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发作性睡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发作性睡病如何预防

发作性睡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发作性睡病如何预防

2020-03-28 16:00阅读(60)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日间出现日间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以及睡眠幻觉四大主征为特点。关于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研

1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日间出现日间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以及睡眠幻觉四大主征为特点。关于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研究相对较少。一项在美国尼苏达州进行的调查研究中,报道了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为1.37/10000/年,其发病率在20多岁时最高,随后递减。发病年龄可以从幼童时期到五十多岁各异,其中大约90%在25岁左右发病,期间存在两个高峰,较大的一个是在15岁左右,而另一个则在36岁左右。亦有报道称本病发病年龄10~30岁,5岁前发病少见。且根据本病发于青春期前后的不同,可将发作性睡病分为早发型与迟发型。

2

流行病学

发病率各国报道不一,欧美大约为0.2‰~1‰,日本为1‰~5‰,以色列仅为0.002‰,我国目前没有该病的流行病学资料。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1、发作性睡病1型

发作性睡病伴猝倒发作型,又称食欲素缺陷综合征。

2、发作性睡病2型

发作性睡病不伴猝倒发作型。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目前病因仍不清楚。本病有遗传倾向,患者一级亲属患病率是正常人群的10~40倍。研究表明本病可能与6号染色体的HLA等位基因HLA-DQB1*0602、HLA-DQB1*1501和HLA-DQB1*0102相关。此外,情绪、压力、疲劳、过饱等也是发作性睡病的诱发因素。

(二)发病机制

本病是快速眼动相(REM)睡眠相关的异常睡眠。睡眠时没有经过非快速眼动相(NREM)过程,REM的突然插入所导致的日间嗜睡和猝倒发作。脑干附近蓝斑的NA神经元和中缝背核的5-HT神经元调节REM的“开”和“关”,两者的平衡失调导致了REM的突然插入。临床上丘脑下部、中脑灰质被盖网状结构受累者可表现为睡眠发作和猝倒发作。近年来下丘脑外侧区食欲素能神经元特异性表失伴脑脊液食欲素浓度降低被认为是发作性睡病猝倒发作的病理机制。

5

症状

发作性睡病四联征即日间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通常好发于10~30岁,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

1、日间嗜睡

是指白天不可抗拒的睡意发作,多在非睡眠环境和时间突发,如散步、进餐、看电视、驾驶、工作中突发睡意和睡眠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小时不等,一般十几分钟,短暂的睡眠后可恢复精神。

2、猝倒发作

约70%合并存在。在强烈感情刺激下,躯体两侧肌张力突然丧失猝倒,但当时意识清楚,记忆保存,呼吸正常。可很快进入REM睡眠,醒后恢复完全。

3、睡眠瘫痪

见于约30%的患者。是睡眠中发生在才入睡或才觉醒时的一过性的全身性无力,患者意识保存但不能活动、不能说话,常常伴有恐惧害怕,甚至濒死感等内心体验,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症状发作往往自行终止或被轻轻触动所终止。

4、睡眠幻觉

见于约30%的患者。是指睡眠觉醒转化时出现的生动的、多为不愉快的感觉性体验,可以为视、触、听和运动性幻觉;可分为入睡前幻觉和醒后幻觉。

5、部分患者还可有自动症、遗忘症、耳鸣、抑郁和焦虑等症状。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下丘脑分泌素水平明显降低。

8

诊断要点

主要依据发作性睡病临床四联征诊断,根据2014年最新颁布的ICSD-3诊断标准,发作性睡病可以分成两型,包括发作性睡病1型和2型。具本诊断依据如下:

1、发作性睡病1型,须同时满足A、B两项条件:

(1)患者存在白天难以遏制的困倦和睡眠发作,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

(2)满足以下1项或2项条件:

①猝倒发作,MSLT检查平均睡眠潜伏期≤8分钟,且出现≥2次REM起始睡眠。

②脑脊液中hypocretin-1浓度≤110pg/ml或110pg/ml或>正常参考值的1/3。

(5)嗜睡症状和(或)MSLT结果无法用其他睡眠障碍,如睡眠不足、OSAS、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或药物、物质撤药。

9

鉴别诊断

1、特发性睡眠过多症

常缺乏与快速眼动睡眠相关的表现,如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等,无发作性睡病的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表现。

2、Kleine-Levin综合征

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青少年嗜睡贪食症。周期性发作性睡眠过多,睡眠时间过长,可持续数天到数周。常有醒后兴奋、躁动、冲动等精神症状;伴善饥多食。每年发作可达3~4次,起病多在10~20岁,男性较多,成年后可自愈。

3、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

由于50%左右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可出现自动行为和遗忘,容易被误诊为癫痫。癫痫没有不可控制的睡眠和猝倒发作,多导睡眠图有利于鉴别。

4、其他

还需要与低血糖反应性发作性睡病、低血钙性发作性睡病、脑干肿瘤所致的发作性睡病鉴别。

10

治疗

(一)治疗

发作性睡病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通常采用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精神心理治疗的综合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中枢兴奋药的应用。

1、传统的中枢兴奋药包括苯丙胺(安非他明)、哌甲酯(利他林)、匹莫林等,其机制是促进突触前单胺递质释放、抑制再摄取,长期应用注意其成瘾和依赖。

2、目前比较推荐的治疗药物是新型的中枢兴奋药莫达非尼,主要作用于突触后膜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通过激活下丘脑觉醒中枢达到催醒作用。莫达非尼不良反应轻,是目前已知最安全的理想药物,但该药对猝倒发作的效果差。

3、其他药物:三环类抗抑郁剂如普罗替林、丙米嗪、氯丙咪嗪等以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可以用于治疗猝倒发作、睡眠麻痹、入睡前幻觉。

(二)预后

本病多数是持续终生,一部分患者也可随年龄增长逐渐有所减轻。

11

日常护理

1、心理护理

有些患者自卑感较重,性格孤僻,为避免别人看到自己发病的样子,尽量回避各种社交活动,加上嗜睡的影响,致使学业不佳或者工作表现不尽如人意。患者家属鼓励患者多参加有益健康的文体活动,保持积极乐观开朗的心态。

2、用药护理

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时定量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告知医生。

3、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控制盐的摄入,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生活管理

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参加危险性体育竞技活动,如登山、游泳、骑车等;成年患者应避免从事高危险性或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如高空、水下、驾驶和高压电器等工作,以防止发生意外。可以白天间歇小睡,可每3~4个小时小睡15~20分钟,以有利于保持清醒状态。独自外出,随身携带联系卡(注明本病的性质、临床表现、特点、与家人的联系方法),以便发作时能及时处理。

5、病情监测

家属应多陪伴患者,发现睡眠瘫痪发生时呼唤或轻轻晃动患者,使睡眠瘫痪及时终止。

6、复诊须知

患者遵医嘱复诊,复查脑电图等有关项目。复诊时携带相关的病历资料。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12

防治措施

此类患者不宜从事高空、水下、驾驶和高压电器等危险工作,以防发生意外。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