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乙状结肠扭转症状及发病原因 乙状结肠扭转如何预防

乙状结肠扭转症状及发病原因 乙状结肠扭转如何预防

2020-03-28 13:21阅读(61)

乙状结肠扭转(sigmoidvolvulus)是指乙状结肠以其系膜为中轴发生旋转,导致肠管部分或完全梗阻。||| 流行病学 乙状结肠扭转是结肠扭转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占65%

1
乙状结肠扭转(sigmoidvolvulus)是指乙状结肠以其系膜为中轴发生旋转,导致肠管部分或完全梗阻。

2

流行病学

乙状结肠扭转是结肠扭转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占65%~80%,其次为盲肠和横结肠。60岁以上老年人是年轻人发生率的20倍。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率约2:1。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临床上分为亚急性(约80%)和急性(20%)两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乙状结肠常发生扭转的解剖学基础:①肠管有较大的活动度;②肠系膜较长,但系膜根部较窄,对造成扭转起着支点作用;③肠腔内常有粪便积存,由于重力作用,体位突然改变或强烈的肠蠕动可诱发扭转。扭转以逆时钟方向多见,扭转超过180°可造成肠梗阻;超过360°则肠壁血运可能受到影响,扭转形成的肠梗阻为闭襻性肠梗阻。

5

症状

主要症状为腹痛和进行性腹胀。

1、亚急性乙状结肠扭转

多见于男性老年人,常有慢性便秘史。部分病人曾有类似发作,并随排便排气而腹痛自行消失的病史。发病大多缓慢,主要表现为中下腹部的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剧和进行性腹胀。查体可见腹部明显膨隆,不对称,有时可触及有压痛的囊性肿块,无显著腹膜刺激征,主要为低位不完全性肠梗阻或完全性肠梗阻的表现。

2、急性乙状结肠扭转

多见于青年人,起病急骤,剧烈腹痛,呕吐出现早而频繁,腹胀反而较轻,主要为典型的绞窄性低位肠梗阻的表现,查体可发现急性腹膜炎体征。

6

并发症

急性乙状结肠扭转常并发肠坏死或穿孔,临床表现出急腹症症状。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慢性便秘者,既往有多次腹痛。此次起病急骤,有典型的低位肠梗阻表现,如左下腹绞痛、腹胀、呕吐等,可疑为乙状结肠扭转。体检见明显腹胀,左下腹可扪及到扭转的肠曲等;X线平片见巨大胀气的扭转乙状结肠襻,钡灌肠示钡剂在扭转处受阻,或呈“鸟嘴”样畸形,或为锥形狭窄即可明确诊断。

9

鉴别诊断

急性乙状结肠扭转合并肠坏死或穿孔时,需与消化道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等相鉴别,常需进行急症手术探查。

10

治疗

(一)治疗

应按肠梗阻治疗原则进行处理,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

1、非手术治疗

在无绞窄性肠梗阻表现时,试用非手术复位。具体方法有:

(1)温盐水低压灌肠法:复位率不高,占5%~10%。

(2)乙状结肠插管法:在乙状结肠镜下插入粗导尿管或肛管,复位率可达80%~90%。

(3)纤维电子结肠镜复位:直视下边充气边缓慢插入纤维电子结肠镜,通过扭转部位促使其复位,此法盲目性小,比较安全,成功率亦高。

由于非手术复位的复发率为55%~90%,且一旦出现绞窄性乙状结肠扭转,死亡率为50%~70%,故复位后应尽早施行择期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急性乙状结肠扭转有肠坏死及腹膜炎征象;肠腔内出现血性肠内容物;反复发作的乙状结肠扭转;经非手术复位失败。

(2)手术原则:如有肠坏死,或积粪较多,污染严重,病人一般情况较差,可行Hartmann手术;如病人一般情况尚好,术中能较好地灌洗结肠,可行乙状结肠切除并一期吻合;非手术复位成功后可择期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切除术。

(二)预后

乙状结肠扭转及时治疗,多数预后良好,若有肠绞窄,甚至破裂穿孔则预后较差。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其病死率较高。如乙状结肠扭转非手术治疗好转后,应进一步检查发病原因,必要时,可行择期手术消除病因,以防复发。

11

日常护理

1、执行术前一般护理

2、急性肠扭转

(1)密切观察腹痛、腹胀情况,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情况。

(2)放置胃管,记录胃液量。

(3)密切观察大便性状。

(4)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

择期手术者,应给予正规的肠道准备。

2、术后具体护理措施

(1)鼓励患者术后早期变换体位,下床活动。

(2)观察排便量、性状,次数及腹部症状。

(3)患者如无并发症,5~6天开始经口进饮食。

(4)对有暂时便秘、腹泻倾向者,要报告病情并按医嘱变更饮食,给缓泻剂或止泻剂。

(5)仅行乙状结肠扭转复位者,术后应密切观察该段结肠功能恢复情况,如有排便困难,应少量多次低压灌肠。

12

防治措施

针对导致乙状结肠扭转的常见致病因素进行预防,如习惯性便秘的老人要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适量运动、必要时口服润便药物;手术后腹腔内粘连的患者切忌暴饮、暴食、饱餐后运动等。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