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侵袭性牙周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侵袭性牙周炎如何预防

侵袭性牙周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侵袭性牙周炎如何预防

2020-03-29 02:41阅读(61)

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periodontitis)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与慢性牙周炎有明显区别的牙周炎。按患牙的分布可分为局限型和广泛型。||| 流行病学 20

1
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periodontitis)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与慢性牙周炎有明显区别的牙周炎。按患牙的分布可分为局限型和广泛型。

2

流行病学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诊断标准不统一和不完善,各项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差异很大,资料可比性差。近年来主要利用X线片和遵循Baer的诊断标准,资料较为可靠。在10~19岁青少年中患病率为0.1%~3.4%。Saxby(1987)报道7266名15~19岁英国学生中患病率为0.1%,但不同种族之间有区别:白种人为0.02%,非洲人为0.8%,亚裔人为0.2%。国内资料较少,局部地区的3项调查报告显示,在11~20岁的青少年中,青少年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的患病率为0.12~0.47。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按患牙的分布可分为局限型和广泛型。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大量研究表明伴放线聚集杆菌(Actinobacillusactinomycetemcomitans)是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患者龈下菌斑中可分离出伴放线聚集杆菌,阳性率90%~100%。亦有研究表明患者外周血的中性多核白细胞和(或)单核细胞的趋化功能降低,吞噬功能障碍,该缺陷带有家族性。

5

症状

1、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

特征:牙周病变局限于第一恒磨牙或切牙,至少两个恒牙有邻面附着丧失,其中一个为第一磨牙。除第一恒磨牙和切牙外,其他患牙不超过两个。

患者发病可始于青春期前后,女性多于男性。早期患者的菌斑、牙石量很少,牙龈炎症轻微,但有深牙周袋,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与局部刺激物的量不成比例。深袋部位有龈下菌斑,袋壁有炎症和探诊后出血,晚期还可以发生牙周脓肿。局限于第一恒磨牙和上下切牙,多为左右对称。X线片可见第一磨牙均有垂直型骨吸收,形成典型的“弧形吸收”,切牙区多为水平型骨吸收,还可见牙周膜间隙增宽、硬骨板模糊、骨小梁疏松等。牙周破坏速度比慢性牙周炎快3~4倍,在4~5年内牙周附着破坏可达50%~70%,患者常在20岁左右即已需要拔牙或牙自行脱落。早期出现切牙和第一恒磨牙松动,自觉咀嚼无力。切牙呈扇形散开排列,后牙可出现食物嵌塞。家族中常有多人患本病,患者的同胞有50%的患病机会。

2、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

特征:广泛的邻面附着丧失,侵犯第一磨牙和切牙以外的牙数在三颗以上。

患者的年龄在青春期至30岁以下。病损呈弥漫性,广泛的邻面附着丧失,累及除切牙和第一磨牙以外的恒牙至少三颗。有严重而快速的附着丧失和牙槽骨破坏,呈明显的阵发性。在活动期,牙龈有急性炎症,呈鲜红色,伴龈缘区肉芽性增殖,易出血,并有溢脓。菌斑牙石的沉积量相差悬殊。部分患者有中性粒细胞及(或)单核细胞的功能缺陷。有时伴有体重减轻、抑郁及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一般患者对常规治疗如刮治和全身药物治疗有明显的疗效,但也有少数患者经任何治疗都效果不佳,病情迅速加重直至牙丧失。

临床上常以年龄为35岁以下和全口大多数牙的重度牙周破坏作为诊断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的标准,即牙周破坏程度与年龄不相称。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根据年轻患者的牙石等刺激物不多,炎症不明显,而有少数牙松动、移位或邻面深袋,局部刺激因子与病变程度不一致等,可作出早期诊断。重点检查切牙及第一磨牙邻面,并拍摄X线片,翼片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可做微生物学检查,发现Aa,或检查中性多核白细胞有无趋化和吞噬功能异常。对患者的同胞进行牙周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其他病例。

9

鉴别诊断

慢性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的牙周破坏程度与局部因素一致,但疾病进展速度缓慢或中等速度进展。

10

治疗

(一)治疗

早期实施洁治、根面平整、牙周手术等局部治疗,彻底清除感染,加强定期复查和必要的后续治疗。可通过微生物学检查,明确龈下菌斑中的优势菌后,选用针对性的抗生素。口服甲硝唑和阿莫西林,两者合用效果优于单一用药,两者配伍使用可有效抑制Aa和厌氧致病菌。可在根面平整后的深牙周袋内放置缓释的甲硝唑、米诺环素、氯己定等抗菌制剂。调节机体防御能力。炎症控制后,对于病情不太重而有牙移位的患者,可用正畸方法将移位牙复位排齐。进入维护期后,应进行牙周支持疗法,定期复查监控病情。

(二)预后

由于侵袭性牙周炎与全身因素、免疫缺陷和微生物间的关系复杂,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能完全控制,对这些病例的治疗目标是减缓疾病的进展。侵袭性牙周炎治疗效果差时,要检查全身情况以确定是否患有系统疾病。可请其他科医生会诊,协同治疗。还应考虑调整环境危险因素。

11

日常护理

1、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早晚、饭后要漱口。

2、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同时食用高蛋白食物及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

3、严格遵医嘱用药。

4、做好病情监测,建议定期做口腔检查,定期洁牙。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