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鳃源性囊肿与瘘症状及发病原因 鳃源性囊肿与瘘如何预防

鳃源性囊肿与瘘症状及发病原因 鳃源性囊肿与瘘如何预防

2020-03-29 04:40阅读(61)

鳃源性囊肿与瘘(Branchiogeniccystandfistula)是鳃裂发育异常的表现,是由于再吸收不全造成的。鳃裂残留物向外有开口,则形成瘘管或窦道;无外口时,则形成囊

1
鳃源性囊肿与瘘(Branchiogeniccystandfistula)是鳃裂发育异常的表现,是由于再吸收不全造成的。鳃裂残留物向外有开口,则形成瘘管或窦道;无外口时,则形成囊肿。瘘管较囊肿多见。窦道、瘘管、残余软骨组织常发生在婴儿期;而囊肿则出现较晚,在儿童或青年时期发生。男女发病率并无差别。

2

流行病学

瘘管较囊肿多见。窦道、瘘管、残余软骨组织常发生在婴儿期;而囊肿则出现较晚,在儿童或青年时期发生。男女发病率并无差别。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胚胎第3周时,颈部出现4~5对鳃弓,鳃弓间的凹沟称为鳃裂,相对凸出处为咽囊,其间隔一薄膜称鳃板。此后,第1鳃弓衍变为锤骨、砧骨和颜面部,第1鳃裂衍变为外耳道,咽囊为咽鼓管和中耳,鳃板为鼓膜。第2鳃弓形成镫骨、舌骨小角和颈侧部。第2鳃裂在正常发育时全部消失,咽囊成为扁桃体窝。第3鳃弓构成舌骨大角等,第4和第5鳃弓不发达。如果发育过程中鳃裂组织未完全退化而有遗留,则形成瘘或囊肿。第一鳃裂瘘较少见,约占20%,外口位于下颌角下方颌下腺附近。内口在外耳道。临床上以第二鳃裂形成的囊肿与瘘为多见,约占75%。外口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内口在扁桃体窝。偶尔发生第三、第四鳃裂瘘,其位置甚低,常在胸骨柄附近,仅有一短小的窦道,如有内口则在梨状窝。

5

症状

1、耳前瘘

先天性耳前瘘是第1鳃弓和第2鳃弓的遗迹,由任何两个耳结节间的沟未闭合所致,有明显家族史,以双侧多见,单侧病例中多见于左侧。有时可与颈侧部囊肿与瘘同时存在。瘘口常在耳轮脚的前上方,偶有位于耳轮、耳甲、耳屏或外耳道口。瘘口细小呈一皮肤陷孔,可排出少量白色微臭分泌物。多数瘘管终止于耳轮脚的轮骨部,有时有细小分支并有两个外口。

通常无症状,常在感染后引起注意,局部软组织红肿、疼痛,数日后形成小脓肿并自行破溃,流出带黄色黏液性脓液,不久可自愈。但感染呈慢性反复发作,瘘口周围形成瘢痕组织。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反复感染者在控制炎症后,切除全部管道及其细小分支,手术前后应用抗生素。

2、颈侧部囊肿与瘘

颈侧部囊肿与瘘的发生,除认为是鳃裂的组织残留外,尚有可能是由于胸腺咽管退化不全所形成,还可能是淋巴结内的迷走腮腺上皮所形成,有待进一步研究。左右侧及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10%为双侧,对称。颈部一侧有一无痛性圆形肿块,直径3~4cm,位于胸锁乳突肌中1/3的前缘或后方。肿块表面光滑,界限清楚,质软,稍能活动,不与皮肤粘连,发展缓慢。继发感染时出现红肿和疼痛,并突然增大,囊肿巨大时可出现气管和食管的压迫症状,少数可自行溃破形成瘘。半数以上病例出生时即有细小瘘口存在,多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下1/3部位,从瘘口间歇地排出黏液样透明液,继发感染时排出脓性液,同时瘘口周围皮肤发生炎性反应。在瘘口的深处多能扪及向上延伸的条索状组织。在胸骨柄附近发现的瘘口,是第3对腮裂残留的窦道孔,有极少量分泌物溢出,并常复发感染。窦道闭合不全可在皮肤表面出现一个浅凹,常伴有一小段的异位软骨。诊断时应与各种颈部肿块相鉴别,如皮样囊肿、淋巴管瘤、结核性淋巴结炎、甲状腺癌、化脓性淋巴结炎,以及少见的气管源性囊肿、异位胸腺等。B超检查可以帮助区分肿块的囊实性;水溶性造影剂造影可显示窦道延伸至咽部的径路,但临床很少应用。

无论囊肿与瘘均应在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如果经常发生感染,将导致瘢痕产生及炎症,使手术切除更加困难。另有报道鳃源性残留组织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手术在1岁以后施行较为安全。其要点是切除整个瘘管直达内口,仔细解剖以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组织,有时为完整切除瘘管到内口,需要2~3个切口。瘘管近端应该用可吸收线进行结扎缝合。有急性炎症时可穿刺、切开,给予抗生素等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在许多儿童疾病中心,再发率低于5%。

3、梨状窝瘘

梨状窝瘘是颈部鳃源性囊肿或瘘的一种少见类型,约80%的患者于儿童期发病。男女均等。其发生于咽部梨状窝的鳃源性内瘘,起源第三或第四鳃囊。发生在左侧占90.3%,右侧占8%,双侧者极少。可能与右侧鳃性组织较早消失有关。瘘管自梨状窝底部,由甲状软骨下缘外侧斜行穿出,在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之间、喉返神经外侧沿气管旁下行,经内侧、外侧或贯穿甲状腺组织,终止于甲状腺上级,偶有贯穿甲状腺左后叶,继续下行终止于左胸锁关节后方。

梨状窝瘘形成的内瘘常引起颈部反复化脓性感染,并累及甲状腺组织,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但一般甲状腺功能不受影响。症状常可发生在上呼吸道炎或扁桃体炎之后。起病急,炎性肿块常位于颈前三角,恰在甲状腺侧叶的部位,有肿胀和疼痛,伴有发热和吞咽疼痛,炎症进展后则局部皮肤发红水肿,可自行破溃排脓。应用抗生素,穿刺排脓,或切开引流,炎症易消退。很少形成外瘘。此后往往再发炎症,间隔时间短则1个月,长至40年,不发炎症时毫无症状。初发时炎症范围较广,再发时较局限。成人病例在轻度炎症时易疑为甲状腺恶性肿瘤。新生儿病例呈囊状扩张,可产生气道压迫症状。

待炎症消退后6~8周,吞钡造影最具诊断价值。如,见患侧梨状窝瘘底部有2~3cm细管道,经外侧向前下方延伸,即可确诊。有时可在内镜下观察梨状窝开口,压迫甲状腺时可见脓液从开口部位排出。超声或CT检查显示甲状腺脓肿形成。甲状腺扫描左上叶有放射性稀疏区。

对于瘘管极细、不经常感染的病例可暂观察;急性炎症时应用抗生素或切开排脓,易消退;感染控制后2~3个月作瘘管切除术,必须仔细解剖,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瘘管进入或贯通甲状腺时,作部分甲状腺切除术。术后可以再发炎症。梨状窝瘘手术过程中运用胃镜辅助寻找瘘管,可明显提高瘘管切除率。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9

鉴别诊断

1、急性淋巴结炎

当鳃源性囊肿发生感染时,尤其是2~3cm直径的小囊肿,二者临床症状相似。但鳃囊肿感染之前相当长时期已有带弹性肿块。大的囊肿不会误诊为淋巴结炎。

2、颈部囊状淋巴管瘤

囊状淋巴管瘤的原发部位在胸锁乳突肌的外侧,位置较低,在颈后三角;鳃原性囊肿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在颈前三角。前者多为多房性、有弹性,周围界限不清,透光试验阳性。

3、颈部结核性瘘管

常有反复感染病史而后溃破成不易收口之窦道,周围有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相互粘连成团,从瘘口排出碎屑状干酪样物质,瘘口不似鰓瘘皮肤的凹陷小孔。

10

治疗

(一)治疗

1、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反复感染者在控制炎症后,切除全部管道及其细小分支,手术前后应用抗生素。

2、无论囊肿与瘘均应在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如果经常发生感染,将导致瘢痕产生及炎症,使手术切除更加困难。另有报道鳃源性残留组织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手术在1岁以后施行较为安全。其要点是切除整个瘘管直达内口,仔细解剖以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组织,有时为完整切除瘘管到内口,需要2~3个切口。瘘管近端应该用可吸收线进行结扎缝合。有急性炎症时可穿刺、切开,给予抗生素等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在许多儿童疾病中心,再发率低于5%。

3、对于瘘管极细、不经常感染的病例可暂观察;急性炎症时应用抗生素或切开排脓,易消退;感染控制后2~3个月作瘘管切除术,必须仔细解剖,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瘘管进入或贯通甲状腺时,作部分甲状腺切除术。术后可以再发炎症。梨状窝瘘手术过程中运用胃镜辅助寻找瘘管,可明显提高瘘管切除率。

(二)预后

术后定期行颈部B超检查,术后复发率低。

11

日常护理

1、用药护理

按医嘱用药、勿自行增减药量,切勿自行用药,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2、饮食护理

饮食营养均衡,少食多餐,避免吃辛辣和过于油腻的食物,少吃腌制食品,忌烟限酒,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促进肠胃蠕动。

3、生活管理

规律作息,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熬夜;室内多通风换气,保持温度适宜;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预防感冒。

4、复诊须知

按医嘱定期复诊、不适随诊。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