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外耳道疖症状及发病原因 外耳道疖如何预防

外耳道疖症状及发病原因 外耳道疖如何预防

2020-03-29 02:01阅读(61)

外耳道疖(furuncleofexternalacousticmeatus)是外耳道皮肤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多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或炎热潮湿的夏季,发病率与地区和季节有关,有报道本

1
外耳道疖(furuncleofexternalacousticmeatus)是外耳道皮肤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多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或炎热潮湿的夏季,发病率与地区和季节有关,有报道本病占耳鼻咽喉病初诊患者的1.8%~2.3%。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外耳道疖都发生在外耳道软骨部,因此处皮肤含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细菌侵入这些皮肤附件,感染而形成脓肿。外耳道疖的致病菌绝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时为白色葡萄球菌感染。

1、挖耳引起外耳道皮肤损伤,细菌感染。

2、游泳、洗头、洗澡时不洁的水进入外耳道,长时浸泡、细菌感染。

3、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刺激外耳道软骨部的皮肤引起局部的感染。

4、全身性疾病使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是引起本病的诱因,如糖尿病,慢性肾炎,营养不良等。

5

症状

1、症状

(1)耳痛剧烈,因外耳道皮下软组织少,皮肤和软骨膜紧贴,炎性肿胀刺激神经末梢。如疖在外耳道前壁,咀嚼或说话时,疼痛加重。

(2)疖破溃,有稠脓流出,可混有血液,但由于外耳道无黏液腺,脓中不含黏液。

(3)疖肿堵塞外耳道可致听力下降。

(4)疖部位不同可引起耳前或耳后淋巴结肿胀疼痛。

(5)疖如在外耳道后壁,皮肤肿胀水肿可蔓延到耳后,使耳后沟消失,耳廓耸立。

(6)严重者体温升高,全身不适。

2、体征

有明显的耳屏压痛和耳廓牵引痛。外耳道软骨部有局限性红肿隆起,或在肿胀的中央有白色脓拴。疖形成之后探针触之有波动感。如已流脓,脓液很稠。

6

并发症

软骨膜炎:化脓性软骨膜炎为耳廓软骨膜和软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可引起软骨坏死导致耳廓畸形。外耳道疖肿加重,感染向耳廓扩散,导致耳廓剧痛,检查可见耳廓红肿、明显压痛,有波动感,有的破溃出脓。耳廓软骨逐渐腐烂甚至缺损。

7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

2、脓液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8

诊断要点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结合相关检查所见,外耳道疖多不难诊断。

9

鉴别诊断

当肿胀波及耳后,使耳后沟消失,耳廓耸立,需与急性乳突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后骨膜下脓肿相鉴别。

1、急性乳突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后骨膜下脓肿一般没有耳屏压痛和耳廓牵引痛。

2、由于外耳道没有黏液腺,因此外耳道疖的脓液中不含黏液,脓液稠,有时含脓栓;而中耳乳突炎的脓液较稀,含有黏液。

3、外耳道疖可有耳前淋巴结的肿大和压痛,而急性乳突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后骨膜下脓肿不会引起耳前淋巴结肿大。

4、如疖不大,或已破溃,可擦干外耳道脓液,用耳镜观察鼓膜,如鼓膜完整。多提示中耳无感染。

5、听力检查外耳道疖听力损失不如中耳乳突炎重。

6、急性乳突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耳后骨膜下脓肿的影像学检查可显示乳突内软组织影。

10

治疗

1、局部治疗

外耳道疖的局部治疗很重要,根据疖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疖的早期,局部局限性红肿疼痛,可用鱼石脂甘油纱条或紫色消肿膏纱条敷于红肿处,每日更换一次;也可局部物理治疗、微波治疗,促进炎症消散。

未成熟的疖禁忌切开,防止炎症扩散;如疖的尖端有白色脓头时,可轻轻刺破脓头,用棉棍轻轻将脓头压出;如疖较大,有明显的波动,应局麻下切开引流,注意切口应与外耳道纵轴平行,防止痊愈后外耳道形成瘢痕狭窄;为防止损伤外耳道软骨,刀尖不可切入太深。切开后用镊子将稠厚的脓栓取岀,脓液应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脓腔置引流条。如疖已经破溃,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将脓液清洗干净,必要时也需在脓腔放置引流条,保持引流通畅。无论是切开引流,还是自行破溃,都要根据病情逐日或隔日换药,直到痊愈。

2、全身治疗

严重的疖除局部治疗外,另需口服抗生素,因外耳道疖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已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则根据试验结果首选敏感的抗生素。

11

日常护理

1、疼痛护理

(1)遵医嘱口服或注射抗生素控制感染,多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剧烈疼痛者可用2%碳酸甘油滴耳或给予止痛药,注意镇痛效果的评价。

(2)疖肿成熟后及时挑破脓头或切开引流。用3%过氧化氢清洁外耳道脓液及分泌物。可放置无菌纱布条或橡皮引流片引流,每天换药,注意观察引流情况。

(3)遵医嘱使用滴耳液,观察病人用药后有无眩晕等症状。

2、健康教育

(1)指导病人纠正不良挖耳习惯。

(2)游泳或洗头时戴耳塞,污水入内时应立即拭干,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急性期和治疗恢复期均应禁止游泳。

12

防治措施

戒挖耳,防污水入耳,保持耳道清洁。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