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原发性肝癌症状及发病原因 原发性肝癌如何预防

原发性肝癌症状及发病原因 原发性肝癌如何预防

2020-03-28 11:41阅读(59)

原发性肝癌(primarycarcinomaoftheliver),简称肝癌,是原发于肝脏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中超过90%的肝癌为肝细胞癌,其余为胆管细胞型肝癌和混合型肝癌。|||

1
原发性肝癌(primarycarcinomaoftheliver),简称肝癌,是原发于肝脏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中超过90%的肝癌为肝细胞癌,其余为胆管细胞型肝癌和混合型肝癌。

2

流行病学

在全世界恶性肿瘤中,肝细胞癌的发病率男性居第三位,女性居第五位。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的70万,其中一半发生在我国。中国是肝癌发病的重灾区,2010年统计显示中国的发病率男性为34.7/10万,女性为13.7/10万;死亡率男性高达34.1/10万,女性为13.1/10万。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原发性肝癌病理分类主要有三种类型,肝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和混合型肝癌。

1、肝细胞型肝癌。

2、胆管细胞型肝癌。

3、混合型肝癌。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肝癌发生有关。在亚洲(日本除外)HBV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发病因素。在原发性肝癌的患者中,有乙型肝炎感染背景者占80%以上。前瞻性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有HBV感染的人群发生肝癌的危险性较普通人群高5~100倍。其中,HBsAg阳性者较阴性者危险性更高;病毒载荷量和患肝癌的危险性呈正比。在欧洲、北美以及日本,HCV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发病因素。HCV在日本肝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为80%~90%;意大利为44%~66%;美国为30%~50%。结果显示,HCV抗体阳性的人群较阴性的人群患肝癌的危险性高15~20倍。其中伴有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者发生肝癌的风险要显著高于无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者。

2、黄曲霉毒素

流行病学上黄曲霉毒素(AFB1)与肝癌有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的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潮湿,适宜于黄曲霉的生长,谷物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较为普遍,这些地区也是肝癌的高发地区。研究表明,AFB1的摄入量与肝癌的死亡率呈正相关。迄今为止,AFB1是已知最强的致癌物,可使多种动物发生肝癌,但尚缺乏导致人肝癌的直接证据。一般认为,黄曲霉毒素污染进一步增加了HBV感染人群患肝癌的危险性。

3、代谢因素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因素与肝癌的关系受到关注。糖尿病患者较对照人群患肝癌的风险高2.5倍;西方研究提示,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肝癌的重要发病因素,并认为是美国肝癌发病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4、长期饮酒和抽烟

可增加患肝癌的危险性,特别是增加HBsAg阳性患者患肝癌的危险性。在台湾一项前瞻性的研究中,HBsAg阳性患者发生肝癌的相对危险性为13.1~19.2,而HBsAg阳性患者有长期饮酒和抽烟习惯者患肝癌的相对危险性为17.9~26.9。在我国的肝癌高发区,有肝癌的家族聚集现象,提示肝癌具有遗传的倾向,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5

症状

1、症状

(1)亚临床肝癌或小肝癌

肝癌起病隐匿,不少肝癌是在体检或普查中发现,这些肝癌患者既无症状也无体征,只表现为甲胎蛋白升高和影像学上的肿块,这些患者称之为“亚临床肝癌”。在这些亚临床肝癌中,大部分肝癌直径<5cm,称之为“小肝癌”。故多数小肝癌为“亚临床肝癌”,但也有肿瘤直径>5cm,没有症状和体征的,故亚临床肝癌也包括了一部分直径>5cm的肝癌。

(2)肝癌的症状

肝区疼痛、乏力、食欲缺乏、消瘦是具有特征的临床症状。一旦出现症状而来就诊者则大多已处于中晚期。不同阶段的肝癌,其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差别。

①肝区疼痛

最常见,多为肝区的间歇或持续性的钝痛或胀痛,由癌肿迅速生长使包膜绷紧所致。如肿瘤侵犯膈肌,疼痛可放射至右肩;左叶肝癌可出现上腹疼痛,可被误诊为溃疡病、胃炎等。向右生长的肿瘤可致右腰疼痛。突然发生的剧烈的肝区疼痛或腹痛提示有癌结节的破裂出血,可有腹水、腹膜刺激征征和休克的体征。

②消化道症状

食欲缺乏、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因缺乏特异性而易被忽视。腹水或门静脉癌栓可导致腹胀、腹泻等症状。

③消耗表现

乏力、消瘦、全身衰弱,晚期少数患者可呈恶病质状。

④发热

一般为低热,偶达39℃以上,呈持续性或午后低热或驰张型高热。

⑤转移灶症状

有时成为肝癌的首发症状。如转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咯血,胸膜转移可引起胸痛和血性胸水。肺动脉及其分支癌栓栓塞,可突然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和胸痛。癌栓阻塞下腔静脉,可出现腹水、下肢严重水肿;阻塞肝静脉可出现Budd-Chiari综合征。骨转移可引起局部疼痛或病理性骨折。转移至脊柱或压迫脊髓神经可引起局部疼痛和截瘫。颅内转移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甚至脑疝而突然死亡。

⑥伴癌综合征

有时可先于肝癌本身的症状出现。常见的有:

A、自发性低血糖:见于10%~30%的患者,系因肝癌细胞的异位分泌胰岛素或胰岛素样物质;或肿瘤抑制胰岛素酶或分泌一种胰岛β细胞刺激因子;亦可因肝癌组织过多消耗葡萄糖所致。严重时可引起昏迷、休克而导致死亡。

B、红细胞增多症:2%~10%患者可发生,可能系循环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引起。

C、其他:罕见的有高脂血症、高钙血症、类癌综合征、性早熟和促性腺激素分泌综合征、皮肤卟啉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可能与肝癌组织的异常蛋白合成,异位内分泌及卟啉代谢紊乱有关。

2、体征

(1)肝脏肿大

进行性肝大为最常见的体征之一。肝质地坚硬,表面及边缘不规则,常呈结节状,少数肿瘤深埋于肝实质内者则肝表面光滑,伴或不伴明显的压痛。肝右叶膈面癌肿可使右侧膈肌明显抬高。

(2)脾大

多见于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病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或肝癌压迫门静脉或下腔静脉也能弓起充血性脾大。

(3)腹水

草黄色或血性,多因为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所致。腹腔内种植可引起血性腹水,肝癌破裂可从腹腔内抽出不凝血。

(4)黄疸

当癌肿广泛浸润可引起肝细胞性黄疸;如侵犯或压迫肝内胆管或肝门淋巴结压迫肝管可引起梗阻性黄疸。

(5)转移灶相应的体征

可有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胸膜转移可出现胸腔积液或血胸。骨转移可有局部压痛,有时可出现病理性骨折。脊髓转移压迫脊髓神经可表现截瘫,颅内转移可出现偏瘫等神经病理性体征。

6

并发症

可由肝癌本身或并存的肝硬化引起,常见于病程的晚期,是肝癌的主要致死原因。

1、肝性脑病

常为终末期肝病的并发症,占死亡原因的34.9%。消化道出血、大量利尿或高蛋白饮食等是常见的诱因。

2、消化道出血

占死亡原因的15.1%。合并肝硬化或门静脉、肝静脉癌栓者可因门静脉高压而引起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也可因胃肠黏膜糜烂、凝血机制障碍而出血。

3、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发生率为9%~14%。肝癌组织坏死、液化可致自发破裂或因外力而破裂。如限于包膜下可有急骤疼痛,肝脏体积迅速增大;若破入腹腔引起急腹痛、腹膜刺激征,严重者可致出血性休克或死亡。

4、血性胸腹水

膈面肝癌可直接浸润或经血流或淋巴转移引起血性胸水,常见于右侧。血性腹水可因腹腔和植转移或肝硬化凝血障碍而致。

5、继发感染

因癌肿长期消耗,机体抵抗力减弱,尤其在放射或化学治疗后血白细胞下降者,易并发各种感染,如肺炎、肠道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

7

实验室检查

1、AFP检查

AFP作为传统的肝癌标记物,可用于肝癌诊断的补充,特别有助于那些缺乏CT或MRI肝癌特征性改变的肝脏结节的鉴别诊断。尽管AFP具有一定的假阳性,但对于AFP值超过400μg/ml的患者,在排除继发性肝癌、生殖腺肿瘤或活动性肝病情况下,对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肝癌根治术后定期复查AFP亦是判断肝癌治疗效果及监测是否复发的重要指标之一。

2、CEA、CA19-9检查

有助于排查其他消化道肿瘤。

3、血液酶学及其他肿瘤标记物检查

肝癌患者血清中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等可高于正常。此外,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等的阳性率亦较高。但由于缺乏特异性,多作为辅助诊断。

4、病毒标志物检查

乙肝、丙肝病毒标志物应常规检查。

8

诊断要点

1、病史和体检

多发于男性,既往有慢性病毒性肝炎史、酗酒史、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史,可有慢性肝病或肝癌家族史,了解有无肿瘤病史和治疗情况。近期有无肝区不适、疼痛、发热、黄疸、腹块、黑便、出血倾向、少尿、意识障碍等表现。查体要注意肝硬化和门脉高压体征。

2、采用甲胎蛋白检测和B超等现代影像学检查,诊断正确率可达90%以上,有助于早期发现,甚至可检出无症状或体征的极早期小肝癌病例。

3、临床分期

肝癌的分期主要有国际抗癌联盟的TNM分期(TNM)、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CLC)、意大利肝癌分期(CLIP)、Okuda分期、日本整合计分(JIS)等分期系统。目前的分期系统大多整合了肝功能状态和体能状态,如西班牙的BCLC分期。该分期不仅包括肿瘤的大小、数目、血管侵犯、远处转移,也包括了体能状态评分、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而且,在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下,也明确了不同分期肝癌的治疗方法。因此,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CLC)为国际上广泛应用。

(1)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CLC)为:

①早期A

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B级,肿瘤结节为单发或不超过3个,最大径≤3cm;一般健康状况(PS)评分为0分。若为单个结节且胆红素水平正常、无门静脉高压,则行手术切除;若为多个结节且胆红素水平升高伴门静脉高压,但未出现伴发疾病,则行肝移植;若为多个结节且胆红素水平升高伴门静脉高压,且出现伴发疾病,则行酒精注射或射频治疗。

②中期B

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B级,肿瘤结节多于3个或最大径>3cm;一般健康状况(PS)为0分。

③晚期C

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B级;有门静脉侵犯,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一般健康状况(PS)评分为1~2分。

④终末期D

Child-Pugh分级为C级;一般健康状况(PS)>2分。

(2)目前,国内采用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上通过的将肝癌分为3型和3期的方案。

①分型

A、单纯型:临床和化验无明显肝硬化表现。

B、硬化型:临床和化验有明显肝硬化表现。

C、炎症型:病情发展快,伴持续性癌性高热或ALT持续升高1倍以上。

②分期

A、1期:无明显肝癌症状和体征。

B、2期:超过1期标准而无3期证据。

C、3期:有明确恶病质、黄疸、腹腔积液、肝外转移之一者。

(3)国际抗癌联盟1987年主编的《恶性肿瘤的TNM分类》(第4版)中规定的肝癌分类标准

①T1

单个结节,<2cm,无血管侵犯。

②T2

单个结节,<2cm,侵犯血管;或多个局限1叶,<2cm,未侵犯血管;或单个,>2cm,未侵犯血管。

③T3

单个,>2cm,侵犯血管;或多个,局限1叶,<2cm,侵犯血管;或多个,局限1叶,>2cm,伴或不伴血管侵犯。

④T4

多个,超出1叶;或侵犯门静脉主干或肝静脉。

⑤Nx

区域淋巴结不明。

⑥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⑦M0

无远处转移。

⑧M1

有远处转移。

9

鉴别诊断

1、继发性肝癌

继发性肝癌大多为多发性结节,临床上大多无肝病背景,血清AFP多呈阴性,但其他血清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A19-9糖抗原可阳性。胸腹部CT、胃镜肠镜等检查可能发现原发癌。除少数来源于胃、胰腺、结肠的继发性肝癌病例外,肝穿刺活检有助于鉴别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

2、肝硬化、慢性肝炎

需要鉴别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AFP升高。慢性肝炎活动可引起AFP升高,但多伴有血清转氨酶升高,随着肝炎活动的恢复,转氨酶恢复正常,AFP可逐渐下降,并恢复正常;而肝癌引起的AFP升高,血清AFP水平会逐步升高,不随肝功能的恢复而下降。通过同期检测AFP和肝功能多可鉴别。二是肝硬化结节。肝硬化结节有时和小肝癌难以鉴別,如超声检查可表现肝内低回声结节或高回声结节;CT表现为低密度占位。但通过增强CT或MRI,以及超声造影,多可以鉴别。

3、肝脓肿

临床表现发热、肝区疼痛和压痛明显,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反复多次超声检查常可发现脓肿的液性暗区,四周多有较厚的炎症反应区,增强CT可见到肿块周边的炎症反应带。在超声导引下诊断性肝穿刺或抗菌药物试验性治疗有助于确诊。

4、其他肝脏良恶性肿瘤或病变

如肝海绵状血管瘤、肝细胞腺瘤、炎性假瘤、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等良性病变,或邻近肝脏部位的肿瘤如胆囊癌、结肠肝曲癌、胃癌、肾上腺肿瘤等需和肝癌相鉴别。鉴别主要依赖影像学,如超声造影、增强CT或MRI检查。有时需要穿刺活检或剖腹探查方能确诊。

10

治疗

(一)治疗

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改善肝癌预后的最主要因素,而规范化的治疗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保证。对于肝癌的规范化治疗,国际上有BCLC指南(同AASLD指南)、日本的J-HCC指南、亚洲肝癌诊治共识等。2011年在卫生部的指导下,我国也制定了肝癌诊治规范。

总体而言,肝癌的治疗可分为根治性治疗和姑息治疗。根治性治疗包括肝脏移植、手术切除和局部消融治疗;姑息性治疗如肝动脉化疗栓塞、系统性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放射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西方的指南对于根治性治疗适应证限制比较严格,亚洲的指南相对较宽。

1、治疗前评估

(1)肿瘤情况

依据上腹部增强CT/增强MRI、胸部CT、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头颅CT、PET-CT。

(2)肝功能状态(Child-Pugh评分)

依据总胆红素(TB)、白蛋白(A)、凝血酶原时间(PT)、有无肝性脑病及腹水。

(3)全身情况

依据ECOG评分。

(4)有无系统性合并症

如心、肺功能,糖尿病等;血、尿、粪常规、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等。

2、治疗方案

根据肝癌治疗指南和共识决定治疗方案。

(1)外科手术治疗

肝癌的外科治疗包括肝切除术和肝移植。

肝切除是传统的根治性治疗方法,根治性切除后5年生存率在50%以上,目前仍为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术切除的指征主要根据:

①肿瘤的累及范围。

②肝功能状态。

③全身状况。

在我国,肝癌切除术主要适用于肿瘤局限于一个肝叶或位于多个肝叶,术中肿瘤能完整切除者。一般认为,若肿瘤单个,或肿瘤多发,数目不超过3个,外科切除为首选;若肝癌超过3个,或合并门静脉癌栓者多选择非手术治疗,但也有部分患者可选择手术切除。而西方国家手术切除多为肿瘤单个(肿瘤大小不限)或符合Milan标准(即单个结节,直径≤5cm;或2~3结节,直径均≤3cm),且无门静脉癌栓及远处转移。肝功能状态是决定患者能否接受手术切除的重要因素,一般为Child-PughA或B的肝癌患者,吲哚菁绿试验(ICG)对于判断肝脏的储备功能,确定手术指征很有帮助。

肝移植治疗肝癌除了可完全切除肝癌外,还可治疗肝癌合并的肝硬化,特别适用于合并严重肝硬化的早期肝癌,治疗小肝癌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肝癌容易发生肝内和远处转移,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如适应证选择不严格,术后容易复发。因此肝移植治疗肝癌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西方国家多采用Milan标准或UCSF标准(单个肿瘤直径≤6.5cm,或多发肿瘤数目≤3个且每个肿瘤直径均≤4.5cm、所有肿瘤直径总和≤8cm)。我国学者对肝癌肝移植的标准做了适当的拓宽,如上海复旦标准(单个肿瘤直径≤9cm,或多发肿瘤数月≤3个且每个肿瘤直径均≤5cm、所有肿瘤直径总和≤9cm)和杭州标准等,肝癌肝移植后的年生存率可达到60%以上,既扩大了肝癌肝移植适应证,与Milan标准相比,无明显的差异。当然,无论在中西方,一旦肝癌有肝外器官或淋巴组织等转移,则是肝移植的绝对禁忌证。

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后5年累计复发率可达61.5%~79.9%。故应该密切随访,以便能够早期发现复发,及时治疗。好在术后复发超过80%发生在肝内,如能及时发现,再手术切除后五年生存率仍可达38.7%。射频毁损治疗或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术后复发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2)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

AASLD指南认为TACE是无血管侵犯和肝外转移的多发肿瘤(BCLCB期)的有效治疗。对于TACE是否能使BCLCC期患者获益,目前仍有争议,缺乏有效循证医学证据。传统的方法是在局部应用化疗药物的基础上,给予碘化油或明胶海绵进行肝动脉栓塞。近年来,有采用药物缓释微球或放射性90铱微球进行肝动脉栓塞化(放)疗。随机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对于ChildPughA级或B级的患者,与支持治疗或全身化疗作对照,肝动脉栓塞化疗均能显著地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从而肯定了肝动脉栓塞化疗的疗效。TACE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肝功能衰竭,故应强调术中选择肿瘤血管,以利肿瘤控制和肝功能保护。其他严重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溶瘤综合征、异位栓塞、胆汁瘤继发胆道感染、血管损伤假性动脉瘤形成等。TACE禁忌证为:Child-PughC级、门静脉主干完全栓塞且侧支形成少、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急性感染期、ECOG>2分、全身广泛转移预计治疗不能改善生存期等。

(3)射频消融技术(RFA)

包括射频(RFA)、微波(MWA)及无水酒精注射(PEI),在局部直接杀灭肿瘤。消融途径可经皮或在开腹和腹腔镜中应用。射频和微波的适应证为肿瘤直径≤5cm的单发肿瘤或直径≤3cm的3个以内多发结节,无血管、胆管侵犯或远处转移且Child-PughA~B级。单发肿瘤直径≤3cm可获得根治性消融。无水酒精对于单发肿瘤≤2cm可收得类似疗效。禁忌证为:位于肝表面肿瘤有1/3外裸(经皮消融禁忌)、Child-PughC级、近期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COG>2、活动性感染尤其胆系感染,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血液病等。严重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周围脏器损伤和继发感染。

(4)放疗

近年来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使局部的放射剂量得以增加,提高了疗效,副作用小。更有采用计算机断层技术与放射治疗结合的断层放射治疗(TOMO)治疗肝癌,使放射治疗应用更为广泛。适应证为肿瘤局限但位于重要解剂部位无法进行手术者,肿瘤压迫致胆道梗阻,胆道、门脉或下腔癌栓,远处转移灶(淋巴结、肺、肾上腺、骨)。急性毒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严重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放射性胃肠炎和肺炎,严重的放射后期损的为放射诱导肝病(RILD)。严重肝功能失代偿(Child-PughC级)或全身情况差(KPS评分<50分)不宜放疗。放疗过程中应定期随访肝、肾功能,血常规。放射治疗主要适用于肝门区肝癌的局部放射治疗,也可用于门静脉癌栓、下腔静脉癌栓、肝门淋巴结或腹腔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病灶的姑息性治疗。

(5)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新的研究热点,目前多靶点抑制剂索拉非尼是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而证实有效的系统治疗药物,是远期转移或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

(6)其他治疗

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如在肝癌切除术后大剂量应用α干扰素有降低术后复发率的作用。也有研究提示与化疗合用,可提高化疗的缓解率。对于中晚期的肝癌患者,中药可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此外,淋巴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等过继细胞免疫治疗在肝癌切除术后应用,可降低术后的复发率。应掌握适应证应用。

3、治疗后评估

(1)肿瘤情况

①TACE后1个月复查CT平扫(LipCT)评估碘油沉积情况,或增强MRI或超声造影可评估肿瘤存活情况,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②消融治疗后1个月复查增强CT或增强MRI或超声造影,评估消融彻底性,消融不全或符合适应证的新发灶可重复消融。对于消融彻底的患者,应定期随访超声或MRI,以便早期发现复发,及时治疗。

③随访血清AFP。

(2)肝功能状态(Child-Pugh评分)及其他

治疗后再次Child-Pugh评分。TACE及放疗后应随访血常规,观察骨髓抑制情况。随访HBV-DNA和HCV-RNA观察有无免疫抑制引起的病毒复燃。

(3)全身情况和并发症评估

重新ECOG评分。

(二)预后

由于肝癌大多合并有肝硬化,因此,肝癌患者的预后主要和肝癌的累及范围以及基础疾病(肝硬化)有关。因此,我国的肝癌分期以及巴塞罗那肝癌分期将肝功能的状态作为分期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肝功能为Child-PughC级的肝癌,即便是小肝癌,其预后也很差。

早期肝癌能够获得根治性治疗(肝脏移植、手术切除、局部消融)的机会,术后5年生存率在40%~70%之间。肿瘤大小、肺瘤结节的数目、有无血管侵犯与手术后的复发率有显著关系,肝癌结节有血管侵犯,结节周围有子灶,或者多发痛结节的患者术后复发率高。

11

日常护理

1、术前

(1)疼痛护理

50%以上患者出现疼痛,遵医嘱给予镇痛药或镇痛治疗。

(2)特殊准备

给予高蛋白质、高糖、高维生索、低脂肪饮食;对低蛋白血症者,可适当地营养支持,力求血清蛋白大于35g/L,根据医嘱给予保肝、保心及改善凝血功能药物。

2、术后

(1)术后体位

24h内平卧休息,防止肝断面出血,避免剧烈咳嗽,一般3天后下床活动。

(2)半肝以上切除者

术后给予间断低流量吸氧3~4天,以促进肝细胞的再生,预防肝细胞缺氧而致肝衰竭。

(3)体液平衡的护理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内环境稳定。

(4)引流管的护理

严密观察引流液性状、量、色,警惕腹腔内出血,如引流管引流出鲜红色不凝血>200ml/h,应及时通知医师。

(5)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①出血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不鼓励早期活动,术后24h内卧床休息;若引流管短时间引流出大量新鲜血性液体>200ml/h,应及时通知医师;发现出血征象,立即开辟多条静脉通路,做好输血,输液准备,同时做好入手术室准备。

②肝性脑病

若患者有神志淡漠、性格异常、定向力减退、嗜睡与躁动交替、谵妄、黄疸加深,应立即通知医师;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减少血氨的产生。给予高热量、适量蛋白质、丰富维生素饮食。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根据医嘱给予保肝药物,避免使用红霉素、巴比妥类、吗啡、盐酸氯丙嗪等损坏肝功能药物。

③膈下积液及脓肿

多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表现为患者体温正常后再度升高,或术后体温持续不降,同时伴有上腹部或右季肋部胀痛、呃逆,预防措施有保持引流通畅、安善固定引流管、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6)肝介入治疗后的护理(TACE)

术后给予患者平卧位,患肢制动6h,绝对卧床24h;注意观察腹股沟动脉穿刺点有无血肿渗血、术侧下肢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多饮水,清淡饮食;对症处理。

12

防治措施

预防HBV和HCV感染是防治肝癌最有效的措施。乙肝疫苗的计划免疫将会显著降低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癌发病率、预防HCV的主要措施是切断传染途径,包括血源的管理、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具、外科器械的彻底消毒等。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减少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生,以及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早期肝癌常通过在无临床症状的肝癌高危人群,即HBV或HCV感染者以及肝硬化患者中筛查而发现。筛查的方法是每6个月1次的超声和甲胎蛋白(AFP)检查。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