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唾液腺创伤与涎瘘症状及发病原因 唾液腺创伤与涎瘘如何预防

唾液腺创伤与涎瘘症状及发病原因 唾液腺创伤与涎瘘如何预防

2020-03-28 16:20阅读(65)

唾液腺创伤最常发生于腮腺,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由于下颌体的保护罕见受到创伤。涎瘘(salivaryfistula)为涎液自涎腺异常破口溢出。腺体及导管均可发生瘘,前者为

1
唾液腺创伤最常发生于腮腺,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由于下颌体的保护罕见受到创伤。涎瘘(salivaryfistula)为涎液自涎腺异常破口溢出。腺体及导管均可发生瘘,前者为涎液直接自腺体外溢,称为腺瘘;后者为涎液自导管溢出,称为管瘘。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颌面部的钝挫伤、刺创、切割创,在造成面部软组织损伤的同时损伤腮腺腺体或者导管断裂,原软组织损伤虽然愈合,但留有涎腺液外溢。涎腺外伤常发生于腮腺,而颌下腺和舌下腺由于下颌体的保护罕见受到损伤。

瘘大多为先天性。腮腺及其主导管位于皮下,嚼肌浅面极易在面部损伤中受损,特别是锐器伤,或者手术误伤。

5

症状

腮腺涎瘘根据瘘口所在的位置,可分为腺体瘘及导管瘘。

1、腺体瘘

腺体区皮肤有小的点状瘘孔,其周围有瘢痕,瘘管的腺端通向1个或多个腺小叶的分泌管。从瘘口经常有少量的清亮唾液流出,很少是混浊液体。进食、咀嚼、嗅到或想到美味食品时,唾液的流出量显著增加。口腔内由导管口流出的唾液尚正常。

2、导管瘘

发生于腮腺导管段的涎瘘。根据导管断裂的情况,可分为完全瘘及不完全瘘。前者指唾液经瘘口全部流向面部,口腔内导管口无唾液分泌;后者指导管虽破裂,但未完全断离,仍有部分唾液流入口腔内。由瘘口流出的唾液清亮,并发感染者为混浊液体。完全性瘘每天流出的唾液量可达2000ml以上,瘘口周围皮肤被唾液浸湿而表现为潮红、糜烂或伴发湿疹。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1、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涎瘘的诊断多不困难,特别是饮食、咀嚼时唾液流出量增加是其典型表现。将流出的液体做生化定性分析,其中含有淀粉酶。

2、面颊部损伤,特别是纵裂伤患者,要注意检查有无腮腺腺体,特别是腮腺导管的损伤。

3、腮腺造影有助于涎瘘的诊断。

9

鉴别诊断

腮腺腺体瘘发生于耳垂至下颌角之间时,应与第1鳃裂瘘鉴别,后者系先天性鳃裂畸形,其病史长,分泌物为皮脂样或豆渣样物,易反复感染而为稀薄脓液,但分泌量少,与进食无关,患者亦无该区手术或外伤的历史。

10

治疗

1、一般治疗

腺体瘘唾液分泌量少者,新鲜创口直接加压包扎即可。陈旧性者,用电凝固器烧灼瘘管及瘘口,破坏上皮,加压包扎,同时用副交感神经抑制剂阿托品限制唾液分泌,避免进食酸性或刺激性食物,大多可以愈合。如果失败,则需行瘘管封闭术。

2、手术治疗

新鲜的腮腺导管断裂伤,有条件时可做导管端-端吻合术。如断裂处接近口腔,则可行导管改道术,变外瘘为内瘘。陈旧性导管损伤已形成导管瘘者,由于纤维性瘢痕粘连,很难做导管吻合。如瘘口接近口腔,可行导管改道术。如瘘口靠近腺门且为不完全瘘者,可做瘘管封闭术。腮腺导管完全瘘且缺损较多,残留导管较短,既不能做导管吻合,又不能做导管改道者,可行导管再造术或导管结扎术。若腺体有慢性炎症,其他手术治疗失败,则可考虑腮腺切除术。

11

日常护理

1、术后保持负压引流管通畅,并妥善固定。

2、饭前半小时服用抑制腺体分泌的药物。

3、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忌刺激性食物。

4、面部的暴露切口要保持清洁,可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乙醇交替擦拭。

5、定时检查加压包扎情况,防止松脱,并应注意加压包扎松紧适度,以免影响呼吸道畅通,观察耳郭边缘有无压疮。

6、保持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日用漱口水含漱3~4次。

12

防治措施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注意劳动保护、交通安全,防止颜面部外伤。遇颜面部创伤病例,尤其在涎腺区,应进行细致的清创缝合,以避免本病的发生。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