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Dravet综合征症状及发病原因 Dravet综合征如何预防

Dravet综合征症状及发病原因 Dravet综合征如何预防

2020-03-29 02:00阅读(72)

Dravet综合征(Dravetsyndrome,DS),1978年由法国医生Dravet首次报道,早期称为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SMEI),但以后发现少数患儿病程中可始终不出现肌阵挛发

1
Dravet综合征(Dravetsyndrome,DS),1978年由法国医生Dravet首次报道,早期称为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SMEI),但以后发现少数患儿病程中可始终不出现肌阵挛发作,故2001年ILAE将其正式更名为Dravet综合征,并归为癫痫性脑病组。DS患儿出生时往往正常,1岁内常以热性惊厥起病,出现全面性或半侧阵挛发作,早期EEG可正常。1岁后出现无热惊厥,发作形式多样,以肌阵挛为主,可有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和局灶性发作,发作具有热敏感的特点。一半以上患儿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发病后出现共济失调、进行性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尤其是语言发育迟缓。本病通常为难治性癫痫。

2

流行病学

本病发病率为1/20000~1/40000,男女比例为2∶1,约占小儿各型肌阵挛性癫痫的29.5%,占3岁以内婴幼儿癫痫的8%。约30%的DS患儿有癫痫或热性惊厥家族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本病与遗传有关,为单基因遗传病。可见于无癫痫家族史的个体,也可为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家系中最严重的表型。2001年已发现本病主要致病基因为钠离子通道α1亚单位基因SCN1A突变。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所有病例均未发现明确脑损伤病因,遗传因素在本症中起主要作用,约30%~50%病例有热性惊厥及癫痫家族史,有同胞儿共患及单卵双胎共患的报道。有人认为本病是GEFS+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类型。CEFS+与钠离子通道α1亚单位SCN1B、SCN1A、SCN2A的基因突变有关。已证实约80%的DS病例有钠离子通道SCN1A亚单位基因突变,少数患儿有原钙黏蛋白基因PCDH19、CHD2、SCN2A突变。

2、发病诱因

发热、感染或疫苗接种、光以及图形刺激均是DS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有时光环境中的自我刺激在闭眼亦可诱发,然而光刺激到20岁时就不会再诱发DS发作。其他的诱因包括热水浴、体育锻炼、情感反应、喧闹环境等。

(二)发病机制

SCN1A、PCDH19、GABRG2基因突变。

5

症状

1、第1时期

1岁以内的初发期。首次发作2~9个月,突然出现热性或非热性惊厥,表现为全面的或一侧的阵挛发作,或强直一阵挛发作。发作时间较长,>25分钟者约25%~49%。此期非发热诱发的发作可占全部发作的28%~61%,常见于接种、感染或热水浴后。首次发作常被误认为是热性惊厥或偶发的癫痫事件而未及时诊治,2周~2个月后,发作反复出现,且类型逐渐增多。发病前神经发育正常。

2、第2时期

到1~4岁时,开始出现无热惊厥,发作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惊厥(全面性阵挛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单侧或偏侧交替性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不典型失神、局灶性发作和强直性发作。

(1)惊厥

可见于所有DS患儿。一侧性发作较常见,年幼的患儿多表现为偏侧阵挛发作,可以两侧交替出现,常发展为持续状态;年长的一侧性发作可伴短暂的对侧强直。惊厥发作后患儿均有EEG背景活动的不对称或一过性轻偏瘫。

(2)肌阵挛发作

早期很少见到肌阵挛发作,2岁后才逐渐出现,开始时只表现肢体或面部或中轴肌肉为主的抽动。肌阵挛在清醒时发作较多,部分患儿由光刺激、闭眼和某种特定的图形刺激诱发。发作形式多样,一种是对称性近端肌肉或眼睑的抽动,表现为双上肢屈曲,大腿屈曲外展,头向后仰;另一种为上肢及整个躯体的巨大抽动,随后出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仅侵犯轴性肌肉时,出现身体轻微向前或向后的动作,或表现为点头、打盹。肌阵挛发作可以是孤立的,亦可呈1~3秒的群发。

(3)不典型失神发作

常和肌阵挛同时或肌阵挛后发生,持续3~10秒。其特征是单纯的意识障碍,常伴有或多或少的肌阵挛成分。肢体和面部有碎片样、节段性或漂浮样肌阵挛,有时还有轻度肌张力增加。30%~40%的患儿发生不典型失神持续状态,表现为呆滞状态,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常常由于光、闭眼和某种特定图形的持续刺激导致,一旦脱离刺激可终止发作。

(4)局灶性发作

是DS常见的发作类型,发生率为43%~78.6%。局灶性发作表现为偏侧肢体和(或)头部的偏转发作或阵挛发作,亦有运动性发作伴有意识障碍和自主神经症状、口自动症、肌张力降低、僵直、眼和肢体远端肌阵挛等。

(5)强直发作

不常见,与Lennox-Gastaut综合征相似,有时还伴有散发的肌阵挛。

患儿在2岁后出现发育迟滞和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肌张力过低、锥体束征和共济失调。面肌张力降低可引起咀嚼和吞咽困难,共济失调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加重;如共济失调与肌张力过低同时存在可导致特殊步态。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还有不协调运动,构音障碍、意向性震颤及发作间期肌阵挛。患儿可因脊柱侧后凸或后凹、扁平足和爪形足导致行走困难;由于活动过多、节律性肌阵挛、头眼协调差和注意力缺陷导致学习困难。另外患儿有对抗行为,无法融人群体活动。

3、第3时期

5~10岁,患儿惊厥发作减少,由清醒时发作转为睡眠中发作。肌阵挛和不典型失神发作消失,但局灶性发作持续存在或有所减少。精神发育和行为障碍有改善,但认知障碍仍不同程度的持续存在,也有少数无改善。儿童期后患儿发作减少,病情减轻。早期出现的运动障碍在青春期后加重。多数患儿智力障碍减轻。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1、早期预测指标

(1)1岁以内的婴儿,热性惊厥发病年龄早,多在6个月左右(特别是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发作)。

(2)长时间的热性惊厥。

(3)24小时内反复发作。

(4)半侧阵挛或部分性发作。

(5)低热即可诱发发作。

(6)SCN1A基因突变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2、诊断依据

(1)家族中有较多的癫痫和热性惊厥的成员。

(2)首次发病均在1岁以内,以生后5~8个月发病最多。

(3)开始发作为全面性、单侧或单侧交替的热性或非热性惊厥,随后出现肌阵挛发作。

(4)病初EEG正常,2岁后可见全面性棘-慢复合波和多棘-慢复合波或局灶性异常,患儿早期EEG即有对光和图形刺激的高度敏感。

(5)2岁后发作频率增多,发作类型多种多样,可伴有运动语言发育落后和倒退、认知障碍、人格变化,以及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和锥体束征,6岁后病情趋向缓解。

(6)基因检查多数可见SCN1A突变。

3、高危因素

评分根据起病年龄、热性惊厥≥5次、持续时间,有无热水澡诱发、局灶性或肌阵挛癫痫发作、半侧惊厥等进行评分,当总分≥6分时,诊断DS的敏感性98%、特异性94%。对于临床诊断DS患儿应进行SCN1A基因分析,SCN1A检测阴性的患儿,可以考虑检测SCN2A,女性可以考虑PCDH19基因检测。

4、DS评分

(1)半侧惊厥,评分3。

(2)≥5次热性惊厥,评分3。

(3)每次惊厥持续时间≥10分钟,评分3。

(4)起病≤7个月,评分2。

(5)热水澡诱发发作,评分2。

(6)局灶性或肌阵挛癫痫发作,评分1分。

9

鉴别诊断

1、热性惊厥(FS)

发病年龄1岁,发作形式为全面性强直阵挛,临床特征为高热诱发,发作时间短。EEG表现大多正常或非特异异常,预后不定。

2、婴儿良性肌阵挛癫痫(BMEI)

发病年龄1~2岁,发作形式为全身肌阵挛发作,临床特征为部分有FS史,发作短暂清醒发作。EEG表现双侧同步棘慢波,预后良好。

3、Doose综合征(EMAS)

发病年龄>2岁,发作形式为肌阵挛、失张力,临床特征为2/3有FS,1/3持续状态,失神发作。EEG表现全导不规则棘-慢波,预后不定。

4、进行性肌阵挛癫痫(PME)

发病年龄2岁后,发作形式为频繁肌阵挛发作伴强直阵挛发作,临床特征多发生于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Lafora病,认知、语言、运动障碍。EEG表现背景紊乱,α节律消失弥漫性棘-慢波发放,预后差。

5、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

发病年龄3~8岁,发作类型多,临床特征为强直发作为主,智力发育障碍。EEG表现弥漫性慢波棘-慢波,预后差。

6、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和癫痫史(GEFS+)

多种发作形式,临床特征为家族群体,家族热性惊厥和癫痫史,EEG表现与发作形式有关。预后良好。

10

治疗

(一)治疗

1、药物治疗

DS是药物难治性癫痫之一,药物治疗只有短暂和部分疗效。早年使用溴化物治疗DS,仅对强直阵挛发作有部分疗效,其缓解率<33.3%,发作减少≥50%的不到半数。现在DS一线药物是VPA,主要用于预防惊厥复发,苯二氮卓类常用于任何一种延长的发作,药物可经静脉、鼻腔或肛门给予。TPM治疗后约56%的发作减少50%以上。有报导LVE对DS的惊厥和肌阵挛发作有效。CBZ、OXC和LTG对DS无效,甚至可能加重发作,其机制与药物作用于钠离子通道有关。近来,一种主要作用于GABAα3亚单位受体的司替戊醇在治疗500多例患儿后被认为可能成为DS的首选药物。该药可明显抑制细胞色素P450,在与其他AEDs联合应用时,应注意这种药物动力学的作用。

2、其他疗法

酮食疗法对本病可能有益,可增加AEDs疗效。迷走神经刺激术、丘脑前核深部刺激术,以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方法均对DS患儿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二)预后

本病预后较差。随年龄增长日间发作和肌阵挛频率倾向于减少,高热、感染的诱发效应持续存在,在青少年仍可发生热性惊厥持续状态。DS患儿几乎100%有认知损伤,50%出现严重智力低下,早期出现肌阵挛和不典型失神发作对认知影响较大。约24.3%的患儿出现孤独症样症状。本病的病死率可达15%,1~3岁和18岁以后为死亡高峰期,据报道,53%为非预期的突然死亡,36%为惊厥持续状态伴发的急性脑病,10%为淹溺。主要死亡原因为癫痫持续状态和意外事故。

11

日常护理

1、心理护理

家属常因患儿患病导致出现过度担忧、焦虑、烦躁、不安等情绪,可通过多与医生进行交流,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学习正确的护理措施,保持良好心态,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定时、定量用药,了解药物的用量、疗程和不良反应,一旦发生不适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进行相关处理,防止耽误治疗。

3、饮食护理

加强营养,合理膳食,可给予新鲜水果、蔬菜、肉、蛋类食物,保证患儿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少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有助于增加机体抗病能力。

4、生活管理

(1)营造舒适、放松、安全的休息环境,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减少不良因素刺激;

(2)严格注意患儿的人身安全,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感冒;

(3)家属需监督或帮助患儿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4)癫痫发作时,家属注意及时清理患儿口鼻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清理患儿周围物品,避免受伤;

(5)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患者的活动量,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5、病情监测

严密监测患者的意识、精神、体温等情况,注意患儿的个人安全,观察患儿癫痫、惊厥发作的情况是否好转,若出现发作频率增加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治疗。

6、复诊须知

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诊治。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