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缺血性结肠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缺血性结肠炎如何预防

缺血性结肠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缺血性结肠炎如何预防

2020-03-28 22:20阅读(61)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colitis,IC)是由肠系膜上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的阻塞或灌注不良而引起的缺血性结肠病变。临床上突然起病,急性腹痛伴恶心、呕吐及腹泻,

1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colitis,IC)是由肠系膜上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的阻塞或灌注不良而引起的缺血性结肠病变。临床上突然起病,急性腹痛伴恶心、呕吐及腹泻,排出暗红色血便。严重者发生肠坏疽,并发肠穿孔及腹膜炎。

2

流行病学

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率占所有消化道缺血性病变的50%~60%,其发生率女性略多男性,女性约占53%,男性47%。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老年人多发,约90%以上的病人在70岁以上。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1、按肠道损伤类型分类

IC包括轻度短暂肠缺血、一过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肠腔狭窄、肠壁坏疽、暴发性全结肠炎等。

2、按损伤程度分类

IC可分为非坏疽性和坏疽性两类。

(1)非坏疽性IC

约占病例总数的80%~85%,主要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可分为短暂可逆性IC和慢性不可逆性IC。后者可发生肠腔狭窄。非坏疽性IC临床表现相似,2/3以上的患者为突然起病的轻至中度腹部绞痛、腹泻或便血。腹痛多位于左下腹,受累肠段部位可有压痛,症状轻重与缺血的病因,范围、程度和侧支循环状况有关,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且短暂,一般不出现腹膜炎体征。可伴恶心、呕吐、腹胀,部分患者可有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2)坏疽性IC

约占IC病例总数的15%~20%,肠道损伤严重,表现为急性暴发性缺血伴透壁性梗死,常很快发展为肠坏死、穿孔,出现腹膜炎体征以及休克、酸中毒等表现,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结直肠血供主要来源于肠系膜上、下动脉和髂内动脉。各结肠动脉在肠壁附近相互吻合,形成多个与结肠壁平行走向的连续性动脉弓,发出小的终末动脉分布到肠壁。若某一结肠动脉的主干阻塞,其供血区域内的结肠可以通过该血管弓由其他动脉主干得到血液供给,不致发生缺血。若阻塞发生于该血管弓最靠近肠壁的部位,供应肠壁的终末动脉就难以通过侧支循环得到血供,容易发生肠壁缺血。因结肠脾曲和直-乙交界部两个部位吻合支较少,血供相对薄弱,是缺血性结肠炎发生较多的部位。

结肠缺血可分为血管阻塞型和非血管阻塞型。前者的病因包括:①肠系膜动脉的创伤、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腹主动脉重建手术或结肠手术时误扎肠系膜下动脉。②血管造影检查时造影剂对血管内壁的刺激或导管对血管的损伤。③动脉粥样硬化的脱落物或来自房颤患者的左心房栓子阻塞肠系膜动脉。④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过敏性肉芽肿等)、糖尿病、贝赫切特综合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可引起周围小动脉梗阻。⑤门静脉高压、胰腺炎伴胰腺脓肿和胰腺假性囊肿。⑥长期口服避孕药。⑦肠腔内压力升高引起缺血,缺血又导致结肠扩张,形成恶性循环。非血管阻塞型多为自发性,通常无明显的血管阻塞,临床上难找到明确原因。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结肠缺血性改变后,肠系膜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异常可与临床症状。

5

症状

腹痛,腹泻和便血最常见,无明显诱因。腹痛部位多与结肠缺血病变部位一致,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呈痉挛性,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继而出现腹泻,粪便少量带血,严重者可出现暗红色或鲜血便,常有恶心,呕吐和腹胀,伴体温升高,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病程早期或非坏疽型患者可闻及活跃的肠鸣音,腹部有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包块,直肠指检常可见指套染血。值得注意的是,此病常出现症状与体征不相符的现象。即症状重而体征不明显。此病常为自限性,多数患者随着侧支循环的建立,肠黏膜水肿逐渐消退,黏膜损伤修复,症状在数天内好转。但部分患者缺血严重且持续,表现为剧烈腹痛,严重便血和发热,直至腹膜炎、休克,死亡。

6

并发症

1、肠梗阻

在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的早期,病变广泛者因结肠严重的急性缺血,可发生麻痹性肠梗阻;而慢性缺血性结肠炎者,在慢性炎症过程中因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使肠腔狭窄而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

2、休克

在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因坏死组织和细菌毒素的大量吸收,微循环血管广泛开放,有效血容量不足,病人可发生低容量性和(或)中毒性休克。

7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多数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增多,(10~30)×109/L,血沉增快为20~100mm/h。

2、血生化检查

可出现血清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增高,腹水淀粉酶增高及代谢性酸中毒。据报道D-二聚体升高对诊断有一定意义,但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3、粪便检查

可见红细胞和脓细胞,隐血试验阳性,但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8

诊断要点

中老年患者,有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突发腹痛、便血,应考虑此病诊断。结合特征性的结肠镜下表现,基本可确诊。

9

鉴别诊断

1、急性肠系膜缺血症

多于60岁以上,腹痛多固定于左侧腹部或左下腹部,可见黏液血便,首选钡剂灌肠检查,可有里急后重感,肠系膜血管造影时结肠血流多已恢复正常。而缺血性结肠炎发病年龄相对年轻,腹痛多于上腹部,脐周或全腹部,黏液血便少见,检查首选血管造影,里急后重感少有,肠系膜血管造影常显示相应的病变。

2、UC、结肠Crohn病

其鉴别要点为缺血性结肠炎病情变化快,多为一过性、可逆性改变,几天内复查结肠镜可见明显改善。

10

治疗

(一)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禁食、吸氧、停用可疑药物(包括缩血管药物)、输液、纠正低血容量,可用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黏度,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如有肠麻痹时,给予胃肠减压或肛管排气等。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异丙肾上腺素、血管舒缓素、组胺、血清素、血管活性肠肽、丹参能扩张结肠血管,增加结肠的血流量或组织的氧供。给予广谱抗生素控制或防止继发感染。

2、手术治疗指征

很少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指征是:①腹痛加重并有明显腹膜刺激征时,应及时手术切除坏死的肠段并进行血管重建。②反复发作菌血症的慢性节段性肠炎。③有肠管狭窄症状。

(二)预后

在非坏疽型患者,缺血性结肠炎常为自限性;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依据患者的年龄、肠坏死的范围、是否伴有肠穿孔和腹膜炎以及诊断的早晚和治疗情况,病死率可达28%~90%。

11

日常护理

1、按大肠疾病护理常规护理。

2、进流汁,重症患者禁食。

3、注意观察大便情况,有无粘液血便或鲜血便。

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情况,若腹痛加剧,出现肠坏疽、穿孔肠梗阻症状、体征及休克表现时,应立即的报告医师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5、手术患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

12

防治措施

1、去除诱因,如便秘、感染、心律失常、休克、不合理使用降压药等。

2、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患者应坚持合理治疗。

3、出现不明原因突发腹痛及便血应警惕此病,及时就诊。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