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无巩膜症状及发病原因 无巩膜如何预防

无巩膜症状及发病原因 无巩膜如何预防

2020-03-28 12:20阅读(64)

无虹膜(aniridia)是一种少见的眼部先天畸形,几乎都是双眼受累。常伴有角膜、前房、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异常,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流行病学 发病率约

1
无虹膜(aniridia)是一种少见的眼部先天畸形,几乎都是双眼受累。常伴有角膜、前房、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异常,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

流行病学

发病率约为1/10万,男女两性发病相同。约有2/3的无虹膜患者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3的患者呈散发性,多为隐性遗传。散发性患者中又有1/3患Wilm瘤,多为隐性遗传,且常伴有小脑运动失调、智力迟钝或生殖器异常等。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无虹膜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通过基因连锁组合分析、基因定位分析和细胞遗传学分析,将引起无虹膜的基因定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1区3带,开始称之为“AN”基因,后发现与鼠的PAX-6基因同源,而被命名为PAX-6基因。PAX-6基因是一种具有14个外显子的高度保守的基因,编码一组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对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PAX-6基因突变产生截短的PAX-6蛋白,无法执行正常的转录调控功能,会导致无虹膜症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主要有两种学说即外胚层学说和中胚层学说。此外,环境因素作为致畸因子亦应重视。外胚层学说认为,在妊娠12~14周时,神经外胚层发育障碍,致视杯缘不发育,导致虹膜不发育及其他外胚层缺陷,如视网膜、黄斑发育异常,瞳孔肌缺如等。中胚层学说则认为,胚胎第2个月时中胚层发育障碍,晶状体血管膜的晶状体囊-瞳孔血管未萎缩而残留阻碍视杯缘的生长,中胚层向前延伸长入外胚层与视杯缘时,表现为前房周边的一条窄带,阻滞外胚层向前生长,结果均导致虹膜发育不良。但此学说不能解释其他神经外胚层发育异常。

5

症状

患者常会出现畏光、流泪等症状,并可伴有眼球震颤、斜视、上睑下垂等,视力多较差,并随疾病的进展而呈进行性下降。常合并其他眼部疾病,进一步影响视力。

1、角膜异常

无虹膜患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645μm,比正常人的中央角膜厚度高出大约100μm。有较多患者早期就有周边角膜血管翳及角膜混浊,随年龄增长逐渐进展至角膜中央部。偶有小角膜、角膜硬化症及角膜与晶状体粘连的情况。

2、青光眼

50%~75%的患者可合并有青光眼,多于青春期前发病。青光眼的发生与房角发育异常有关,残留的虹膜向前覆盖小梁网并与其产生粘连致房角关闭或色素阻塞小梁网使房水不能由Schlemm管流出而使眼压增高。青光眼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是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3、晶状体发育异常

50%~80%的患者伴有先天性白内障。出生时就可存在轻度前、后囊膜混浊,随着年龄的增长进一步发展为皮质性、囊膜下或板层混浊,对视力的影响较大。由于悬韧带发育不全,比较薄弱,故晶状体脱位也很常见。晶状体的先天性缺损也有报道。

4、视神经和视网膜病变

约10%的患者会出现视神经变性及黄斑中心凹发育不全,严重危害视力。黄斑中心凹发育不全常导致弱视及水平位眼球震颤。部分病例存在巨大视网膜裂孔、脱离,还有报道发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

5、与先天性无虹膜相关的综合征

最常见的为WAGR综合征。表现为先天性无虹膜伴有Wilm's肿瘤、泌尿生殖系统的异常及严重的大脑发育迟滞。散发的先天性无虹膜患者中约1/3可出现Wilm瘤,且多在3岁之前发病。Gillespie综合征包括小脑性共济失调、脑发育迟滞、上睑下垂及先天性无虹膜。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Marfan综合征的部分患者也存在明显的虹膜发育不全,但虹膜的完全缺失较为少见。还有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综合征表现为先天性无虹膜及髌骨发育不全,外显率可达到100%。

6、伴发的其他全身症状

PAX-6基因除了参与胚胎眼球的发育外,对中枢神经系统、胰腺、鼻等多器官的发育都至关重要,故其突变可引起多种眼外表现,如大脑发育畸形、小脑性共济失调、嗅觉异常、糖耐量下降、畸形足、多趾,牙齿发育不全等。

6

并发症

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全身性的异常,包括智力低下、泌尿生殖器发育异常和Wilms瘤,以及黄斑发育不良、白内障及屈光不正等。

7

实验室检查

遗传学检查:可以了解每一例无虹膜症患者是何种遗传类型。染色体带的分析和其他在PAX-6基因上的遗传学的分析,特别是对可以用作研究的大家系。

8

诊断要点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虹膜不难诊断。但每一位就诊患者均需详细了解其家族史,对于存在相似临床表现的亲属应一并行全面检查,明确眼部和全身伴随症状,必要时应进行遗传性检查以明确病因。

详细的眼科检查十分必要,包括视力、眼压及角膜厚度等检查,裂隙灯观察了解患者的角膜、房角、虹膜、晶体及视网膜的情况。怀疑存在青光眼的患者则进一步行相应的视神经、视野检查。OCT有助于了解患者黄斑和视神经的情况。对患者行全面的全身检查以了解其他伴随病变,血糖的监测、腹部B超、颅脑CT及MRI均有助于诊断。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患者及其家属,可抽血行DNA检测明确突变位点以确诊。

9

鉴别诊断

无虹膜需要与外伤性无虹膜相鉴别。外伤性无虹膜为严重的眼挫伤、穿透伤或爆炸伤造成完全性虹膜根部离断,虹膜卷缩成团,被推向玻璃体中,或沉积于前房角底部;发生穿透伤者使虹膜排出眼外;也可因虹膜供血不足而发生组织坏死、分解、吸收。可出现眩光、继发性青光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及睫状体脱离,也可因房水分泌减少而导致低眼压。前房角镜检查可发现受伤眼虹膜完全缺如。

10

治疗

(一)治疗

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的不适,如畏光者可配戴墨镜或有色的虹膜接触镜。虹膜隔人工晶体植入术可部分提高患者的视力,但该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及黄斑水肿等并发症。而对于同时伴有其他眼部疾病的患者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无虹膜伴发角膜病变(AAK)的治疗

轻度AAK患者,可予以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滴眼;中度AAK患者可试行羊膜移植手术;重度AAK则建议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仍可反复发作角膜溃疡,致使移植失败而疗效欠佳。板层角膜移植术对AAK疗效较好,如同时辅以全身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Boston人工角膜是应用于AAK治疗的新方法,移植后无明显的排斥反应,并可提高部分患者的视力。

2、无虹膜合并青光眼的治疗

这种类型的青光眼治疗较为棘手,仍以有效地控制眼压为首要目的。药物治疗较为安全,局部应用缩瞳剂可使睫状肌收缩,有利于房水的排出。拟交感神经药、β受体阻滞剂及碳酸酐酶抑制剂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时间使用会出现耐药性而影响疗效,此时应积极予以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较多,存在房角结构异常的患者,早期可预防性地予以房角切开术,能有效预防青光眼的发生。对于已发展为青光眼的患者,房角切开术的效果较差,且手术涉及前房,易造成晶状体和悬韧带的损伤。小梁切除术疗效明显好于房角切开术,逐渐成为首选的手术方式。睫状体冷凝术虽然能有效降低眼内压,但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葡萄膜炎、葡萄膜渗漏、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长期低眼压甚至眼球痨。阀门管植入可有效降低眼压,有报道其成功率可达到60%。

3、先天性白内障及晶体异位的治疗

先天性白内障多需行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虹膜完全缺失者手术并发症较多。晶状体异位程度较轻者可暂不进行手术,但对其引起的屈光不正仍需积极予以矫正。如晶体发生半脱位或全脱位,则应行手术取出。

4、斜视、弱视的治疗

通常先天性无虹膜患者双眼视力均较差。10岁以下的患儿,如两眼视力不等而眼部结构不存在明显差异,应对视力较好的眼睛进行严格遮盖,行弱视训练。斜视者提倡尽早手术,以期获得较好的双眼视功能。

此外,全身其他系统如存在病变也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预后

预后不良。

11

日常护理

1、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畏光、视力低下等症状往往会产生恐惧和焦虑的负面情绪,患者家属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应表现出富有爱心、保持热情,耐心、细心倾听患者的主诉或困惑,尽自己所能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减轻患者对疾病未知的焦虑、恐惧心理。对于失明的患者,家属要多陪伴患者,使其保持积极乐观开朗的心态。

2、用药护理

患者一定要谨遵医嘱用药,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生活管理

日常生活中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频繁用手、衣服揉搓眼睛。避免长时间的强光照射。

4、复诊须知

谨遵医嘱按时复诊,复诊时携带既往相关病历。

12

防治措施

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预防遗传患儿的出生,提高优生率。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