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口腔白斑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口腔白斑病如何预防

口腔白斑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口腔白斑病如何预防

2020-03-28 13:41阅读(59)

口腔白斑病(oralleukoplakia,OLK)是指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片或斑块,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疾病者,属癌前期病变或潜在恶性病患范畴,不包括

1
口腔白斑病(oralleukoplakia,OLK)是指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片或斑块,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疾病者,属癌前期病变或潜在恶性病患范畴,不包括吸烟、局部摩擦等局部因素去除后可以消退的单纯性角化病。

2

流行病学

口腔白斑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1、均质型

2、非均质型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口腔白斑病的病因与局部因素的长期刺激及某些全身因素有关,部分口腔白斑原因不明。

1、吸烟等理化刺激因素

吸烟是口腔白斑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口腔白斑病的发病率与吸烟史的长短及吸烟量呈正比关系。乙醇是引起口腔白斑病的另一独立危险因素。其他诱发因素包括食用刺激性食物,咀嚼槟榔,咬颊、牙齿的残根、残冠刺伤黏膜等。

2、感染

念珠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口腔白斑病的发生有关。口腔白斑患者中,白色念珠菌阳性率约为34%。

3、全身因素

锌、锰等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A、E等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等可能与口腔白斑病有关。维生素B缺乏能改变上皮的氧化,使之对刺激敏感而易患白斑。

5

症状

白斑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可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龈、舌、颊部为白斑高发部位。患者可无症状或自觉局部粗糙、木涩,较周围黏膜硬。伴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刺激痛或自发痛。

口腔白斑病可分为均质型与非均质型两大类;前者如斑块状、皱纹纸状;而颗粒状、疣状及溃疡状等属于后者。

1、斑块状

白色或灰白色均质型斑块,边界清楚,触之柔软,平或稍高出黏膜表面,其表面可有皲裂,不粗糙或略粗糙,周围黏膜多正常。患者多无症状或有粗糙感。

2、皱纹纸状

病损呈灰白色或白垩色,边界清楚,表面粗糙,但触之柔软,周围黏膜正常。患者除粗糙不适感外,亦可有刺激痛等症状。多发生于口底及舌腹。

3、颗粒状

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致黏膜表面不平整,病损间杂黏膜充血,似有小片状或点状糜烂,患者可有刺激痛。本型白斑多数可查到白念珠菌感染。颊黏膜口角区多见。

4、疣状

损害呈灰白色,表面粗糙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明显高出黏膜,质稍硬。疣状损害多发生于牙槽嵴、口底、唇、腭等部位。

5、溃疡状

在增厚的白色斑块上,有糜烂或溃疡,可有或无局部刺激因素。患者感觉疼痛。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可行脱落细胞检查、甲苯胺蓝染色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8

诊断要点

1、白斑的发生率与吸烟时间的长短及吸烟量呈正比关系。饮酒、喜食烫食和酸辣、喜嚼槟榔等局部理化刺激也与白斑的发生有关。

2、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可引起上皮对刺激敏感而易患白斑。

3、口腔黏膜白斑好发部位为颊、唇、舌、口角区、前庭沟、腭及牙龈,双颊咬合线处多见。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均质型较硬的斑块,平或稍高出黏膜表面,不粗糙或略粗糙,柔软。患者主观症状有粗糙感、刺痛、味觉减退、局部发硬,有溃烂时出现自发痛及刺激痛。

4、可分为四型:均质状白斑(皱纹纸状和斑块状)、颗粒-结节状白斑、溃疡型白斑、疣状型白斑,后三型发生癌变。

5、白斑属癌前病变,如病变的某一部分显著变白,呈疣状,或出现糜烂、溃疡,或基底部出现硬结时,可作活检,以排除恶变的可能。

6、病理检查显示上皮过度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若具有上皮异常增生时,考虑有较大的恶变倾向。

9

鉴别诊断

1、白色角化症

长期受机械或化学刺激而引起的黏膜白色角化斑块。表现为灰白色或白色的边界不清的斑块或斑片,不高于或微高于黏膜表面,平滑,柔软。去除刺激因素后,病损逐渐变薄,可完全消退。组织病理为上皮过度角化,固有层无炎细胞或轻度炎细胞浸润。

2、白色海绵状斑痣

又称白皱褶病,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遗传性或家族性疾病。表现为灰白色的水波样皱褶或沟纹,有特殊的珠光色,表面呈小的滤泡状,形似海绵,具有正常口腔黏膜的柔软与弹性,无发硬粗糙。皱褶有时可以揭去,揭去时无痛、不出血,下面为类似正常上皮的光滑面。病理变化为过度角化和不全角化,棘细胞增大、层次增多,结缔组织中少量炎细胞浸润。

3、白色水肿

表现为透明的灰白色光滑的“面纱样”膜,可以部分刮去,晚期则表面粗糙有皱纹。白色水肿多见于前磨牙及磨牙的咬合线部位。组织病理变化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内水肿,胞核固缩或消失,出现空泡性变。

4、口腔扁平苔藓

注意鉴别斑块型扁平苔藓与白斑,必要时可行病理检查。

5、黏膜下纤维化

早期为小水疱与溃疡,随后为淡白色斑纹,似云雾状,可触及黏膜下纤维性条索,后期可出现舌运动及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自觉症状。以颊、咽、软腭多见。病理检查可见过度不全角化,上皮萎缩,钉突消失,有时上皮增生及萎缩同时存在。部分患者伴有上皮异常增生,上皮下胶原纤维增生及玻璃样变。

6、梅毒黏膜斑

二期梅毒患者颊部黏膜可出现“梅毒斑”。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红斑,随后表面糜烂,假膜形成不易揭去,乳白色或黄白色,直径0.5~1cm,稍高出黏膜表面,中间凹陷,表面柔软,基部较硬。同时伴有皮肤梅毒疹—玫瑰疹的出现。实验室检查,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快速试验(RPP)及梅毒螺旋体血凝素试验(TPHA)可确诊。

10

治疗

1、去除刺激因素,如戒烟、禁酒,少吃烫、辣食物等。去除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

2、0.1%~0.3%维A酸软膏局部涂布,不适用于充血、糜烂的病损。50%蜂胶玉米朊复合药膜或含维生素A、E的口腔消斑膜局部敷贴。

3、局部用鱼肝油涂搽,也可内服鱼肝油,或维生素A5万U/d。局部可用1%维A酸衍生物RAⅡ号涂搽。

4、白斑在治疗过程中如有增生、硬结、溃疡等改变时,应及时手术切除活检。对溃疡型疣状、颗粒型白斑应手术切除全部病变活检。

5、激光治疗、冷冻治疗、微波治疗。

6、中医中药治疗。

7、对病损已治愈的白斑要追踪观察,定期复查,每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11

日常护理

1、一般护理

作好卫生宣教,让患者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常用淡盐水漱口,戒除烟酒,生活起居有规律,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的刺激性食品。

2、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保持乐观的情绪,配合局部及全身治疗,减少癌变的概率。

3、病情观察

协助医生观察口腔黏膜的颜色、性质,及早报告医生。

4、治疗护理

评估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机体状况、口腔黏膜改变情况。根据病情正确地进行局部处理及用药。

5、健康教育

帮助患者认识病因,养成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指导患者养成进行口腔清洁的良好习惯,指导康复期患者及家属学习口腔护理的知识和方法,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识,减少口腔并发症的发生。

12

防治措施

1、作好卫生宣教,是口腔白斑早期预防的重点。

2、去除刺激因素,如戒烟、禁酒,少吃烫辣食物等。去除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

3、有全身疾病要及时调整治疗。

4、白斑属癌前病变,出现以下情况者有癌变倾向,应定时到口腔科复查:

(1)年龄60岁以上患者。

(2)不吸烟的年轻女性患者。

(3)吸烟时间长、烟量大者。

(4)白斑位于危险区舌缘、舌腹、口底以及口角部位。

(5)疣状、颗粒型、溃疡或糜烂型,易恶变。

(6)具有上皮异常增生者,程度越重越易恶变。

(7)有白色念珠菌感染者.

(8)病变时间较长者。

(9)自觉症状有刺激性痛或自发性痛者。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