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视像不等症状及发病原因 视像不等如何预防

视像不等症状及发病原因 视像不等如何预防

2020-03-28 19:20阅读(61)

视像不等(aniseikonia)或称不等像视症,就是比较左右眼单独形成的像时,存在着大小和形态不同的现象。视像不等与视网膜和由视网膜到大脑视中枢的整个过程有关

1
视像不等(aniseikonia)或称不等像视症,就是比较左右眼单独形成的像时,存在着大小和形态不同的现象。视像不等与视网膜和由视网膜到大脑视中枢的整个过程有关。双眼之间视差的轻微差异,是产生正常深度觉不可缺少的条件,称为生理性视像不等;当两眼视像大小相差太大时,则必引起双眼融合困难,导致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和后果,称此为病理性视像不等。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1、光学性视像不等

(1)遗传性:取决于眼的屈光系统。

(2)获得性:由戴矫正眼镜所引起,依镜片的屈光力、厚度、形状和放置的位置而不同。

2、解剖因素性视像不等

取决于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分布密度。此外,在两视像的同时知觉过程中,还可能存在着某些影响知觉水平的因素,而引起视像不等。

3、对称性视像不等

(1)全面性:眼球各经线像的大小和形状是对称地增大或缩小。

(2)经线性:一个经线的物像最大而与之垂直相交的另一经线的物像大小不等或歪斜。

4、非对称性视像不等

系指两眼物像的大小、形状和方向,不仅不等,而且表现为非对称性。例如:从中心注视点向外,越向外视像不等越大或越小。当注视的目标为一方格时,则这个方格越向外越大或越小,呈非对称性放大或缩小。临床上也可见到上述两型并存的混合性视像不等,即形成不规则的畸变或图像歪曲。

5、静态视像不等和动态视像不等

A.Remole把传统定义的视像不等列为静态视像不等,把由镜片引起的视像不等列为动态视像不等。他把两者分开,单独研究每种状态并进行比较,指出由镜片所引起的动态视像不等,不仅仅在像的大小上产生差异,而且在两眼转动时镜片的棱镜效应可导致两眼联动关系的失常,而使戴镜者出现像差症状。故在处理视像不等时,镜片的棱镜效应不容忽视,给处方时要充分注意两眼联动的关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生理性视像不等

除因两眼间存在一定距离外,还和物体的分开度(如对一多面体,两眼从不同角度观看时,是大不相同的)及其距眼的远近(越近差别越大)有关。此种差异也是有助于识别远近的视觉感觉性刺激之一。

2、病理性视像不等

(1)光学性的,即眼底成像的大小是由两眼屈光度不同,或两眼屈光系统的组成成分不同,或两眼眼轴长度不同造成的。戴镜者视网膜上像的大小,也与戴镜后总合结点距视网膜的距离有关,而这个距离又受镜片的屈光指数、形状、厚度及放置的位置所影响。

(2)由两眼视网膜解剖组织状态的差异所引起。例如一眼视网膜上的视细胞排列和分布过于分散或稀疏,而另一眼之视网膜视细胞的排列却过于密集,前者对同一目标的像感觉变小,后者对同一目标则感觉变大。这种组织学上的差异,使在视觉中枢意识到的物像在大小或形状上不能融合,而出现视像不等。

5

症状

患者在比较左右眼单独形成的像时,存在着大小和形态不同的现象。病理性视像不等时患者可出现双眼融合困难。通常有双眼单视的人的双眼像大小差异不超过5%。像大小差异的发生与屈光参差程度有关。有人统计,1.0D以下的屈光参差约有25%的人出现症状,屈光参差在1~2D时,约有50%的人出现症状。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1、用镜片矫正了屈光不正和用三棱镜矫正了不能忽视的斜位之后,如视疲劳症状仍不能消除,且多在视近用眼时加重,可能存在视像不等。

2、具有高度屈光参差,已用镜片矫正了屈光参差,但视疲劳症状仍不能消除者,应注意视像不等的检查。

3、用两眼阅读书报或注视工作目标时出现视疲劳症状,但当闭上一眼后只用单眼看时,则症状消失者,应想到视像不等的存在。

4、做精细工作的人,发生了空间知觉困难者,要注意视像不等的存在。

9

鉴别诊断

10

治疗

矫正两眼视像不等可用等像镜(或称影像镜)。此镜特点是它既不引起眼调节功能的改变,也不影响眼的屈光状态,它只改变视网膜上物像的大小。等像镜的光学原理是眼通过一块平板玻璃片观察一个物体时,物像将按照玻璃板厚度的1/3向玻璃板移近,因此物像获得了角度性放大,但这种作用是很小的。如果把平面玻璃板予以弯曲,则可以获得更大的角度性放大率,其放大率则取决于前表面的弯曲力量及透镜厚度,这种弯曲透明板的前表面屈光力被后表面相应的屈光力所中和,这样,物体的像仍落在物体本身的位置,也就是说平面弯曲透镜的屈光力为零,而其角度性放大弥补了一眼像相对较小的缺陷,从而视像不等得以矫正。

11

日常护理

按医嘱用药,勿自行用药,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合理膳食、忌烟酒。规律作息,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眼;注意用眼卫生,防止感染;避免着凉,预防感冒。按医嘱长期定期复诊、调整等像镜,不适随诊。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