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加利福尼亚脑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加利福尼亚脑炎如何预防

加利福尼亚脑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加利福尼亚脑炎如何预防

2020-03-28 21:40阅读(61)

加利福尼亚脑炎(Californiaencephalitis,CE)是由抗原性相关的加利福尼亚病毒群引起的,经蚊虫媒介的中枢神经系统性疾??0%以上急性CE患者是由故拉格罗斯病毒(

1
加利福尼亚脑炎(Californiaencephalitis,CE)是由抗原性相关的加利福尼亚病毒群引起的,经蚊虫媒介的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90%以上急性CE患者是由故拉格罗斯病毒(LAC)所致。主要见于儿童。轻型的患者仅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等无菌性脑膜炎表现。较重的患者有昏睡、失语、运动不协调,甚至可能出现瘫痪,半数患者可有抽搐或癫痫发作等脑炎表现。病死率约为1%。

2

流行病学

本病最早于1945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生2例脑炎的报道。自从1964年以来,平均每年有73例(29~139例)拉格罗斯脑炎来自美国23个州报道至美国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患者多为15岁以下的儿童。故拉格罗斯病毒(LAC)所致的脑炎即LAC脑炎是美国儿童虫媒病毒性脑炎的首位病因,而LAC在美国的CE病毒群中是医学上最为重要的病毒。各类研究显示LAC在美国每年的感染者可能为30万例,大多数是无症状或轻症的感染者。在流行地区有关LAC抗体的血清学调查,其血清阳性率随年龄而增高,在成年人群中血清阳性率高达35%。LAC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伊蚊,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为三列伊蚊,该类伊蚊居于森林,在树洞和人造容器中滋生繁殖。LAC在蚊中可经卵越冬传递。2001年报道在田纳西州和北卡罗来纳州首次自捕获的白纹伊蚊中分离到LAC病毒,证明该病毒已传播至美国东部。白纹伊蚊具明显嗜人血习性,该蚊种在我国各省均广泛分布,故该蚊媒值得关注。小哺乳动物如金花鼠、松鼠、狐类和土拨鼠是动物宿主。蚊子叮咬具LAC病毒血症的动物而扩大传染源。发病季节为7~9月份。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本病是由加利福尼亚脑炎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血清群属于布尼雅病毒属。目前认为可致加利福尼亚脑炎的至少有4种病毒:最常见于CE的拉格罗斯病毒、詹姆士城峡谷病毒、雪鞋野兔病毒及加利福尼亚脑炎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径90~100mm,外有脂蛋白包膜,其表面具有刺突;内有3个负链RNA节段,分大中小(即L、M、S)3个RNA节段,每个节段两端分别为5′和3′非编码区,每个节段相连接,为5′端与另一节段的3′端相重叠而发生碱基互补。核心单股负链RNA含12300~12450个核苷酸。小RNA节段为病毒的核蛋白编码,中RNA节段为2种糖基化包膜蛋白编码(G1和C2),大RNA节段是为病毒多聚酶编码,该段最大的用途是鉴别病毒种类。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明了。通过伊蚊叮咬病毒进入人体,受感染者通常发生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临床表现。

5

症状

潜伏期3~7日。90%以上急性CE患者是由LAC病毒所致。主要见于儿童。轻型的患者仅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等无菌性脑膜炎表现。较重的患者有昏睡、失语、运动不协调,甚至可能出现瘫痪,半数患者可有抽搐或癫痫发作等脑炎表现。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常多于15.0×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检查

常呈中度细胞增多(50~500)×106/L,以单核细胞为主,偶为大量中性粒细胞。蛋白定量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8

诊断要点

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有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等主要症状和体征、实验室资料和辅助检查等有助于确诊,诊断主要依靠免疫学,如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可确诊。因发病后病毒已不存在患者血中或分泌物中,故一般不做病毒分离。

9

鉴别诊断

1、肠道病毒所致的脑膜炎

由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引起,临床上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一般起病急,病情一般并不严重,病程1周左右,无后遗症。除脑膜炎症状外,柯萨奇病毒感染还可引起心肌炎、流行性胸痛、手足口病的表现;埃可病毒感染常有腹绞痛、腹泻、咽痛和皮疹等表现。多发生于夏秋季。脑脊液检查同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赖于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测作鉴别。

2、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多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引起,是散发性脑炎最常见的一种,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临床表现多样。存活者多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脑脊液中白细胞轻度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可有大量红细胞存在。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和血清免疫学的检测。

3、流行性乙型脑炎

由乙脑病毒引起,发病主要在10岁以下儿童,流行于夏秋季。血清中可检测到持异性IgM抗体。

4、化脓性脑膜炎

多由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引起,临床上可有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膜炎球菌多发于冬春季,皮肤黏膜常出现瘀点或瘀斑;流感杆菌脑膜炎主要见于6~18个月的婴儿和5岁以下的儿童,成人罕见;肺炎球菌性脑膜炎常与急性中耳炎、肺炎等原发感染病灶有关;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脑膜炎则发生于各年龄组,有细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脑脊液培养或涂片染色可帮助诊断。

5、结核性脑膜炎

成人少见,多见于儿童,常有肺或肺外结核,无季节性。常以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明显增高,蛋白增高明显,糖和氯化物均降低。

10

治疗

(一)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对重症患者加强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如防治脑水肿及治疗癫痫发作,昏迷护理等。

(二)预后

人感染本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预后良好,病死率约为1%。

11

日常护理

1、做好疾病预防,在流行季节前进行疫苗接种;大力开展防蚊、灭蚊,消灭蚊虫滋生地;流行季节用驱蚊剂和蚊帐等避免蚊虫叮咬。

2、有后遗症者,需积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促进康复。

3、了解相关疾病治疗护理知识,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遵医嘱服药。

5、遵医嘱定期复查脑电图,一旦出现头痛、呕吐、惊厥等症状及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12

防治措施

预防主要是对林区工作者和旅游者加强个人的防护,避免与啮齿动物接触。用驱蚊虫药物,去除居民区蚊虫易滋生的废旧容器。在流行季节,对已知伊蚊高度繁殖的林区进行空气喷洒能滞留的杀虫剂。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