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颜面疖痈症状及发病原因 颜面疖痈如何预防

颜面疖痈症状及发病原因 颜面疖痈如何预防

2020-03-28 11:40阅读(64)

单个毛囊和皮脂腺发生浅层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为疖。感染在多个毛囊和皮脂腺内引起较深层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称为痈。颜面部皮肤,尤其是唇部和鼻部是疖痈的

1
单个毛囊和皮脂腺发生浅层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为疖。感染在多个毛囊和皮脂腺内引起较深层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称为痈。颜面部皮肤,尤其是唇部和鼻部是疖痈的好发区。唇部又称面部危险三角区,因为此处血运丰富且面部静脉缺少瓣膜,感染可以逆流而上,通过内眦静脉进入颅内,引起化脓性血栓性海绵窦炎及脓毒血症,危及生命。俗话说“面无善疮”,应予以高度重视。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在面部卫生不佳、擦伤及全身抵抗力差的情况下,如有糖尿病、感冒、劳累、食用油腻食品等,感染极易发生。相邻多数毛囊及其附件同时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即为痈。

5

症状

疖早期表现为一个红、肿、痛的硬结,以后逐渐增大呈锥形隆起,顶部出现黄白色小脓栓。炎症扩大使局部症状加剧,最后脓栓液化破溃,脓液排出,疼痛消失,破溃区迅速愈合。一般无全身症状,若疖受到挤压和烧灼等刺激,感染扩散成蜂窝织炎时,即可出现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头痛及白细胞总数增高等。

痈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上唇,称为唇痈。由于感染的面积和深度、炎性浸润和组织坏死都比疖广泛,因此,早期隆起的炎症范围和组织的张力都较大。开始只出现一个脓栓,周围皮肤呈紫红色,再外层为鲜红色,皮肤表面发热,此时有剧烈胀痛。炎症肿胀范围越大,表面的黄白色脓栓也越多,血性脓液逐渐由坏死的脓头处流出。脓头之间的皮肤常坏死,最后痈的中心区坏死、脱落。唇部因血液循环丰富,唇痈较少出现大块组织坏死。痈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症状也较明显,常合并严重的并发症。

6

并发症

1、面静脉炎

沿面静脉走行方向呈条状红肿,压痛,四周水肿。

2、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炎症侵入面静脉后,沿无瓣膜的面前静脉逆行,经内眦静脉与眼静脉的交通进入颅内海绵窦,引起血栓性静脉炎。早期患者诉剧烈头痛、恶心、眼胀,继而因眼静脉回流受阻,患侧出现眼睑及结合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眼底视网膜静脉扩张、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由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一、二支均途经海绵窦,故可有眼球运动受限、上睑下垂、瞳孔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3、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感染处置不当,细菌及其毒性产物进入血循环扩散、繁殖,可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患者表现为39℃以上的高烧,呈稽留热型或弛张热型;精神烦躁、谵妄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小脓点,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极度升高,核左移,可见中毒颗粒;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未及时正确治疗可致死亡。

4、其他

眶下间隙蜂窝织炎、若炎症控制不力,还可继发发生脑膜炎、脑脓肿,甚至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引起对侧的中枢性偏瘫,而病情危重。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表现及查体可明确诊断。

9

鉴别诊断

1、颜面疔疮

多发于唇、鼻、眉、颧等处,局部开始为一个脓头,肿块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或麻或痒。继之红肿高突,可发展为数个脓头,灼热疼痛。

2、有头疽

发于肌肤之间,初起即有粟粒状脓头,易向周围扩展腐烂。

3、蜂窝织炎

为广泛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发生在皮下或深部疏松组织里,局部表现为弥漫性红肿,境界不清,疼痛显著,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成脓后破溃而形成溃疡,经2周左右医治而愈。亦有不破溃者,炎症浸润自然吸收而消退。

4、眶下间隙感染

常由牙源性感染引起,初起局部组织以水肿为主,而唇痈则初起为紫红色的炎性浸润块。

5、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

感染发生前局部即可有包块,感染后局部浸润范围较局限。

6、牙源性感染(阻生牙、磨牙根尖周炎)导致的面部皮瘘

该病充血和浸润范围常较局限。

10

治疗

颜面部疖痈与全身其他部位疖痈不同,主张保守疗法,切忌用热敷、烧灼、切开引流等方法。通常采用3%高渗盐水纱布湿敷疖痈顶部,局部使用二味拔毒散外敷(雄黄和明矾各半量研粉末,用水调拌),有利于脓头破溃引流,而无刺激局部炎症恶化的作用。全身应用大剂量有效的抗生素,及时做脓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来调整药物,还可配合中药内服紫雪丹、牛黄丸或荆防败毒散等。全身支持疗法如卧床休息、镇静止痛、流汁饮食、输液、输血等。若有严重中毒性休克,可采用人工冬眠疗法,有全身其他并发症者,则配合内科积极治疗。

11

日常护理

1、防止搔抓。无论是颈部、腋部、脐部或是身体其他部位皮肤有破损或有湿疹,都应积极对症治疗,避免用力搔抓,因搔抓后可继发感染而形成脓肿。

2、痈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毛囊炎、疖肿、湿疹等。

12

防治措施

1、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更换内衣,淋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卫生,防止细菌侵入。

2、应注意饮食宜清淡,补充各种营养及维生素,以增强抵抗力。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