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马牙症状及发病原因 马牙如何预防

马牙症状及发病原因 马牙如何预防

2020-03-28 16:40阅读(61)

马牙又称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的黄白色小颗粒,多位于口腔上颚中线和齿龈部位,是一种特殊的新生儿生理表现,一般不需要治疗,数周后

1
马牙又称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的黄白色小颗粒,多位于口腔上颚中线和齿龈部位,是一种特殊的新生儿生理表现,一般不需要治疗,数周后可自然消。但用针挑或布擦马牙,可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感染。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胎儿在6周时,就形成了牙的原始组织,即牙板。而牙胚是在牙板上形成的,以后牙胚脱离牙板生长为牙齿,断离的牙板可被吸收而消失。有时这些断离的牙板形成一些上皮细胞团,其中央角化成上皮珠,有些上皮珠长期留在颌骨内,有的被排出而出现在牙床黏膜上,即为“马牙”。

5

症状

一般没有不适症状,可在牙龈或上颚部位发现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个别婴儿可出现爱摇头、烦躁、咬奶头甚至拒食,这可能由于局部发痒、发胀等暂时不适引起的,一般不需做任何处理,可随着宝宝牙齿的生长发育,“马牙”会被吸收或自动脱落。

6

并发症

婴儿口腔黏膜薄嫩,黏膜下血管丰富,且婴儿本身免疫力低,因此若用针挑或布擦马牙,导致口腔黏膜损伤,极易导致细菌感染,并可引起口轻溃烂或发生口腔炎、颌骨髓炎等病变,严重时细菌扩散至全身,引起败血症、中毒性肠麻痹、化脓性脑膜炎,甚至可导致后遗症或死亡。

7

实验室检查

1、病理学检查

可取部分组织进行镜下活检,有助于马牙的鉴别和诊断。

2、血常规检查

若因马牙损伤引起细菌感染时,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

8

诊断要点

根据典型黄白色颗粒表现,必要时结合相关检查结果一般不难诊断。

9

鉴别诊断

1、鹅口疮

是口腔黏膜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的患儿常有此症。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污染的奶头和乳具导致感染。患儿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周围无炎症反应,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重症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并危及生命。重症患儿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使用抗生素可加重病情。

2、疱疹性口炎

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所致。多见于1~3岁婴幼儿,在公共场所容易传播。常好发于颊黏膜、齿龈、舌、唇内、唇红部及邻近口周皮肤。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1~2天后上述各部位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约2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由于疼痛剧烈,患儿可表现拒食、流涎、烦躁,本病常因拒食啼哭才被发现。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约1~2周。

10

治疗

(一)治疗

马牙是一种生理现象,一般无需治疗。若影响婴儿进食或发生破损感染等情况时,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治疗。

(二)预后

马牙可在数周或6月后自然脱落,一般不会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11

日常护理

1、一般护理

哺乳时注意乳头和乳具的消毒,同时注意婴儿口腔卫生。切忌损伤马牙,避免引起口腔黏膜感染。新生儿的口腔一般不需要特别的清洗,此时婴儿口水的流动性大,可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在哺乳后喂少量温开水,可将口腔中残余奶液进行冲洗,或者使用干净棉签浸过淡盐水轻轻擦拭牙床,也可达到清洁作用。

2、病情监测

注意患儿一般情况,若出现拒食、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或发现口腔内黏膜破损、溃烂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3、复诊须知

可定期带婴儿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幼儿可半年进行一次检查,早期注意口腔清洁,可预防牙病的发生。

12

防治措施

马牙是一种生理现象,无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但注意口腔黏膜卫生,避免损伤,可防止口腔黏膜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