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囊虫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囊虫病如何预防

囊虫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囊虫病如何预防

2020-03-29 02:40阅读(61)

囊虫病(cysticercosis),又称囊尾蚴?⒅砟椅豺什。?橇醋创?谐妫ㄖ砣馓谐妫┑挠壮妫?椅豺剩┘纳?谌颂甯髯橹???鸬募膊。??铣<?娜诵蠊不疾 D椅豺士汕秩肴颂甯髌

1
囊虫病(cysticercosis),又称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是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各组织所引起的疾病,为较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囊尾蚴可侵入人体各器官引起病变,其临床症状常因寄生部位及感染程度不同而异,其中以脑囊虫病最为严重,甚至危及生命,该病危害性极大。

2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

我国囊虫病血清学阳性率为0.58%,分布集中在东北三省、晋、冀、陕、甘、宁、鲁、豫、江、浙及两广地区。

2、流行环节

(1)传染源

链状带绦虫病者是囊虫病的唯一传染源。患者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对本人及其周围人群均有传染性。链状带绦虫在人体小肠内寄生时间愈长,发生囊虫病的危险性越大。

(2)传播途径

人体囊虫病的感染方式有3种:①内源性自身感染,即由于呕吐等逆蠕动使妊娠节片或虫卵反流入胃,此种方式的感染度较重,囊虫可遍布全身肌肉、皮下组织和脑部;②外源性自身感染,即患者手指污染本人粪便的虫卵,再经口感染。据国内报道,囊虫病合并链状带绦虫病者在28.6%~67.3%之间,可见自身感染有相当的重要性;③异体感染,患者本人并无肠绦虫病,因摄入染有他人粪便中链状带绦虫虫卵的食物而感染。

(3)易感人群

囊虫病患者以21~40岁青壮年为多,男女之比约为1:1。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链状带绦虫虫卵自粪便排出时业已成熟,内含六钩蚴,外有厚壳,对外界抵抗力强。人进食附有虫卵的蔬菜或瓜果后,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内孵化,钻入肠壁,随后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及淋巴循环,进而被输送至全身,虫体逐渐长大,2个月后头节上出现小钩与吸盘,约10周左右囊尾蚴发育成熟。

囊尾蚴常被宿主所形成的囊壁所包绕,囊壁结构视其寄生部位、时间以及囊尾蚴存活与否而有所不同,通常分为两层,内层呈玻璃样变,外层为细胞浸润(急性期以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细胞为主,慢性期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囊壁与虫体之间有囊腔,内含囊液。虫体系头向内凹的囊尾蚴头节。囊尾蚴大小一般与普通胶囊相似,位于疏松的结缔组织与脑室中者多呈圆形,在肌肉中则略伸长,在脑室底部者可达2.5cm,并有分支或葡萄样突起,称葡萄状囊尾蚴。囊尾蚴的寿命甚长,一般为3~10年,个别可长达20年或以上,检验囊虫死活可采用胆汁孵育法,观察其蠕动力与头节是否伸出。

(二)发病机制

六钩蚴侵入组织后每引起局部组织反应。初期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继则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并有成纤维细胞增生。随后幼虫为纤维被膜所包围而形成包囊。其病理变化视囊虫寄生部位、数量和局部组织反应而不同。寄生部位以脑、皮下组织、肌肉和眼部为多。

脑囊虫的发病率颇高,占囊虫病的60%~80%。六钩蚴可通过血流进入脑实质,大多寄生于大脑皮质邻近运动中枢。亦可由脉络膜丛进入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常引起脑脊液循环阻塞与脑积水。囊尾蚴位于小脑延髓池、小脑桥脑角等部位时常伴有继发性增生性蛛网膜炎。弥漫性脑囊虫病患者脑内含大量囊尾蚴,可产生广泛脑组织破坏与炎症病变。周围脑组织在急性期有水肿、坏死,镜下有炎症细胞浸润;慢性期有萎缩、异物反应和机化。我国学者发现脑囊虫病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一般尸检中脑囊尾蚴的发现率仅为0.014%~0.46%,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尸检中则发现率可高达30%~33%。有囊虫病的病侧脑组织软化灶常较对侧为多。

位于皮下组织及肌肉的囊尾蚴,死亡后常有钙盐沉积。位于眼部的囊尾蚴常寄生于玻璃体、眼球肌肉、眼结膜下等处,视网膜囊虫病的发病率在27%左右。

5

症状

潜伏期约为3个月至数年,5年内居多。大多数被感染者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临床表现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数量及人体组织局部反应而不同。

1、脑囊虫病临床症状

极为复杂多样,从全无症状至引起猝死不等。通常病程缓慢,多在5年以内,个别长达17~21年。按其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下列几型:

(1)癫痫型

以反复发作各种类型的癫痫为特征,约半数可表现为单纯大发作,此外尚有失神、发作性幻视、视物变形、幻嗅、精神运动性兴奋及各种局限性抽搐和感觉异常。癫痫大发作的发生频率较低,大多在3个月以上,部分患者甚至若干年才发作一次,约1/10患者的癫痫发作有自行缓解倾向。

(2)脑膜炎型

以急性或亚急性脑膜刺激征为特点,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起病时有发热,一般在38℃左右,持续3~5日。

(3)颅内压增高型

以急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的颅内压增高为特征。头痛甚为突出,常伴呕吐、复视、视乳头水肿或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及听力减退。颅内压增高多由于多发包囊在颅底引起炎症粘连所致。包囊在第四脑室阻塞正中孔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可表现为间歇性剧烈头痛、呕吐、眩晕发作,常因体位改变而诱发,称为布伦斯征。

(4)痴呆型

此型患者有进行性加剧的精神异常及痴呆,半球实质内有密集的包囊,可能与囊尾蚴引起广泛脑组织破坏和脑皮质萎缩有关,不一定有颅压增高。个别患者因幻觉、迫害妄想而自杀。

(5)脊髓型

由于囊虫侵入椎管压迫脊髓,产生脊髓受压征。临床表现为截瘫、感觉障碍、大小便潴留等。脑囊虫病各型间可相互交叉或转化。多数脑囊虫病同时存在皮下囊尾蚴结节,结节可在脑部症状发生前或后出现,个别患者在皮下结节出现后22年始出现癫痫发作。

2、皮下组织和肌肉的囊虫病

囊虫结节的数目可自1~2个至数百、数千个不等,头部、躯干较多,四肢较少,皮下结节可自由移动,与皮肤组织不粘连,不痛不痒,也无炎症反应及色素沉着。结节可陆续分批出现,亦可逐渐自动消失。个别患者可出现假性肌肥大。

3、眼囊虫病

可发生于眼的任何部位,如玻璃体、视网膜下、眼球肌肉或结膜下等,以发生在玻璃体最为常见,几近半数,其次为视网膜;可为单侧或双侧,多系1个,也有数个者。眼底检查:玻璃体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浅灰白包囊,周围有虹晕光环,并可见到虫体蠕动。囊虫在眼内可存活1~1.5年。虫活时患者尚可耐受,死亡则成为强烈刺激,引起色素层炎、视网膜脉络膜炎或化脓性全眼炎等。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1)血象

多数患者外周血象正常,少数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升高。

(2)脑脊液

脑囊虫病颅内压升高型患者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细胞数(10~100)×106L,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多正常。

2、病原学检查

(1)粪便检查

在合并猪绦虫病的患者粪便中可找到虫卵或结节。

(2)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

皮下及肌肉囊虫病患者可做皮下结节活检,找到猪囊尾蚴可直接确诊。

3、免疫学检查

采用猪囊尾蚴液纯化后作为抗原与患者血清或脑脊液行皮内试验(ID)、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免疫测定(EIA)等,检测短程特异性IgG4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亦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故临床诊断应慎重,其中ID敏感性较好,但特异性不高,常用于临床初筛或流行病学调查。治疗前后血清及脑脊液进行IHA、ELISA、囊尾蚴循环抗原(CAg)短程抗体IgG4检测,结果表明以上方法对囊虫病诊断具有一定敏感性,但由于抗体可持续数年,因此,IHA、ELISA不可作为疗效考核指标,而Cag和短程抗体IgG4可作为疗效考核指标。

4、分子生物学检查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来源于猪囊尾蚴mRNA的cDNA文库,以患者和病猪的血清为探针,从cDNA文库中筛选出目的克隆cCL等,以cCL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8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

在流行区进食生的或未熟透猪肉,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肠绦虫病史,曾否在粪便中发现带状节片等。

2、临床表现

皮下组织和肌肉囊虫病及眼囊虫病较易诊断。脑囊虫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诊断较困难,凡有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表现及其他神经精神系统症状者,特别是有在流行区逗留和生活史者应考虑本病。

3、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外周血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脑脊液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及异常粒细胞有参考意义。粪便中发现节片或虫卵者有诊断价值。皮下和肌肉囊虫病通过皮下结节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眼囊虫病通过检眼镜、裂隙灯或B超检查可发现。头颅CT或MRI检查的特征性改变有助于脑囊虫病的诊断。各项免疫学检查也可作为诊断的参考和疗效考核的指标。

9

鉴别诊断

1、脑囊虫病需要鉴别的疾病

应与原发性癫痫、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疾病、神经性头痛等相鉴别。它们虽然与脑囊虫病的症状、影像学与脑脊液改变相似,但各有不同的流行病学史、病史及免疫学试验的特点。

2、皮下组织和肌肉囊虫病需要鉴别的疾病

应与皮脂囊肿、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肺吸虫病皮下结节、神经纤维瘤等鉴别。除应参考各种疾病的特殊病史及免疫学检查外,外科活检为确诊手段。

3、眼囊虫病需要鉴别的疾病

应与眼内肿瘤、眼内异物、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等鉴别。裂隙灯检查可确诊。

10

治疗

(一)治疗

1、病原治疗

吡喹酮是治疗囊虫病的重要药物,经过数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吡喹酮对皮肤肌肉型的囊虫病可达100%的治愈率,对脑囊虫病亦可达90%左右。但脑囊虫病者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可出现颅压增高、癫痫发作加重现象,故对治疗对象选择宜审慎,治疗过程中宜辅用脱水剂与抗惊厥药物。治疗剂量国内外报道不尽一致,对单纯皮肤肌肉囊虫病者可采用总剂量按120mg/kg计算,3~4日内分次口服;脑囊虫病者若无明显颅内压增高时可采用总剂量180mg/kg,3~4日内分次口服,亦有报道60mg/(kg·d),15~30天为一疔程。2~3周可重复1个疗程。因皮肤肌肉型囊虫病患者有潜在性脑囊虫的可能,故各型患者均宜住院治疗。眼囊虫病者服用吡喹酮后局部炎症反应较剧,增加手术的复杂性,应列为禁忌。有精神障碍与痴呆表现的脑囊虫病者,吡喹酮治疗易诱发精神异常亦不宜采用。

阿苯达唑近年来已被证明为治疗囊虫病的有效药物,对皮肤肌肉型囊虫病的治愈率可达100%左右,脑型囊虫病的有效率可达90%。治疗脑型囊虫病者的剂量为每日18mg/kg,10日为1个疗程。皮肤肌肉型剂量为每日15mg/kg,服法与疗程同前,2~3周可重复1个疗程,视病情可重复2~3个疗程。亦有人建议本品每日15mg/kg连续给药1个月,每可提高疗效。本品治疗的副作用较吡喹酮为轻,但也可有头痛、发热、皮疹、肌痛、癫痫、视力障碍等副作用,长期应用者可发生肝功能异常。副作用重者可加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

2、手术治疗

位于皮质、脑实质的多发性囊虫,为了解除症状、保存视力,多采用颞肌下减压术,术后再配合药物治疗。对软脑膜有广泛粘连,特别是颅后窝粘连有不同程度积水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将有关囊虫摘除,并作脑脊液分流术。

由于吡喹酮等驱虫治疗可导致严重眼内炎症,故所有患者均应进行眼科检查,一且发现眼球内囊虫尤应及早手术治疗,可获痊愈,切不可以先行吡喹酮等驱虫治疗。

(二)预后

弥漫性脑囊虫病伴痴呆者预后不良。脑囊虫病伴流行性乙型脑炎者病死率很高。眼囊虫病如能及时手术摘除,则预后良好。视网膜囊虫病如经久不治可致失明。

11

日常护理

1、解释及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颅内压升高原因,指导患者配合治疗。如囊虫病患者必须住院治疗,驱虫治疗期间不得外出。有癫痫、颅内高压、精神异常者,应卧床休息。

2、病情观察

(1)对脑囊虫病患者应注意有无癫痫先兆及癫痫发作的情况;有无颅压增高的表现。

(2)皮下及肌肉囊虫病患者应观察皮下结节的部位、数目及其局部表现;有无肌肉软弱无力等。

3、对症护理

(1)有癫痫发作者,可遵医嘱酌情给予镇静剂,并做好患者的安全护理。

(2)有颅内压增高者,应按医嘱给予脱水治疗,并做好相应护理。

4、药物治疗的护理

(1)病原治疗的护理

用药前向患者说明病原治疗药物的用法、疗程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脑型患者首选药物为阿苯达唑,其不良反应可有头痛、皮疹、低热、视力障碍及癫痫等。个别患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及脑疝等严重反应,应加强监护,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

(2)?脱水治疗的护理

有颅内压增高者,病原治疗前需进行脱水治疗。为防止虫体死亡后产生炎症性脑水肿而引起颅内压升高,治疗中及治疗后也需进行脱水治疗。应注意脱水药物治疗原则及不良反应。

5、健康教育

(1)宣传预防猪带绦虫病及囊虫病的知识。主要宣传积极根治囊虫病患者,加强家畜及其粪便管理,注意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2)进行猪带绦虫病及囊虫病的知识教育,如囊虫病患者彻底治疗的重要性,不同部位囊虫病的治疗原则、有关检查的必要性等。

12

防治措施

针对囊虫病,应采取预防为主,预防、治疗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在流行区开展普查普治,彻底治疗猪带绦虫病患者,并对感染绦虫病的猪尽早行驱虫治疗。这是消灭传染源和预防囊虫病发生的最根本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猪带绦虫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需彻底切断人与猪之间的传播途径,加强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改变不良卫生习惯,不吃生的或未熟透的猪肉,不喝生水,饭前便后勤洗手,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屠宰场的管理及卫生检疫制度,防止“米猪肉”流入市场,并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改善生猪的饲养方法,以彻底切断本病的传播途径。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