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外伤后颅内积气症状及发病原因 外伤后颅内积气如何预防

外伤后颅内积气症状及发病原因 外伤后颅内积气如何预防

2020-03-28 13:40阅读(61)

外伤后颅内积气又称外伤性气颅,其发生率约为颅脑损伤的9.7%,几乎均因颅底骨折累及副鼻窦或乳突气房而致,故常合并脑脊液漏,空气经骨折线进入颅内之后,可积于

1
外伤后颅内积气又称外伤性气颅,其发生率约为颅脑损伤的9.7%,几乎均因颅底骨折累及副鼻窦或乳突气房而致,故常合并脑脊液漏,空气经骨折线进入颅内之后,可积于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内或脑室内,以单侧为多,少数可引起双侧性积气。有时引起气颅的裂孔具有单向活瓣的特点使颅内积气量不断增加而成张力性气颅,临床上有颅内压力增高及脑受压的表现,严重时可引起脑疝。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外伤后颅内积气发生机制是由诸多因素引起的:

1、颅骨骨折、硬脑膜破裂形成的活瓣作用

当病人咳嗽、喷嚏、呕吐及躁动时,颅内压力发生一过性变化,由于脑血管的自身调节作用,增高的压力迅速减低,形成了瞬间的负压,外界空气包括颅底气化骨内的气体通过硬脑膜裂口被吸入颅内,使颅内气体积聚不断增多。

2、脑脊液外漏的置换作用

颅底骨折,脑脊液漏出较多,起倒置汽水瓶现象而使颅底气化骨及外界气体被吸入颅内,并且因为患者常取仰卧位的关系,气体往往积聚于前、中颅底,但积气量一般不会太多。

3、开放性颅脑伤或火器性脑穿透伤

在开放性颅脑伤或火器性脑穿透伤时可使空气直接带入颅内,形成硬脑膜下、脑内及脑室内积气,脑室内大量积气不仅气体可刺激脑室壁,而且可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进入颅内的气体可位于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室内,也可位于脑实质或血肿内。

5

症状

颅内积气较少时,临床上多无颅内压增高表现,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头痛、出汗等刺激症状,如伴有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则可出现脑膜炎症状。如为张力性气颅,因其单向活瓣的特点,颅内积气量可不断增加,致颅压明显增高,形成占位效应,严重时可致脑疝。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气颅早期较易遗误。诊断主要靠X线照片或CT扫描检查,可见颅腔内积气,少量气体多分散在额颞部蛛网膜下腔,大量积气常在额颞顶部,尤其是额部为著,严重时双额部大量积气,在CT扫描断面图上恰似山嵴状而呈“富士山征”。

9

鉴别诊断

1、颅内占位病变

有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定位体征,CT或MRI可确诊。

2、脑积水

症状与气颅相似,积水量较大时亦有颅内压增高症状与体征,CT或MRI可以鉴别。

10

治疗

气颅的治疗依伤情而定。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火器性脑穿透伤伴有颅内积气时,应一次彻底消创,排空积气,妥善修复硬脑膜。对少量的无张力性散在积气,则除给予抗菌治疗预防感染外无需特殊处理,气体常能自行吸收。对伴有脑脊液漏的复发性气颅,应按脑脊液漏的修补原则,及时施行手术。对大量张力性颅内积气的病人,必须尽早钻孔排气,任何迟疑和观望都是危险的,病人可以因为打个喷嚏而使颅内压急骤升高,从而引起脑疝甚至死亡。

11

日常护理

1、心理指导

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疏导,满足其合理的需要,多向患者宣传好的治疗病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护理知识指导

经常巡视病房,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护理措施,嘱患者多卧床休息,可抬高床头15o~30o,以促进舒适感。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勿用力擤鼻涕、咳嗽及打喷嚏,不可用力排便,以免引起颅内压增高。

3、饮食指导

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粗纤维的、易消化的食物,禁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多喝蜂蜜水、吃香蕉等,防止便秘。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