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耳源性脑积水症状及发病原因 耳源性脑积水如何预防

耳源性脑积水症状及发病原因 耳源性脑积水如何预防

2020-03-28 19:20阅读(61)

耳源性脑积水(otogenichydrocephalus)又称“浆液性脑膜炎”,“脑膜积水”,“耳源性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等等。耳源性脑积水大多属交通性脑积水,主要病理变化

1
耳源性脑积水(otogenichydrocephalus)又称“浆液性脑膜炎”,“脑膜积水”,“耳源性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等等。耳源性脑积水大多属交通性脑积水,主要病理变化为脑室-蛛网膜下腔通路内脑脊液增多,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综合征为主要表现,预后一般良好。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耳源性脑积水病因未明,可能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脑脓肿等有关。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时,可引起颅内静脉回流受阻,蛛网膜粒吸收功能障碍,产生交通性脑积水。化脓性脑膜炎或脑脓肿穿破等,可引起室间孔、正中孔、外侧孔或中脑导水管狭窄或阻塞,使脑脊液循环受阻。

5

症状

1、症状

(1)头痛伴呕吐。

(2)复视,可有视力改变(畏光、视物模糊)。

(3)病程早期可有精神淡漠、嗜睡或精神失常。

(4)可有眩晕、手足麻木或肢体抽搐。

(5)不典型病例早期症状只有下肢无力或共济失调症状。

2、体征

(1)神经系统检查:眼外展肌麻痹,轻度的脑膜刺激征及其他的脑神经麻痹。

(2)眼底改变:早期有视盘水肿,如病程太久,会致视神经萎缩。

(3)视力减退:患者视力模糊,但有些患者仅在用视力表检查时才发现视力下降。因此,宜经常多次视力检查,一旦发现视力下降,即使其程度轻微,亦应及时采取降颅压治疗,以免失明。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腰椎穿刺与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显著増高,但脑脊液清亮,细胞数、糖含量及氯化物含量均正常。首次腰穿应慎重,放液宜缓慢,放出量不要超过2ml,以免发生脑疝。如果2次以上脑脊液检查均属正常,则可基本排除脑脓肿等并发症的存在。

8

诊断要点

本病的诊断不易早期确诊,而首先经过一个动态观察和鉴别诊断过程,只有排除脑脓肿等其他颅内并发症,才能确定诊断。有否乙状窦栓塞并非是诊断中的可靠依据,因为不少耳源性脑积水患者并无乙状窦栓塞的临床表现。对一个化脓性中耳炎和乳突炎患者,一旦出现头痛、呕吐、嗜睡,都应疑及发生了颅内并发症,如出现视力模糊及复视症状,即使仅有轻微表现,也应密切观察,及时作眼底检査,较为特殊的是,视乳头水肿虽较重,而临床症状却较轻,两者不呈正比。腰穿测压和脑脊液常规检验对确诊有重要帮助。

9

鉴别诊断

1、耳源性脑脓肿

颅内压增高的程度与症状的轻重一致,具有明显的嗜睡或抑郁等精神症状,视乳头水肿不明显或较轻微,且有定位体征。脑脊液的白细胞数常为20~500/ml,蛋白质含量增高;耳源性脑积水的特点是颅内高压的程度与头痛、呕吐等症状轻重不相称,神志清,脑脊液细胞数和生化检查均正常。

2、耳源性脑膜炎

无沦是浆液性或化脓性脑膜炎,均岀现脑膜刺激征表现,脑脊液成分均有显著改变。

3、梗阻性脑积水

可在耳源性脑膜炎基础上发生,也可与耳源性脑脓肿并存。表现为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如不及时处理,可迅速因脑疝而死亡。脑脊液及脑CT等检查,显示脑膜炎或脑脓肿特点。

4、耳源性脑皮质栓塞性静脉炎

常在乙状窦感染的基础上发生,感染通过逆行性血栓,沿着大脑中静脉与侧窦间的吻合支,到达皮质运动区的静脉,发生脑皮质的栓塞性静脉炎。其特征是突然出现局灶性脑症状,如局限性抽搐、命名性失语或偏瘫等,并早期出现头痛、精神淡漠和视乳头水肿等症状,脑脊液检查正常,脑CT检查排除脑脓肿存在。脑皮质静脉侧支循环建立较快,皮质栓塞性静脉炎的损害多为暂时性,多在发病后数周内痊愈。

10

治疗

(一)治疗

1、清除病灶

尽早行乳突手术,探查侧窦骨板,清除窦壁表面肉芽及坏死组织,彻底引流脓液。

2、抗感染治疗

耳源性脑积水多合并侧窦感染,早期应积极控制感染。

3、降颅压

(1)药物降压:可用20%甘露醇在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亦可用50%葡萄糖注射液或25%山梨醇,或口服50%甘油盐水。

(2)腰穿放液:根据颅压可每日、隔日或数日一次腰穿放液,注意勿放液过速。

(3)颞下减压:少数严重视盘水肿或嗜睡昏迷者,可请神经外科行颞下减压或脑室引流术

(二)预后

病程虽具有良性预后,但如颅内压增高未经过正常处理而持续时间过久,尤其在儿童病例中可引起视神经萎缩,而致失明。

11

日常护理

1、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头痛、眩晕等症状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家属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应表现出富有爱心、保持热情,耐心、细心倾听患者的倾诉或困惑,尽自己所能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减轻患者对疾病未知的焦虑,安抚患者的情绪,多陪伴患者,使其保持积极乐观开朗的心态配合医生治疗。

2、用药护理

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随意增减或停药。

3、饮食护理

患者日常生活中多吃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肉、鱼类等,多吃蔬菜和水果,保证身体所需营养,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4、生活管理

症状缓解后可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5、病情监测

日常生活中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四肢活动情况。如出现头痛、头晕、呕吐、烦躁不安、癫痫发作等症状,伴有血压升高、脉搏、呼吸变慢应立即报告医师,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6、复诊须知

定时复诊,如出现意识变化、头痛、呕吐、胃肠道反应等应立即就诊。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