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外耳道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外耳道炎如何预防

外耳道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外耳道炎如何预防

2020-03-28 18:01阅读(61)

外耳道炎(otitisexterna)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广泛的急、慢性炎症。这是耳鼻咽喉科门诊的常见?⒍喾⒉ S捎谠诔笔?娜却?厍?⒉÷屎芨撸?蚨?直怀莆?叭却??薄?

1
外耳道炎(otitisexterna)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广泛的急、慢性炎症。这是耳鼻咽喉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在潮湿的热带地区发病率很高,因而又被称为“热带耳”。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正常的外耳道皮肤及其附属腺体的分泌对外耳道具有保护作用,当外耳道皮肤本身的抵抗力下降或遭损伤,微生物进入引起感染,发生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症。如患者有全身性慢性疾病,抵抗力差,或局部病因长期未予去除,炎症会迁延为慢性。这里主要列出引起急性外耳道炎的病因。

1、温度升高,空气湿度过大,腺体分泌受到影响,甚至阻塞,降低了局部的防御能力。

2、外耳道局部环境的改变:游泳、洗澡或洗头,水进入外耳道,浸泡皮肤,角质层被破坏,微生物得以侵入。另外,外耳道略偏酸性,各种因素改变了这种酸性环境,都会使外耳道的抵抗力下降。

3、外伤:挖耳时不慎损伤外耳道皮肤,或异物擦伤皮肤,引起感染。

4、中耳炎脓液流入外耳道,刺激、浸泡,使皮肤损伤感染。

5、全身性疾病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外耳道也易感染,且不易治愈,如糖尿病、慢性肾炎、内分泌紊乱、贫血等。

外耳道的致病菌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在温带地区以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而在热带地区,则以铜绿假单胞菌最多,还有变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感染。同一地区的致病菌种可因季节而不同。

5

症状

根据病程可将外耳道炎分为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外耳道炎。

1、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1)疼痛:发病初期耳内有灼热感,随着病情的发展,耳内胀痛,疼痛逐渐加剧,甚至坐卧不宁,咀嚼或说话时加重。

(2)分泌物:随着病情的发展,外耳道有分泌物流岀,并逐渐增多,初期是稀薄的分泌物,逐渐变稠成脓性。

2、慢性外耳道炎

慢性外耳道炎常使患者感耳痒不适,不时有少量分泌物流出。如由于游泳、洗澡水进入外耳道,或挖耳损伤外耳道可转为急性感染,具有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的症状。

6

并发症

1、急性转为慢性

急性外耳道炎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会转为慢性。急性外耳道炎一旦转化为慢性外耳道炎,则耳部经常会产生不适感和痒感,并有少量分泌物,听力将逐渐减退,导致外耳道的皮肤充血、水肿,使外耳鼓膜变得浑浊、标志不清,或由于鼓膜上皮受损,其表面会出现少量的肉芽。

2、耳聋、耳鸣

外耳道炎会出现灼热、发痒、疼痛、充血肿胀等,继而出现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会使皮肤肿胀,鼓膜被遮蔽,影响听力,从而产生传导性耳聋、耳鸣,由于外耳道炎分泌物刺激,会使耳垂受累。严重者耳周淋巴结增大,并出现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

7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查血糖、尿糖;疑为坏死性外耳道炎者,应送脓液培养;将外耳道底壁的肉芽组织送病理检查,以便与恶性肿瘤相鉴别。

8

诊断要点

1、急性外耳道炎

(1)耳屏压痛和耳廓牵引痛,因患者疼痛剧烈,检查者动作要轻柔。

(2)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潮湿,有时可见小脓疱。

(3)外耳道内有分泌物,早期是稀薄的浆液性分泌物,晚期变稠或脓性。

(4)如外耳道肿胀不重,可用小耳镜看到鼓膜,鼓膜可呈粉红色,也可大致正常。如肿胀严重,则看不到鼓膜,或不能窥其全貌。

(5)如病情严重,耳廓周围可水肿,耳周淋巴结肿胀或压痛。

2、慢性外耳道炎

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皮肤多增厚,有痂皮附着,撕脱后外耳道皮肤呈渗血状。外耳道内可有少量稠厚的分泌物,或外耳道潮湿,有白色豆渣状分泌物堆积在外耳道深部。将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了解感染的微生物种类和对其敏感的药物。

9

鉴别诊断

一般来说,急、慢性外耳道炎的诊断并不难,但有时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听力减退明显,可有全身症状;早期有剧烈耳痛,流脓后耳痛缓解;检査可见鼓膜红肿或穿孔;脓液呈黏脓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听力明显下降,流黏脓性脓液。当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刺激引起急、慢性外耳道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松弛部穿孔被干痂覆盖时,或各自症状不典型,需将脓液或干痂清除干净。根据上述特点仔细检查,必要时暂时给予局部用药,告诉患者要随诊。

2、急、慢性外耳道湿疹或急性药物性皮炎

大量水样分泌物和外耳道奇痒是急性湿疹和急性药物过敏的主要特征,一般无耳痛,检查时可见外耳道肿胀,可有丘疹或水疱。慢性外耳道湿疹局部奇痒并有脱屑,可有外耳道潮湿,清理后见鼓膜完整。

3、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红肿或脓肿多较局限。

10

治疗

1、清洁外耳道,保证局部清洁、干燥和引流通畅,保持外耳道处于酸化环境。

2、取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3、在尚未获得细菌培养结果时局部选择酸化的广谱抗生素滴耳液治疗,注意不要用有耳毒性的和接触过敏的药物。

4、外耳道红肿时,局部敷用鱼石脂甘油或紫色消肿膏纱条,可起到消炎消肿的作用。如外耳道严重红肿影响引流,可向外耳道内放一纱条引流条,滴药后使药液沿引流条流入外耳道深处。

5、近年的文献报道,用环丙沙星溶液滴耳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外耳道炎效果较好。

6、严重的外耳道炎需全身应用抗生素;耳痛剧烈者给止痛药和镇静剂。

7、慢性外耳道炎保持局部清洁,局部用保持干燥的药物,可联合应用抗生素和可的松类药物。

11

日常护理

1、观察外耳道肿痛情况,讲解疼痛的原因及本病相关知识,取得病人的配合。遵医嘱合理、足量使用抗生素,必要时使用止痛剂。

2、外耳道有分泌物者,可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并用棉签拭干后再滴入抗生素滴耳液。使用滴耳液时,注意滴耳液的温度应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3、外耳道狭窄者,待炎症消退后行外耳道成形术。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术后观察外耳道皮肤生长情况,保持患耳清洁、干燥。

4、坏死性外耳道炎者,多关心、安慰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以取得病人的配合。协助医生做好术前准备,争取尽早实施手术,彻底清除病灶,防止炎症扩散。若引起骨髓炎者,应严密观察有无口、眼歪斜等面神经麻痹的表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5、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贫血、营养不良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12

防治措施

1、改掉不良的挖耳习惯。

2、避免在脏水中游泳。

3、游泳、洗头、洗澡时避免水进入外耳道内,如有水进入外耳道内,或用棉棍放在外耳道口将水吸出,或患耳向下蹦跳,让水流出后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