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战壕足症状及发病原因 战壕足如何预防

战壕足症状及发病原因 战壕足如何预防

2020-03-28 13:40阅读(63)

战壕足(trenchfoot)是长时间站立在低温、潮湿环境中不动,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于足部至小腿的非冻结性冷损伤。病理表现早期不明显。当出现功能障碍、营养性损害

1
战壕足(trenchfoot)是长时间站立在低温、潮湿环境中不动,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于足部至小腿的非冻结性冷损伤。病理表现早期不明显。当出现功能障碍、营养性损害时病理象为广泛的血管损伤和坏疽,可见小动脉狭长,大小静脉纤维性收缩伴出血和血栓形成。真皮、皮下脂肪和肌肉斑状纤维化。神经也可受累。常见症状为初期仅双脚感觉寒冷,继则麻木,有时脚底有刺痛或钝痛感。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1、临床分期

(1)充血前期

暴露冷湿环境后即可产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最初仅感一般的寒冷不适,随着暴露的持续,继而感觉迟钝,肢体变冷、苍白、麻木、轻度肿胀,周围脉搏减弱或消失。

(2)充血期

于患者脱离冷环境数小时后即可产生,可持续6~10周。被累肢体变红、热:无汗和明显肿胀,周围脉搏跳动,出现弥漫性灼痛,不断加剧,于第10天起代之以发作性刺痛,往往受热加剧,遇冷缓解,并可由多种刺激所出现僵硬、肌无力和表浅性坏疽,于负重及坏疽区可出现大疱,可发生表皮剥脱和毛发甲板的脱落,常有继发细菌感染。

(3)充血后期

可持续数月或数年,被累肢体局部温度降低有冰凉感,常见Raynaud现象、感觉过敏、多汗、关节僵硬、复发性水肿、创伤性大疱、皮肤及附件娄缩。

2、分度

临床上把战壕足按组织损伤轻重分为四度,一度表现为局部麻木,皮肤发红和轻或中度水肿。二度的特征是皮层有水疱,不一定出现溃疡,易愈合。三度者皮肤全层损伤,偶有皮下组织损伤,水疱有或无。如有水疱则疱壁较二度的水疱要厚。疱内为血水样内容物。皮肤干燥、硬实无弹性。四度可有浅或深部坏疽形成,与正常皮肤颜色明显不同。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现的,由于战时军人长时间站立于湿冷的战壕内而发生的损伤。实际上,在任何低温和潮湿条件下,采取蜷曲姿势,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加上鞋袜潮湿而未及时更换,或脚汗较多,均可发生本病。吸烟和血管性疾病也可能与本病有关。

5

症状

发病缓慢,初期仅双脚感觉寒冷,继则麻木,有时脚底有刺痛或钝痛感。在足部肿胀时,色如蜡,行走及平衡困难,如履棉花。以后患处又呈充血现象,出现点状出血,发生水肿、水疤,浅层组织可发生坏死。疼痛要持续好几个月,后遗的感觉和血管变化可能持续1年或更长的时间。如果此时再次冷暴露,可导致永久性变化。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根据长时间站立在低温、潮湿环境中不动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双脚感觉寒冷,继则麻木,有时脚底有刺痛或钝痛感的症状,结合病理检查可确诊战壕足。

9

鉴别诊断

1、浸渍足

下肢(主要是足)冷水(0~10℃)或泥浆中长时间浸泡且缺乏运动时发生的非冻结性冷损伤称为浸渍足,多见于船员、水手和海军官兵。其病程缓慢,大体上经历缺血期、充血期、充血后期及后遗症期。缺血期足背发凉、肿胀,有沉重和麻木感,动脉搏动微弱或消失;充血期有时有水疱,重者伴有肌无力和肌萎缩;充血后期肿胀和炎症反应逐渐减轻,皮温下降,严重者可有组织坏死、脱落;后遗症期患部对寒冷和负重较敏感,有疼痛、多汗等症状,可持续数年。

2、冻疮

冻疮是最常见的一种非冻结性冷损伤,多发生于低温、潮湿条件下,如气温为0~10℃的初冬或早春季节。身体暴露部位和末梢处,如手、足、耳、面颊等为好发部位,手、足尤为多见。初发时皮肤红斑、发绀、发凉、肿胀并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感觉异常,灼热、刺痒,局部温暖时尤甚,有时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浅表溃疡,并可继发感染成为化脓性炎症。冻疮的原发病变为真皮血管周围炎症,主要累及真皮浅层及中层,局部血管壁因水肿而疏松,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如未合并感染,一般在离开低温环境后冻疮可自愈(伤后5~7天)。局部每日用1‰氯已定液温浸或用1%呋喃西林乳膏外涂,或仅用温水浸泡,并适当包扎保暖,均可加速治愈。愈后无明显后遗症,但容易复发。

10

治疗

关于战壕足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而确切的方法,普遍观点认为战壕足的治疗与冻伤不同,不需融化,在几小时内给予血管扩张药和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做交感神经切除术或足部注射肝素,通常需要使用镇痛药物,但要给予最小剂量,而且应尽早停用,适当应用大剂量维生素合剂。有人主张头48小时内每8小时给10%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500ml,连续3周,1次/日,治疗24小时以后损伤肢体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在治疗的同时应积极进行活动锻炼,以恢复肌张力,加速功能的早期恢复。截肢术应尽量推后进行,对水疙、溃疡或感染坏疽者,同冻伤治疗。

11

日常护理

1、脱掉湿袜子,让鞋子透气。

2、戒烟,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3、做好病情监测,遵医嘱定期检查。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