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外耳道真菌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外耳道真菌病如何预防

外耳道真菌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外耳道真菌病如何预防

2020-03-28 20:00阅读(61)

外耳道真菌病(otomycosis)又叫真菌性外耳道炎,是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的炎性病变。||| 流行病学 |||

1
外耳道真菌病(otomycosis)又叫真菌性外耳道炎,是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的炎性病变。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在自然界中存在种类繁多的真菌,尤其在温度高、湿度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孳生繁殖更快。一些真菌侵犯入的外耳道,在下列情况下可以致病。

1、正常人的外耳道处于略偏酸性的环境,如由于耳内进水或不适当地用药,改变了外耳道pH值,有利于真菌的孳生。

2、游泳、挖耳等引起外耳道的炎症,中耳炎流出的脓液的浸泡,外耳道分泌物的堆积和刺激,真菌得以孳生繁殖。

3、全身性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全身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都为真菌的孳生提供了条件。

4、近年来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和滥用,也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机会。

外耳道真菌病常见的致病菌有酵母菌、念珠菌、芽生菌、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卵生菌、青霉菌等。来自CADIS一组资料报道,4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中,近平滑念珠菌占42.9%,黑曲菌为35.7%,40%的人发病前用过抗生素。

5

症状

1、症状

外耳道真菌感染可无症状,常见的症状有:

(1)外耳道不适,胀痛或奇痒。

(2)由于真菌大量繁殖,堆积形成团块可阻塞外耳道引起阻塞感。

(3)真菌团块刺激,外耳道可有少量分泌物,患者感外耳道潮湿。

(4)外耳道阻塞,鼓膜受侵,患者可有听觉障碍,耳鸣甚至眩晕。

(5)如病变损害范围较大或较深,可有局部疼痛。

(6)有些真菌引起的改变以化脓和肉芽肿为主。严重的可致面瘫。

(7)真菌可致坏死性外耳道炎。

(8)有些真菌感染可引起全身低到中等发热。

2、体征

外耳道壁及鼓膜上有白、灰、黄、烟黑色霉苔或干痂,霉苔状如薄膜、粉丝,似发霉样,有时呈筒块状。揭去苔膜后,可见皮肤充血、肿胀、糜烂或有少许渗血。感染的真菌种类不同,检查所见外耳道表现不同。

(1)念珠菌感染:外耳上道皮肤潮红糜烂,界线清楚,表面覆白色或奶油样沉积物。

(2)曲真菌或酵母菌感染:外耳道内有菌丝,菌丝的颜色可为白色、灰黄色、灰色或褐色。

(3)芽生菌感染:初期可见外耳道皮肤散在丘疹或小脓疱,其后发展成暗红色边缘不整的浅溃疡,肉芽生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

(4)毛真菌感染:耳流脓,如引起面瘫可见面瘫的各种表现。

6

并发症

1、耳鸣、听力下降

由于真菌大量繁殖,堆积形成团块可阻塞外耳道引起阻塞感。外耳道阻塞,鼓膜受侵,可有听力下降,耳鸣,甚至眩晕。

2、面瘫

有些真菌引起的改变以化脓和肉芽肿为主。严重的可致面瘫。

3、坏死性外耳道炎

真菌可致坏死性外耳道炎。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有免疫缺陷的病人。

7

实验室检查

分泌物涂片、真菌培养可以帮助判断致病菌的种类。

8

诊断要点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结合分泌物涂片、真菌培养、活组织检查等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9

鉴别诊断

1、慢性外耳道炎

耳痒,皮肤脱屑,耳闷胀感,严重者可伴有听力减退,基本上无耳痛症状。检查见外耳道皮肤充血、增厚、外耳道变窄,深处有脓液或脱屑积存,有时可见肉芽组织增生。少数患者可出现鼓膜混浊、增厚,标志不清楚。

2、外耳道疖肿

耳痛剧烈跳痛感,按压耳屏或牵拉耳郭时疼痛加剧。疖肿位于外耳道前壁者,张口、咀嚼时疼痛加重。疖肿溃破流脓后耳痛明显减轻。

10

治疗

1、全身治疗

口服制霉菌素或两性霉素B,或静脉滴注氟康唑等。对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者,可交替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

2、局部治疗

外耳道冲洗并用吸引管吸引,彻底清除外耳道苔膜、痂皮,并干燥创面。局部涂搽3%水杨酸乙醇或喷洒制霉菌素硼酸粉。若外耳道干燥者,可涂敷制霉菌素等油膏。

11

日常护理

1、配合医生彻底清除外耳道内真菌痂皮和分泌物,器械用后严格消毒灭菌,以防交叉感染。

2、协助涂擦药物。每次涂药前,均应将上次所涂药物及霉菌痂皮彻底清理干净,以利于药物的吸收。

3、治疗期间,保持外耳道干燥,禁止挖耳、游泳等,忌烟、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4、病人或家属教育。

12

防治措施

1、注意局部卫生,避免污水入耳。

2、戒除挖耳习惯。

3、防治化脓性中耳炎。

4、忌滥用抗生素和激素。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