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2020-03-28 11:20阅读(59)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chroniceosinophilicpneumonia,CEP)又称迁延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指病因不明的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其临床表

1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chroniceosinophilicpneumonia,CEP)又称迁延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指病因不明的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其临床表现常较隐匿,患者在明确诊断前多存在较长时间的不典型的临床表现。CEP在我国并不常见。

2

流行病学

患者多见于30~40岁中青年女性,男女比例为2:1。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寄生虫(钩虫、蛔虫等)及药物所致的变态反应有关。现有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1/3~1/2的患者有特异体质、过敏性鼻炎或鼻息肉病史;2/3以上的患者原无支气管哮喘史,而在患本病前数月发生支气管哮喘;或在患CEP同时出现支气管哮喘的症状。

5

症状

CEP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起病常隐匿,有些患者在确诊前已患病数月,平均时间长达7.7个月。常见症状为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自感乏力、体重下降及夜间多汗。患病初期为干咳,以后咳少量黏液痰,偶有咯血,可有胸痛。疾病进展后可出现进行性气短,严重者还可发生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部分患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及肝大。在未经治疗的患者,上述症状可以持续存在。值得注意的是40%的过敏性肉芽肿血管炎(CSS)病例可先出现肺浸润、哮喘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后出现系统性血管炎的表现,提示在某些患者CEP可能为CSS的一部分。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CEP患者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常中度升高,60%~90%患者的白细胞分类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甚至高达90%。可出现血小板增加、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血沉增快。

2、免疫学检查

血清IgE水平升高。

3、痰液及BALF检查

痰液及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甚至在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时,痰及BALF中亦可出现此种改变,因此,支气管镜及BALF检查对疾病的确诊很有意义。

8

诊断要点

虽然本病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但根据分布于外周的肺实变阴影及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作出诊断,仅有极少数病例需开胸肺活检,糖皮质激素试验性治疗可进一步确诊。

9

鉴别诊断

1、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

为寄生虫和药物所引起的变态反应,在肺间质、肺泡壁及终末细支气管壁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灶,可无临床症状,轻咳少量黏液痰,胸部X线示小片或大片模糊阴影,呈游走性。一般无需治疗。

2、哮喘型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是以曲菌为主所致的反复哮喘发作为特征的变态反应。在肺泡和间质有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终末细支气管扩张并充满稠性黏痰,可找到真菌丝。胸部X线片多见于两肺上部游走阴影。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真菌药物治疗可使哮喘控制,阴影消散。

3、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为丝虫等感染所致,肺部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可呈支气管肺炎分布,伴小支气管坏死和嗜酸性脓肿。有哮喘样发作性剧咳、痰少,不易咳出,感胸闷、乏力、纳差。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伴粟粒或模糊阴影,慢性者可有间质纤维化。经抗丝虫药治疗后,症状数天缓解,肺部病变消失较慢。

10

治疗

(一)治疗

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泼尼松的初始剂量为每日30~60mg,或甲泼尼龙24~48mg,10~14天后逐渐减少口服剂量。口服激素后6小时内体温即可下降,2~3天低氧血症纠正,2周内多数病人症状完全消失、X线胸片显著改善,最后肺内可遗留纤维化改变。多数学者认为激素治疗至少需维持4~6周,甚至数月或数年。

(二)预后

本病可有多次复发,但复发后糖皮质激素依然有效。本病预后良好,偶见未经治疗者自愈。

11

日常护理

患者平日要遵医嘱服药,不得自己随意加减药物的用量,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肥胖、骨质疏松等。日常注意清淡饮食,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