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慢性肠系膜供血不足症状及发病原因 慢性肠系膜供血不足如何预防

慢性肠系膜供血不足症状及发病原因 慢性肠系膜供血不足如何预防

2020-03-29 01:20阅读(62)

慢性肠系膜供血不足(chronicmesentericischemia,CMI)又称腹(肠)绞痛,慢性内脏动脉的粥样硬化狭窄是导致绝大多数慢性肠系膜缺血的病因。表现为发作性的缺血

1
慢性肠系膜供血不足(chronicmesentericischemia,CMI)又称腹(肠)绞痛,慢性内脏动脉的粥样硬化狭窄是导致绝大多数慢性肠系膜缺血的病因。表现为发作性的缺血性腹痛。

2

流行病学

多见于老年人,常有严重的动脉硬化。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主要是高龄及能引起粥样硬化的各种危险因素。血管炎及主动脉动脉瘤偶尔也可成为慢性肠系膜缺血的病因。粥样硬化性狭窄通常累及供应肠道血供的2支或所有3支内脏动脉的起始部。

5

症状

表现为发作性的缺血性腹痛。腹痛常位于上腹部或中腹部,一般在餐后15~30分钟发作,持续1~3小时。由于惧怕进食后腹痛,因此进食减少伴体重明显减轻。恶心、呕吐、胃胀气、腹泻、便秘也会出现。一些患者可表现吸收不良伴脂肪泻,或者不能解释的胃十二指肠溃疡。腹部检查可能听到收缩期杂音。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小肠活检:发现微绒毛萎缩,非特异性的表皮细胞变扁平。

8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间歇的中上腹痛,发生于餐后15~30min,并持续1~3h,腹部检查可听到收缩期杂音。

2、动脉造影可见两或三支腹主动脉大分支有明显狭窄以及有侧支循环的证据。

3、多普勒超声或MRI检测餐后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静脉血流改变正常情况下餐后血流增加,而本病不增加。

9

鉴别诊断

1、食管疾病

(1)食管裂孔疝

中年以上的患者,尤其体型肥胖者,如常诉胸骨下段或上腹部的灼痛(或不适感)、胃灼热、反胃等症状,在饭后或平卧时出现,应注意食管裂孔的可能性。

(2)贲门部癌

国人发病年龄可在青年,早期多仅有一般的上消化道状,如咽下哽咽感或咽喉部不适,中上腹及(或)胸骨后疼痛,经过相当时期方出现食欲减退、乏力、便血、黑便等症状,至于吞咽困难与腹部包块乃属晚期症状。提示贲门部癌的诊断是上述的上消化道症状、胃酸减少或缺乏,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等表现。电子胃镜检查结合组织学活检可确诊。

(3)胃食管反流病

由过多、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所致。主要症状是烧灼感和反酸,可伴有食管黏膜糜烂和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根据有无内镜下食管黏膜的破损,可分为糜烂性食管炎与非糜烂性反流病,胸骨后烧灼感是本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多在进食后1小时左右出现,平卧,躯干前屈或其他增加腹压的体位或行为均可加重或诱发,常伴有反酸、吞咽困难。也可伴有上腹部痛或不适、饱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糜烂性食管炎根据胃镜下有黏膜糜烂或溃疡而诊断。非糜烂性反流病需进一步行24小时食管内pH值测定、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等确定症状与酸反流之间的关系,必要时随访而诊断。

(4)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于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括约肌对吞咽动作的松地反应减弱或消失。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见于20~40岁的中青年,男女发病率相等,主要临床表现是吞咽困难伴食物反流,胸骨后或上腹痛,可并发食管炎与食管溃疡。X线钡餐检查、高灵敏食管测压等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和分型最有价值。

2、十二指肠疾病

(1)消化性溃疡

典型病史对溃疡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上腹痛是溃疡最突出而较特别的症状,其特点是:①慢性上腹痛,病程长,可达十几年至数十年不等。②发作呈周期性,时发时愈,如无并发症,全身情况一般无明显影响。③发作有节律性,2/3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疼痛开始出现于早餐后1~3小时,持续至午餐后缓解,约半数患者有夜间疼痛;1/3溃疡患者的痛有节律性,常在食后1/2~2小时发作,至下次进餐前消失;而精神紧张、饮食失调、过劳、天气转变等可使消化性溃疡痛加剧,进食或服药可缓解疼痛。④疼痛或压痛的部位:胃痛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多于上腹稍偏右;前壁溃疡疼痛可放射至同侧胸骨旁,后壁溃疡可放射至脊椎旁相应部位。⑤大多数患者每年深秋至次年春末发作比较频繁,对许多溃疡病患者,据此即可做出相当正确的临床诊断,并大致可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疾病以及其他罕见的胃部疾病相区别。

(2)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慢性胃炎一般可分为萎缩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和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三大类型。慢性胃炎患者可无症状,有症状的慢性胃炎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消化不良症状,表现为中上腹不适或隐痛、饱胀、嗳气、恶心、食欲下降等。这些症状及严重程度与内镜下所见及组织学改变无必然的联系。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贫血及其他维生素B缺乏的临床表现。慢性胃炎的诊断依靠胃镜检查及黏膜活检。

(3)胃癌

多见于40岁以上,但30~40岁者也非少见,男性多见,胃癌起病慢,症状轻而不典型,临床上易误诊为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早期常无症状。进展期癌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等。上腹痛兼有呕吐常见于胃窦部癌;上腹痛兼有吞咽困难,常见于贲门癌。溃疡型胃癌则可引起剧痛或出血。腹痛的情况大多与溃疡病不同,往往在进食后加重,抑酸剂或制酸药不能缓解。少数溃疡型胃癌的疼痛可与消化性溃疡相似,甚至经内科治疗后症状减轻。

(4)胃黏膜脱垂症

胃黏膜脱垂症患者大多有中上腹痛。疼痛的病史长短不一。腹痛无周期性及节律性,多不呈规则的间歇及突然发作,但少数病例也可出现持续性疼痛伴有阵发性加剧,与溃疡病的疼痛截然不同,有些病例疼痛发作与精神激动有关,也可无明显的病因。疼痛一般不甚严重,无放射痛,性质大多是的灼痛、胀痛,也可为刺痛,右侧卧位可使疼痛加剧,左侧卧位常可使疼痛减轻或缓解,有别于慢性胃炎。抑酸药或制酸药一般能减轻疼痛,但效果不如溃疡病显著,也有无效者。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着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10

治疗

1、内科治疗

包括扩血管药物,如钙拮抗药(硝苯地平等)对部分患者有效。

2、外科手术

包括旁路术、动脉内膜切除术和血管移植术等。

3、其他

近年来经皮股动脉穿刺后在狭窄处采用气囊导管扩张术和(或)放置支撑管提供了非手术治疗的可能性。

11

日常护理

1、用药护理

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或腹泻等,发生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告知医生。

2、心理护理

部分患者会由于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产生烦躁焦虑的情绪,此时患者可以向家属倾诉自己的烦恼,通过此种方式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并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

3、饮食护理

患者平日宜进食清淡少油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也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如香蕉、葡萄、猕猴桃、白菜、胡萝卜等,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复诊须知

患者尽量遵医嘱复诊或定期复诊,复诊时携带相关的病历资料。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