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高原肺动脉高压症状及发病原因 高原肺动脉高压如何预防

高原肺动脉高压症状及发病原因 高原肺动脉高压如何预防

2020-03-28 22:40阅读(61)

高原肺动脉高压是指自平原进入海拔3000m以上地区的成人和儿童,因缺氧机体适应不全,引起肺动脉高压,主要表现为:平均肺动脉压>30mmHg或肺动脉收缩压>50mmHg,

1
高原肺动脉高压是指自平原进入海拔3000m以上地区的成人和儿童,因缺氧机体适应不全,引起肺动脉高压,主要表现为:平均肺动脉压>30mmHg或肺动脉收缩压>50mmHg,右心室肥大,有中度低氧血症,无红细胞增多症(女性Hb<190g/L,男性Hb<210g/L)。

2

流行病学

高原肺动脉高压一般在海拔3000m以上发病。移居者可在进入高原之后的3~6个月发病。国内资料显示,在青藏高原,小儿患病率为0.96%,成人为0.31%。世居者的患病率低于移居者,但都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肺动脉压与高原的关系:根据个体差异所处的海拔高低,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低氧敏感性,每个人对同样的低氧刺激发生不同的反应。不同的海拔通过心导管检查获得的资料说明,发生肺动脉高压是个体而不是群体变化,这取决于肺血管床对低氧状态的反应性,血管平滑肌对低氧反应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可能存在一种刺激-反应曲线。

一般说来肺动脉压升高的程度与海拔高度成正比,尤其在海拔3000m以上此种关系最明显,肺动脉高压最普遍。研究表明海拔3000m高处PaO2可降至8.0Pa,随着海拔逐渐增高,5000m处PaO2可降至5.5Pa,有一部分人出现急性或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海拔越高,缺氧越严重,高原适应不全症的发生率也越高,而且也越严重。症状的出现与上升速度、到达的高度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因久居高原适应不良而发生慢性低氧血症,可损伤肺血管内皮细胞导致一系列介质释放,尤其以血小板激活因子和内皮素的释放尤为重要,引起血管紧张素Ⅱ合成增多,从而发生肺动脉强烈收缩和肺动脉高压。久居高原长期缺氧可导致器质性血管损害,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内径变小,导致肺动脉压持久性升高。长期处于低氧环境的高原移居者,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引起红细胞增多,红细胞体积增大和血液粘稠度增高,甚至发生血栓形成,使肺动脉压进一步升高。慢性高原缺氧者常伴有血浆醛固酮水平上升,引起血容量增多,代偿性心输出量和肺血流量增加,亦为形成高原肺动脉高压的另一因素。

5

症状

1、急性高原肺动脉高压

多发生于移居高原或在高原出生的小儿,3岁以内的乳幼儿发病率最高,呼吸道感染和腹泻为常见诱因。小儿与成人的表现有所不同,小儿发病较早,病情进展快,多为右心衰竭表现,初起夜啼不眠,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咳嗽,声嘶,继而精神萎靡,颜面苍黄,经常憋气,呼吸困难,消化道功能紊乱,有的出现发作性晕厥,最终发展为右心衰竭,少尿,水肿。5岁以上的患儿,病程较长,从起病至出现心力衰竭可在半年以上,其症状与成人相似。常因呼吸道感染或体力活动后诱发,可出现心悸,气促,呼吸困难,水肿,与小儿相比,左心衰竭症状较明显,鼻翼扇动,口唇、指端、鼻尖处紫绀明显,心界扩大,心尖区或三尖瓣区可闻及1~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两肺可有散在干湿啰音,肝肿大,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

2、慢性高原肺动脉高压

多见移居高原多年的成人,常合并红细胞增多症和(或)高原高血压。起病较缓慢,一般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仅在某些诱因(如过度疲劳感染等)作用下,逐渐出现头痛、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水肿,最终发生右心衰竭。体格检查可见,心界扩大,心率增快,少数心动过缓,心尖区或三尖瓣区可闻及2~3/6级收缩期杂音,偶有舒张期杂音,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两肺闻及干湿啰音,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杵状指发生较少。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可出现少量蛋白、红细胞。

2、肝功能

可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

3、血气分析

动脉血氧饱和度不同程度降低。

8

诊断要点

1、平均肺动脉压>30mmHg或肺动脉收缩压>50mmHg,肺动脉压可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肺收缩压用修订的Bernoulli公式算出。

2、症状和体征:①呼吸困难,咳嗽,发绀,失眠,易怒,右心衰。②胸部X片:心脏增大,右室右房增大,肺动脉段突出;③心电图:电轴右移,心室轻度肥厚;④超声心电图:右心室肥大和(或)功能障碍。

9

鉴别诊断

1、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本病1/3的患儿发病年龄都在1岁以内,与小儿高原肺动脉高压发病年龄相似。不同的是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X线表现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心影普遍增大,近似主动脉型,透视下左心室搏动消失,右心室搏动正常。而小儿高原肺动脉高压则以右心室增大为主,肺动脉凸出,右心室搏动减弱,左心室搏动正常。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大,而小儿高原肺动脉高压以右心室肥大为主,极少左心室肥大。

2、先天性心脏病

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较高,其心脏杂音较高原小儿心脏病者粗糙而响亮,杂音有各自的特征,在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中,其肺动脉段不凸出。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助于鉴别。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

与高原肺动脉高压极为相似,有时鉴别困难。但肺心病有慢阻肺或其他胸肺疾病史,在海拔3000m以上或以下均可患病。而高原肺动脉高压无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胸肺病史,主要在3000m以上发病。肺心病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如咳、痰、喘等,而高原肺动脉高压只在感染或心力衰竭时出现咳嗽,咳痰。肺心病除肺动脉高压外,有肺气肿症,而高原肺动脉高压有肺动脉高压症,但一般无肺气肿症。肺心病有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而高原肺动脉高压无高碳酸血症。肺心病从高原回平原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而高原肺动脉高压症状可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4、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有风湿热病史,如发热、游走性关节肿痛、结节性红斑、环形红斑等,而高原肺动脉高压无风湿热病史。风湿性心脏病的心脏杂音粗糙,各瓣膜区有相应病变的典型心脏杂音,如二尖瓣狭窄时二尖瓣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而高原肺动脉高压的心脏杂音性质较柔和,位于三尖瓣区,呈收缩期吹风样杂音。风湿性心脏病的左心房及相应心室增大,而高原肺动脉高压主要为右心室增大。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鉴别。

5、病毒性心肌炎

常有胸闷、胸痛和心悸等症状,心电图示ST-T改变,故需与高原肺动脉高压作鉴别。病毒性心肌炎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近期病毒感染史,而高原肺动脉高压则无病毒感染史。病毒性心肌炎有急、慢性心功能不全表现,而高原性心脏病多为慢性心功能不全,极少合并阿-斯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可有心包摩擦音,而高原肺动脉高压无心包摩擦音。病毒性心肌炎常见各种类型心律失常,而高原肺动脉高压较少。病毒性心肌炎心脏扩大呈普大型,或以左心室扩大为主,而高原肺动脉高压以右心室扩大为主,肺动脉段突出。病毒性心肌炎有阳性病毒学检查证据,如柯萨奇B病毒IgG、IgM滴度增高等,而高原肺动脉高压则无。

10

治疗

在高原地区治疗高原肺动脉高压,一般以改善供氧、减少氧耗、对症处理、支持为基本原则。

1、休息

休息,减少活动;心力衰竭者卧床休息,保持安静,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吸氧

以鼻导管给氧为宜,轻型,间歇吸氧,3~6L/h,每次30~60min;重症患者,持续吸氧,3~6L/h,症状好转后再持续吸氧一段时间。条件允许,2.5个大气压高压氧治疗。

3、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无禁忌证者常规给予长期抗凝药(华法林)治疗,并使凝血酶原INR值达到2.0~3.0。

(2)氨茶碱:轻者口服,重者将氨茶碱加入25%葡萄糖,静脉缓慢推注。

(3)酚妥拉明:加入15%的葡萄糖,静脉滴注。

(4)钙拮抗药:有效剂量应大于临床常用剂量。根据病人耐受性和治疗反应,采用逐步递增法给药,并用至最大耐受量。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

(5)前列腺素:依前列腺素和洛前列腺素。

(6)其他:NO、L-精氨酸、弹性酶抑制药。

4、控制心衰

(1)利尿剂:一般以间歇小量交替使用缓慢制剂为妥,除能减少钠、水潴留外,还可使血气低含量异常得到改善,但使用时注意避免引起血液浓缩、电解质紊乱诱发难治性浮肿和心律失常,因此主张小剂量排钾和保钾利尿剂联用。

(2)强心剂:洋地黄剂量宜小,否则极易发生中毒反应,最好用作用快、排泄快的制剂如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口服洋地黄的剂量,通常应用小剂量地戈辛,如心力衰竭未能满意控制,可加用卡托普利。

5、转平原地区

在高原治疗效果差和病愈后经常反复者,待病情稳定后转至平原地区或低海拔地区治疗。

11

日常护理

1、加强自我保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2、吸氧:一般为鼻导管吸氧,视病情间断低浓度给氧。

3、病情监测:重者要认真细致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改变。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

4、药物护理:药物治疗时应严格按照医嘱要求执行和记录,并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2

防治措施

1、严禁患严重心血管疾病者进入高原。

2、正确认识高原,克服恐惧心理,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3、初入高原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劳动。

4、严禁高原饮酒。

5、注意御寒,防止感冒。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