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隐斜视症状及发病原因 隐斜视如何预防

隐斜视症状及发病原因 隐斜视如何预防

2020-03-29 00:20阅读(62)

隐斜视是一种能被双眼融合机能控制的潜在的眼位偏斜。任何破坏融合的方法均可暴露潜在的眼位偏斜,如遮盖单眼时,被遮盖眼岀现眼位偏斜,去遮盖后偏斜眼立刻恢复

1
隐斜视是一种能被双眼融合机能控制的潜在的眼位偏斜。任何破坏融合的方法均可暴露潜在的眼位偏斜,如遮盖单眼时,被遮盖眼岀现眼位偏斜,去遮盖后偏斜眼立刻恢复正位。正常人多数都有隐斜视,无症状时不作临床诊断。

2

流行病学

实际上正位视是极少见的,而隐斜是很常见的,90%的人有水平性隐斜或其他类型的隐斜。因此,Duke-Elder曾有隐斜是“正常的”,而正位视为“异常”之说。李铁军等(1998)检查884例,有隐斜者841例,占95.14%,无隐斜者43例,占4.86%,隐斜分为内隐斜、外隐斜、上隐斜、内隐斜并左上隐斜、内隐斜并右上隐斜、外隐斜并左上隐斜、外隐斜并右上隐斜,其中外隐斜最多,占38.30%,内隐斜次之,上隐斜最少。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引起隐斜的病因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从病因方面来看眼外肌的不平衡引起的隐斜可分为3个方面:①眼的局部解剖不正常以至于眼球运动被结构因素所阻止(静态性隐斜);②由于屈光异常引起调节与集合不平衡(动态性隐斜);③眼外肌的协调由于虚弱、过度兴奋或神经肌肉功能的失调而被打乱(神经性隐斜)。

(二)发病机制

1、静态性隐斜

或称为解剖性隐斜。眼球和它的附属器官之间的局部解剖关系在决定眼球位置及其自由运动是首要的。只有在这些因素相对正常和接近对称的情况下两只眼才能保持双眼正位或完全一致地运动。由于这样的完全对称很少见,所以很明显这是隐斜的基本原因。常见的解剖因素包括:眼眶的不对称、眶壁或头骨形状的异常,或眼球形状的异常(如高度近视眼)和眼球容量异常或眶内容物的肿胀或眼球的移位,以至于眼球的自由运动被抑制,但是最常见的是肌肉的异常,包括明显的长度、走行、体积和巩膜的附着点的改变,内直肌附着点较靠前、外直肌附着点较靠后,易产生内隐斜;内直肌较弱或附着点较靠后、外直肌较强或附着点较靠前,易产生外隐斜;上下直肌或上下斜肌的解剖异常或附着点异常是引起上隐斜的一种原因,这些和其他很小的变化不会引起显斜视。随年龄增大,协调的能力减弱加上器官功能的改变和肌肉、韧带的伸缩性缺乏,双眼的不平衡就会产生并扩大。肌肉本身的疾病和功能的衰退也必须包括进去。最后,黄斑位置的异常引起的异常Alpha角会给双眼视轴的联合造成困难。这些结构因素引起的隐斜可以是共同性或非共同性的,在不同注视方向双眼的不平衡可以是不对称的。

2、动态性隐斜

也称为调节性隐斜。是由于调节与辐辏的不协调所致的隐斜。大多数的眼外肌不平衡都是由于调节与辐辏的协调功能失常所致,通常情况下调节和集合的关系(AC/A比率)是相对固定的,假如比率不正常,每屈光度调节引起的集合过小或过多;没有矫正的屈光不正也可以打破AC/A比率的平衡,因为为了在一定特殊距离看清物体需要改变调节,集合也因此而改变;有时异常的AC/A比率和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可以同时存在。调节与集合的不协调会促进动态性隐斜的发展。当患者不能充分地控制隐斜时,为了获得清晰双眼单眼视力,运动性融合反射就会代偿异常的AC/A比率,以至于知觉性融合持续处于不同程度的困难境地,这势必导致其过度使用。

因此,当解剖性或神经支配性因素不起作用时,在没有矫正的中度远视眼患者,在正视眼从事过多近距离工作,或在获得性老视,由于需要增加调节,就会有发展成内隐斜的趋势,先天性近视则由于看近经常要过度集合,也有发展为内隐斜的可能。反之,先天性散光或后天性近视因为不需要调节,发展的老化眼不需要集合,混合性散光或高度散光既不需要调节也不需要集合,这些情况可发生外隐斜。因此,在做隐斜检查时,凡有屈光不正者应戴矫正眼镜检查,如为新戴镜应在戴镜4周适应后再进行检查,方可得出准确结果。

3、神经源性隐斜

由于眼外肌的神经支配异常所致的隐斜称为神经源性隐斜。这包括很多因素:眼肌轻瘫或痉挛状况影响核下神经元,异常或不规则的刺激低级的协调区域,扰乱连接眼球运动器官的本体感受器,或高级中枢的不协调。所有这些引起麻痹性或痉挛性斜视的情况对眼球运动的影响很小,在为了保持双眼注视时融合运动可以控制使偏斜变为潜在性。临床上将这种隐斜分为二大类。

(1)核下性隐斜:由于下级神经元受累时产生单条眼外肌功能失常所致的隐斜,常为非共同性隐斜。此种隐斜多为暂时性,若眼外肌功能完全恢复则隐斜可消失,但是功能的恢复常不完全或出现一些变化,包括肌肉和韧带的挛缩或延伸,并且导致永久性的偏斜,最后大多数转变为共同性显斜。值得注意的是眼球的运动只需要任何肌肉的一点力量,偏斜多不是由于单条肌肉功能的减弱,而是神经肌肉协调功能分配不均衡所致,此外,完全性的共同性隐斜少见,即使有也是逐渐转变的。

(2)核上性隐斜:由于上级神经元病变所致的隐斜,多为共同性隐斜,可累及同向运动或异向运动,如果程度轻微则表现为隐斜。

此外,隐斜产生的原因与融合功能的强弱关系密切:运动性融合与知觉性融合都与隐斜有关。如果融合功能发育完善,融合范围较大,即使有偏斜,也可以被融合功能所控制而不显斜视;反之,如果融合功能发育不健全,轻度的平衡失调即促使融合发生困难,双眼单视不稳定而出现视力疲劳症状;当融合功能严重地缺乏,任何偏斜倾向都会立即变为显斜视。当由于单眼失明引起的融合缺乏时在不同的年龄会出现不同的偏斜。当然有一定的个体差异。通常情况下,在出生或出生后不久一眼盲会出现外斜视;在婴儿或早期儿童时期一眼盲会出现内斜视;若在儿童和中年之间一眼盲起初会出现内或外斜视,但常常在几年之内双眼保持正位并且最终为外斜视;若在中年出现一眼盲绝大多数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外斜视。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融合反射情况不同引起的。在出生时融合缺乏使眼球处于生理休息位(外展),在儿童时期一眼失明后,由于建立起来的丰富的融合反射决定失明眼处于内转位,这是由于本能需要在集合过程中双眼相互影响而不管失明的眼。而且随年龄增长融合反射的逐渐减弱,尤其是患老视后使用集合减少使眼位利于外展。

5

症状

根据视轴偏斜方向,可以有内隐斜、外隐斜、上隐斜(垂直隐斜时以上斜眼做诊断)及旋转隐斜。患者畏光、强光下喜闭一眼。视物不能持久,视疲劳,内隐斜较外隐斜更容易产生症状。注视尖锐物体或相同物品摆列一起症状加重,患者怕进商场。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交替遮盖时眼球有移动;单眼遮盖时,对侧眼无移动,被遮眼出现眼位偏斜,去遮盖后偏斜眼立即回到正位。患者有视疲劳症状。

9

鉴别诊断

用三棱镜中和眼位症状可以隐斜视应与微小斜视相鉴别。微小斜视一般斜视角小于8Δ,但属显斜范畴,建立了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遮盖试验可为阳性,单眼遮盖微小斜视眼可见移动。隐斜视遮盖试验阴性,单眼遮盖眼球无移动。

10

治疗

(一)治疗

有隐斜无症状者一般不诊断为隐斜视,也无需处理。垂直隐斜、内隐斜不适宜训练,可用三棱镜矫正,以能缓解症状的较低度数处方配镜。外隐斜治疗以训练为主。

(二)预后

预后良好。

11

日常护理

1、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增强信心。

2、饮食护理

清淡、易消化、新鲜水果、蔬菜。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生活护理

保持病室清洁安静整齐,创造有利于患者休养环境。物品固定摆放,避免外伤发生。

12

防治措施

1、预防斜视要从婴幼儿时期抓起,家长要注意仔细观察孩子的眼睛发育和变化。注意儿头位置,不要使其长期偏向一侧。

2、婴幼儿在发热、出疹、断奶时,家长应加强护理,并经常注意双眼的协调功能,观察眼位有无异常情况。

3、要经常注意孩子的眼部卫生或用眼卫生情况。如灯光照明要适当,不能太强或太弱,印刷图片字迹要清晰,不要躺着看书,不可长时间看电视及打游戏机与电脑,不看三维图等。

4、对有斜视家族史的孩子,尽管外观上没有斜视,也要在2周岁时请眼科医生检査一下,看看有无远视或散光。

5、孩子看电视时,除注意保持一定距离外,不能让小孩每次都坐在同一位置上,尤其是斜对电视的位置。应时常左中右交换座位,否则孩子为了看电视,眼球总是往一个方向看,头也会习惯性地向一侧歪,时间久了,6条眼肌的发育和张力就不一样,失去了原来调节平衡的作用,一侧肌肉老是处于紧张状态,另一侧则松弛,就会造成斜视。

6、小儿对红色反应较敏感,所以可在小床正中上方挂上一个红色带有响声的玩具,定期摇动,使听觉、视觉结合起来,有利于新生儿双侧眼肌动作的协调训练,从而起到防治斜视的作用。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