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症状及发病原因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症状及发病原因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

2020-03-29 03:01阅读(6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的特点为后极部类圆形区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透明液体积聚。好发于中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流

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的特点为后极部类圆形区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透明液体积聚。好发于中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2

流行病学

本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属于最常见的眼底病之一。患者大多为中青年男性。发病年龄25~50岁,发病高峰在40岁前后。男女之比为5∶1~10∶1。90%以上单眼受害,左右眼无差别。大多能在3~6个月内自行恢复,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也易复发,多次反复后可导致视功能不可逆性损害。据统计1/3~1/2的患者可以复发,10%患者可多次复发。最近ICGA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侧眼无任何临床症状,但30%以上患者对侧眼ICGA有异常表现。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原因不明。近来研究表明除血清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外,还与外源性和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等有关。常在有诱发因素如睡眠不足、压力大、情绪波动等时发病。有作者发现患者尿中儿茶酚胺排泄量增加。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系色素上皮的紧密连接即视网膜外屏障的病变,即外屏障被破坏,而并非色素上皮细胞死亡。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的液体通过RPE(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病变处渗漏,造成局限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近来通过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进一步提示可能原发病变部位在脉络膜毛细血管,RPE病变可能是继发于脉络膜病变的结果。

5

症状

患者突然出现单眼视力轻度下降、视物变暗或色调发黄、变形或小视,并有中央相对暗区。眼部无炎症表现,眼底黄斑部可见圆形或类圆形约1~3PD大小、颜色稍灰、微隆起的病变,边缘可见弧形光晕,中央凹反光消失。有时在裂隙灯间接检眼镜下可见该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存在很浅的脱离。日久,其间视网膜下可有多数细小黄白点。恢复期逐渐出现轻度色素不均匀。预后视力恢复,但仍可遗留视物变形和小视现象。大多数病例经3~6个月自愈。有复发可能。

6

并发症

可合并黄斑囊样水肿、色素上皮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及大泡性视网膜脱离等。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根据中青年患者然出现单眼视力轻度下降,结合典型的病史和眼底变化,即可诊断。

9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浅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相鉴别,重要的环节是充分散大瞳孔,详细检查周边部视网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神经上皮脱离达到周边部,常可发现远周边小裂孔。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则多局限于后极部,无视网膜裂孔。

10

治疗

(一)治疗

无有效药物。向初次发病者说明本病为自限性,强调应消除可能的诱因,等待其自行恢复。糖皮质激素可加重RPE损害,增加液体漏出,演变为后极部色素上皮病变,或称泡状视网膜脱离,故禁用。长时期未愈或多次复发者,中心渗漏点可行光动力疗法封闭渗漏点,有助于液体吸收,缩短神经上皮脱离的时间,促进视力提高。正确掌握激光治疗技术,距中心凹500μm以外的旁中心渗漏点方行光凝术治疗,可作为处理本病的首选。

(二)预后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但可复发。

11

日常护理

1、鼓励病人适当休息,避免精神紧张或劳累。一般在数月内常可自愈。不主张药物治疗。

2、做好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护理。

3、做好激光治疗的护理。

4、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少饮酒,视力下降应及时治疗。

12

防治措施

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预防以早期治疗为前提。平常要合理安排工作,劳逸结合,避免诱发本病的诸多因素。万一患病后,也不必忧虑,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用脑及体力劳动,少看电视及书报。本病属于自限性疾病,3~6个月内不使用任何治疗大部分可自愈。多次复发、病程长的病例可有轻、中度视力减退、视物变形不消退,视功能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