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眼眶转移性肿瘤症状及发病原因 眼眶转移性肿瘤如何预防

眼眶转移性肿瘤症状及发病原因 眼眶转移性肿瘤如何预防

2020-03-29 04:00阅读(62)

眼眶转移性肿瘤(orbitalmetastatictumor)经远处血行播散而来,但相对少见。眼眶转移性肿瘤的原发位置比较广泛,几乎所有部位的恶性肿瘤,均有转移至眼眶的可能

1
眼眶转移性肿瘤(orbitalmetastatictumor)经远处血行播散而来,但相对少见。眼眶转移性肿瘤的原发位置比较广泛,几乎所有部位的恶性肿瘤,均有转移至眼眶的可能性。患者可出现眼球突出、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眼部自发疼痛、肿物触痛。

2

流行病学

眼眶转移性肿瘤发病率较低,仅占眼眶肿瘤的1%~13%;何彦津等报道3472例中有50例(7.95%)。恶性肿瘤多转移至一侧眼眶,有少数见于两侧,约占转移癌30%。多见于50~80岁人群,男女无差异。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眼眶转移性肿瘤由远处血行播散而来,成人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儿童常见的原发肿瘤为神经母细胞瘤、尤文瘤和维尔母斯瘤。

5

症状

眼部转移性肿瘤虽然可以来自多个原发部位,但临床表现大同小异,可归纳为以下几类眼部症状和体征。

1、占位征

癌细胞血行播散至眶部以后,不断分裂增殖,形成肿物,当其发生于或蔓延至眼球的赤道部之后便引起眼球突出。其发生和发展较良性肿瘤和同年龄组的原发于眼眶的恶性肿瘤为快,常伴有眼睑和结膜水肿。位于眶前部的可于眶缘扪及肿物,位于眶后部的眼球回纳受阻。转移性肿瘤多发生于眶组织的周边部位,除眼球突出之外尚向一侧移位。

2、浸润征

转移性肿瘤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呈浸润性增长。侵犯眼外肌及其运动神经,临床上出现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侵犯视神经或其供血血管,视力下降,视乳头水肿或萎缩,眶脂肪浸润引起眼球突出。但也有例外情况,硬性乳腺癌破坏眶内脂肪,往往致使眼球内陷和固定,眼球不能向后移位。

3、炎症征

由于肿瘤发展快,供血丰富,常出现眼部炎性征,如自发疼痛和肿物触痛,局部皮肤充血、热感,结膜充血和高度水肿。肿物内坏死、出血波动感,可误诊为脓肿。

4、眼周围结构及转移癌的眼征

颅内转移癌颅压增高,头痛、呕吐和双侧视乳头水肿。鼻窦转移癌蔓延至眶内,鼻塞、鼻,颊部肿痛,眼球向前上方或前外侧突出。脉络膜转移癌侵犯眼眶,视力减退,眼内肿物,眼球向前方突出。

5、眼眶转移癌原发部位症状和体征

(1)乳腺癌:是眼眶常见转移性肿瘤之一,该肿瘤通过血路转移入眶,原发病发现一年后可见眼眶转移,约20%病例可见双侧眼眶转移。该病多见于40~60岁女性,乳腺发现肿块,乳头内陷,局部皮肤呈橘皮样。一般有乳腺癌手术切除史或乳腺癌治疗史。

(2)支气管肺癌:肺癌常有咳嗽,咯血,胸闷,胸疼。

(3)前列腺癌:引起尿频和进行性排尿困难。

(4)神经母细胞瘤:发生于儿童时期肾上腺髓质及腹后壁的交感神经节,腹部常扪及肿物。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放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技术。

8

诊断要点

既往癌瘤史及原发部位症状对眼眶转移癌的诊断有较大帮助,影像显示可提示为恶性肿瘤。X线、超声、CT扫描、MRI等检查有助于确诊。当临床和影像检查仍不能提出肯定诊断时,及时活检是必要的。浅层病变可扪及,皮肤切口取得标本,眶深部病变在影像引导下穿刺。光镜检查多可获得可靠诊断,必要时应用电镜检查,以确定组织来源。

9

鉴别诊断

1、眼眶转移性肿瘤由血行播散而来,应与继发性眶肿瘤和淋巴瘤相鉴别。

2、此外还需与Wegener肉芽肿、眼眶脂肪肉瘤、眼眶炎性假瘤、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慢性泪腺炎或泪腺其他肿瘤相鉴别。

10

治疗

(一)治疗

血行播散的肿瘤多数已至晚期,根治比较困难,原则上采用化学治疗延长患者生命,放射治疗眼部病灶,减少痛苦。对于眼眶部除放疗以外,还可局部切除,保留视功能,眼睑缝合,保护角膜。化学治疗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如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甲氨蝶呤、铂类药物等。对于转移性肺癌可按以下顺序给药:第1日,环磷酰胺1000mg/m2,阿霉素45mg/m2,依托泊苷8mg/m2。第2、3日依托泊苷各8mg/m2,每周或每两周为一疗程,可获得较好效果。生殖器转移癌还可给以激素辅助治疗,如前列腺癌应用黄体酮等可缓解症状。加速器60Co照射眼眶部30~60Gy,可使肿物缩小,眼球突出度、视力和复视得到改善。

(二)预后

取决于转移的原发肿瘤,大部分病预后差。

11

日常护理

由于本病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患者常有焦虑恐惧的心理,所以此时家属一定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多鼓励安慰患者,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在饮食方面要选择患者喜欢的并且富有营养的食物,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患者要按医嘱复诊,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