大小不等,由于长期慢性失血,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直肠指诊可以摸到直肠全部都有息肉,诊断即可明确。

5、肛裂

多有便秘史,排便时肛门有痛感,粪便表面有血迹,色鲜红,不与粪便相混杂,有时便后自肛门滴血,量不多。用手指按压肛门两侧,使肛门外翻,在肛门正中线前后方可见有肛裂存在。

10

治疗

(一)治疗

1、低位息肉直肠指检能触及者一般均在门诊手法摘除。即用手指在直肠内压迫息肉蒂部,使其在蒂和息肉相接部离断,一般出血不多。

2、对局部脱出的长蒂息肉可经肛门结扎切除,也可用乙状结肠镜套扎摘除。

3、高位息肉可在乙状结肠镜检或纤维结肠镜检下,摘除息肉,以上方法不能摘除时,需考虑开腹切肠摘除息肉,但很少有此需要。

(二)预后

本病对小儿健康影响不大。个别病儿因息肉脱落,可引起大量便血100~200ml,出血均可自停。罕见发生休克而需紧急输血治疗者。多数病儿于10岁内息肉脱落自愈,临床观察也未见过恶性变病例。

11

日常护理

1、心理护理

向小儿及其家属讲解结肠直肠息肉是小儿常见的外科疾病,慢性便血是主要表现。

2、术前护理

(1)手术前每日用生理盐水洗肠1次,以排尽积粪,促进肠腔炎症的消散。

(2)接受抗炎治疗。

3、术后护理

(1)手术后观察腹部有无胀气,并注意肛门有无出血。

(2)手术后平卧1~2天,适当活动。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