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足菌肿症状及发病原因 足菌肿如何预防

足菌肿症状及发病原因 足菌肿如何预防

2020-03-28 15:20阅读(61)

足菌肿(mycetoma)是由不同种类的真菌(真菌性足菌肿)或放线菌(放线菌足菌肿)通过伤口植入引起的皮下组织和骨骼感染,最常见于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一些干旱

1
足菌肿(mycetoma)是由不同种类的真菌(真菌性足菌肿)或放线菌(放线菌足菌肿)通过伤口植入引起的皮下组织和骨骼感染,最常见于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一些干旱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印度及亚洲也有流行,其他地方为散发。

2

流行病学

足菌肿好发于热带、潮湿和多雨的地区和季节。虽发生于世界各地,但以中美、南美、非洲以及印度等地区发病率高,我国有散在发病。外伤是本病的重要诱因。

1、传染源

引起本病的致病菌寄生于土壤中。

2、传播途径

人皮肤有损伤接触致病菌后即可感染。

3、易感人群

本病发于各年龄组,20~50岁最常见;大多为接触土壤的户外工作者,有皮肤损伤史。未见人与人或动物与人的互相传染。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有20余种真菌和放线菌与足菌肿有关。从土壤或植物及腐败植物中分离出来。约有6种真菌是真菌性足菌肿的常见病因,5种需氧性放线菌是放线菌性足菌肿的常见致病菌。引起足菌肿的主要致病菌因世界各地区而异。足菌肿大多发生在户外活动或农牧业劳动者,接触土壤、植物刺伤后致病菌从环境植入伤口。病灶位于皮下组织和骨骼,导致骨髓炎,形成相互贯通的窦道。足菌肿的特点是微生物形成为丝状颗粒团,被中性粒细胞包围形成脓肿及颗粒,经窦道排出到皮肤表面。

5

症状

足菌肿最常见于足部(70%以上),其次是手部(约10%)以及与土壤或腐生物相接触的身体其他部位,如肩背、颈部和头后部,尤其是搬运被土壤污染的木材或货物者。虽致病菌不一,但临床表现相似。外伤后数月出现小的坚实的无痛性皮下结节。病灶处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且伴皮肤肿胀,有单个或多个窦道向皮肤外排出含有特征性颗粒的脓液。新旧窦道交替出现和愈合,感染向邻近组织扩散累及骨骼。最终可影响到局部关节的运动。大多无明显疼痛,约20%病例因疼痛而就诊。放射学检查常见局灶性骨质破坏伴空洞形成。真菌性足菌肿一般较放线菌性足菌肿进展慢、破坏性小、病变趋于局限性。放线菌性足菌肿皮损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融合,进展较迅速,累及骨骼早且较广泛。

6

并发症

脓肿侵及邻近结构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骨骼时可引起骨膜炎、骨髓炎和骨坏死,导致畸形和残疾。

7

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

放线菌性颗粒为非常细的菌丝(直经<1μm),真菌性的颗粒含有短菌丝(直经2~4μm),可有色素。

2、病原体培养

将颗粒(或分泌物或组织块)接种到琼脂平板上,在25~30℃和37℃孵育。最常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不加抗生素而加放线菌酮以分离放线菌,选择性培养基中还包括脑-心浸汁或血琼脂;加抗生素而不加放线菌酮以分离真菌。放线菌生长缓慢应持续培养6周。如果培养阴性,可在蜡块组织切片中,利用显微镜下激光切割收集颗粒,提取DNA,用细菌和真菌的通用引物做PCR,产物测序鉴定菌种。

8

诊断要点

足菌肿特征性表现是窦道中含有放线菌或真菌菌丝形成的颗粒,据此与着色真菌病、皮肤结核以及其他疾病相鉴别。如身体其他部位受累查不到颗粒时则难以诊断。用注射器穿刺柔软而未溃烂的结节,或用解剖针通过吸取窦道中流出的分泌物可检到颗粒。若无脓液应切下取小块组织,用70%酒精洗涤颗粒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再接种培养。肉眼观察颗粒可提供病原菌线索,但最终依靠培养及分子鉴定。

9

鉴别诊断

1、皮肤结核

可有瘘管,骨质破坏和瘢痕,但脓液内无颗粒,真菌镜检及培养阴性。

2、慢性骨髓炎

脓液中无颗粒,真菌镜检及培养阴性。X线影像可帮助诊断。

3、着色真菌病

可有瘢痕和象皮肿,好发足部,但无瘘管和脓液中无颜色颗粒出现,培养出的真菌种类不同。

4、象皮病

无瘘管及真菌检查阴性,病史有助于诊断。

10

治疗

(一)治疗

放线菌性足菌种的治疗常联用两种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唑加利福平。磺胺类药物或砜类可以代替复方磺胺甲噁唑,也可应用链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平均疗程约为9个月,直到疼痛和肿胀消失,分泌物和颗粒排除停止,窦道闭合;再继续维持治疗(可用阿莫西林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相同时间确保疗效。对真菌性足菌肿可用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但疗效差异较大,效果不理想者应手术治疗,必要时截肢。

(二)预后

足菌肿若累及头颅和胸壁可致命,而累及肢体者主要是致畸和致残。

11

日常护理

1、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因疾病的不适症状,或处于对截肢的恐惧,导致出现焦虑、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家属要及时给予安慰、关心,缓解不良情绪。此外,患者也可通过与医生进行交流,了解关于治疗的措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2、生活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勤剪指甲,勤洗脚,保证足部皮肤干燥、清洁;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防止过度劳累加重不适症状;

(3)避免剧烈活动,注意个人安全,避免意外情况导致加重病情;

(4)合理膳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

(5)在保护患肢的情况下,病情较轻或缓解者,可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有助于增强体质。

3、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定时、定量用药,学会药物的正确用法,了解药物的用量、疗程和不良反应,一旦发生不适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进行相关处理,防止耽误治疗。

4、病情监测

观察患部的皮肤恢复情况,注意不适症状是否逐渐减轻,病情是否逐渐好转,有无突然发剧烈疼痛感,若发现病情加重,手术切口愈合不理想,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相关治疗。

5、复诊须知

遵循医嘱,定期进行复查,一旦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诊治。

12

防治措施

由于本病多因田间劳动时,皮肤破损致病菌侵入而引起,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外伤和接触腐烂物质,有外伤时应及时清创处理。对于较小的病损应尽早治疗,可避免加重。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